中國人的餐桌上,少不了“老四樣”——豆、蛋、奶、肉。
乳制品、肉蛋類副加工產品品牌層出不窮,但豆制品則是“有品類,少品牌”的局面。當下熱火朝天的預制菜中,豆腐應該算最早的產品了,從菜市場蔓延到飯店餐廳,再滲透到街邊小吃、飲品,不乏“存在感”。
豆類農產品的悠久歷史,在我國最早能上溯到五千年前了。而從大豆中提取蛋白質和制造豆制品的技術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但豆腐的工業化卻僅有短短幾十年。
目前,這個市場規模約1500億賽道中的“隱形冠軍”,在2021年初,終于跑成了國內“豆腐第一股”——祖名股份(003030.SZ),其創始人蔡祖明的祖上已做了200年的豆腐生意。
昨晚(4月19日),祖名股份發布了2021年財報,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3.37億元,同比增長9.14%;歸母凈利潤5572萬元,較2020年的1.01億元,下降了44.83%。
在疫情反復的當下,豆制品市場需求仍保持著穩步增長。通過祖名的發展軌跡,我也可一窺該賽道的競爭壁壘、所處困局及發展機會。
出生于“豆腐世家”的浙江蕭山人蔡祖明,是位準“60后”,雖在父母起早貪黑做豆腐、賣豆腐的耳濡目染下長大,早年卻未曾沒想過自己要去繼承。
在正式踏入豆腐行業前,蔡祖明做過木工、開過出租車,直到1994年,蔡祖明籌資40萬元創建了一家豆制品加工廠,并以“祖名”來作商標。一開始,蔡祖明就想著如何做大豆腐產業。
他成立蕭山市華源豆制品廠,試水6年后,2000年更名為“祖名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開啟規模化經營。
隨著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蔡祖明的想法也越來越多。在2013年,祖名股份試圖沖擊資本市場,但第一次IPO未果。
三年后,也就是2016年,祖名在新三板掛牌。2020年,成功闖關IPO,于當年1月6日在中小板掛牌上市交易,終于成為一家A股上市公司。
根據祖名發布的2021年報披露,蔡祖明、王茶英、蔡水埼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蔡祖明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4.08%,其妻王茶英持股比例7.34%,兩人之子蔡水埼持股比例為9.79%。持股比例14.14%的杭州纖品,則為實際控制人控制的企業。
另據豆制品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20中國大豆食品行業狀況、趨勢》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豆制品行業整體市場規模超過1430億元,較2019年增長超15%,豆制品市場空間廣闊且穩健擴容。
面對正在崛起的市場,上市后的祖名雖獲得了資本加持,但其業務所面臨的挑戰卻未曾減少。
從祖名股份的2021年報來看,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37億元,同比增長9.1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572萬元,同比下降44.83%。
祖名的主營業務較為簡單,其以豆制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主要產品為生鮮豆制品、植物蛋白飲品、休閑豆制品等,其中生鮮豆制品主要包括豆腐、素雞、豆腐干、油豆腐等,植物蛋白飲品主要包括自立袋豆奶、利樂包豆奶等,休閑豆制品主要包括休閑豆干、休閑豆卷、休閑素肉等。
在2021年,生鮮豆制品實現收入8.94億元,同比增長8.52%;植物蛋白飲品實現收入2.09億元,同比增長24.39%;休閑豆制品實現收入6492.35萬元,同比下降9.92%。
祖名主營業務收入表現尚可,但其整體毛利率同比下滑至26.14%。生鮮豆制品、植物蛋白飲品兩大主力產品毛利率,分別下滑至27.10%、27.09%,休閑豆制品毛利率僅為1.92%,其他產品毛利率29.38%。
此外,祖名2021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572.00萬元,同比下降44.83%。
對于凈利潤和毛利潤的下滑,祖名股份對投資人解釋稱:國內新冠疫情反復、原輔料等漲價并持續高位及國際環境復雜多變,豆制品行業面臨巨大挑戰,同樣公司的日常經營也受到不小影響,尤其是經營成本大幅上升。雖然實施了部分產品提價等一系列措施,但難以抵消經營成本的增長。
在各項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等皆有所上漲。祖名解釋道,直接材料較上年同期上漲21.77%,制造費用較上年同期上漲22.33%,運輸費較上年同期上漲29.03%,主要是報告期內公司原輔材料、能源價格波動引起所致。
報告期內新增加了豆渣深加工產品,導致其他業務收入增加,同時其他業務成本增加。
然而,除了產品營收、毛利率的變化,祖名在渠道上的挑戰也不容小覷。
祖名股份的主營業務皆為to B生意,面向客戶主要是菜市場商販、餐飲公司及商超大賣場渠道。
頭部客戶來自永輝、世紀聯華、華潤萬家、物美、家樂福等大中型超市;海底撈、老娘舅、老鄉雞、巴比食品等知名餐飲機構;與盒馬鮮生、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生鮮專營電商平臺合作。
祖名的主要經營模式:采購模式
這些合作門店的經營區域主要以長三角地區為主,特別是集中于江浙滬地區。畢竟豆制品行業尤其是生鮮豆制品的一個特點是保質期較短,運輸需要冷藏條件,這就導致企業輻射半徑相對較小,一般為150~300公里。所以,江浙滬仍是祖名股份主陣地,2021年這三大地區收入占比超94%。
可見豆制品市場龐大,長三角地區以外的市場也值得探索。
祖名在招股書中曾提到,“從公司長遠發展戰略考慮,公司急需通過建立生產基地、完善市場銷售網絡等措施拓展全國市場。”
在2021年,祖名已與南京果果、貴州龍緣盛兩家豆制品企業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尤其是與龍緣盛的合作,標志著公司開始走出長三角的第一步。最近,祖名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在武漢江夏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轄區內,建設豆制品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達3億元。
祖名的工廠
然而,在生產基地搭建好后,祖名股份還大投入自建了冷鏈配送物流,以構建區域市場的競爭壁壘,并配合其營銷網絡。
祖名作為成立近30年的老牌企業,已形成了經銷、直銷、商超為主的銷售模式。
經銷模式為公司目前主要的銷售模式,公司會授權給指定的經銷商,經銷商再通過農貿市場、早餐門店、小型超市、便利店等終端渠道銷售產品。
商超銷售模式下,由祖名與大潤發、永輝、世紀聯華等商超進行洽談合作,通過其銷售網點將產品出售給消費者。
直銷模式下,祖名則直接將產品銷售給堂、餐飲機構,并與其簽訂年度經銷合同。根據合同約定,食堂、餐飲機構根據實際情況向公司發出訂單,公司依此生產產品。
從收入結構來看,2021年祖名股份主要以經銷為主,收入8.6億元,占比約65%,毛利率最高;商超為輔,收入為3.1億元,毛利率居中;直銷占比最小,為1.4億元,且毛利率最低。
在線上渠道中,祖名正通過展會推廣、新品推廣、營銷抖音視頻、微信公眾號、養自己視頻號等宣傳,以及通過豆制品小視頻的形式,增加消費者認知度,提升品牌知名度,逐步擴大祖名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就在其不斷發力產品迭代、渠道構建的同時。在植物蛋白飲品、休閑豆制品賽道中,也有其他老牌推陳出新,新消費品牌不斷冒出,成為祖名不得不重視的競爭對手。
通過祖名股份的案例研究,鯨商發現豆制品賽道呈現的特點為:小作坊、高度分散、區域化、附加值低、受上游原材料影響大、鮮貨對物流冷鏈要求高,所以難成大眾品牌。趨勢與機會,則在植物肉(植物蛋白)、飲品、休閑食品等方向,品牌可要溢價。
在市場競爭格局中,祖名在生鮮豆制品中處于龍頭地位,但在植物蛋白領域、休閑豆制品領域,還需加把勁。
就競爭格局而言,在高度分散的生鮮豆制品領域,祖名股份屬于“第一梯隊”的區域龍頭企業,其他還有包括上海清美、北京白玉等,企業數量較少。
“第二梯隊”大多是民營企業,地方屬性強,比如南京果果、北京香香等。
“第三梯隊”是分布在全國其他地方的小型豆制品企業,其中大量為手工作坊,營收在1個億以下。隨著國家對環保和食品安全的重視,此類企業幾乎都面臨著行業洗牌的局面。
在植物蛋白飲品領域,祖名面臨的主要競爭對手有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達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還有OATLY這種專攻植物蛋白產品的公司。
在休閑豆制品領域,祖名主要的競爭對手不僅有四川徽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老爸食品有限公司,還有傳統企業三只松鼠、良品鋪子推出的豆制品零食,以及王小鹵這類新消費品牌推出的豆制品零食。
除了市場競爭加劇風險,祖名也在財報中提到食品安全風險、原材料價格波動等風險。
為應對多方挑戰,提高抗風險能力,祖名一直在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生產工藝設備和技術優勢。目前,引進了多套國內外先進的高端自動化設備,如自動化智能化殺菌設備、自動臭豆腐坯生產設備、全自動豆腐干生產線、大豆脫皮系統、利樂無菌灌裝機等;上線生產高端豆腐日本生產線,貢獻銷售收入1700萬左右。
在現有技術及產品的基礎上,祖名還借助科研院所的成果,開展植物蛋白人造肉工藝技術開發。不過,在此方面,國內也已出現了“星期零”等專做植物肉的品牌。
祖名需要進一步加強產品迭代速度,創新能力。其已專門成立餐飲事業部,加大與巴比食品、上海早陽等早餐連鎖機構及社區店的合作;單獨成立飲品事業部,陸續推出全豆豆乳、有機豆乳等,多樣化產品線,并從營養健康的角度慢慢吸引、引導消費者。
在2022年,祖名打算進一步提升內部管理能力,加快人才梯隊建設;加強數據統計工作、建立一一對應的信息化報表及數據分析系統等措施。
此類降本增效、拓展渠道、強化研發的操作,能否讓“豆腐世家”真的“立足長三角、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還需要看其產品力、品牌力上的綜合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