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一本書?你需要用對的方法閱讀以及寫讀書筆記。有什么方法?下文,作者向開亮與你分享他的認知閱讀法和認知卡片筆記法。希望能幫助你從書中獲得新知,提升認知,去解釋、去預測、甚至去創造。
讀書的本質是什么?
透過作者的文字表達,進入作者的思維,共情作者的現象,獲得作者的認知。
比如你閱讀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當他講到「啟發式直覺」(當我們做一個決策,大腦很容易偷懶,根據直覺中的印象做出判斷)。
最基本的標準是什么呢?你能夠以現象來共情:
你是否能夠想到自己坐飛機的時候會感到害怕,但坐汽車的時候似乎就沒有這樣的感覺。雖然,理性上你知道,從等旅行距離來講飛機失事率只有公交車的 1/8,但是你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懼。
同時,你能夠想到 CCTV 播報的重大交通事故,飛機失事總是會報道的,因為慘烈、因為重大,這是公眾需要知道的信息,但是汽車失事卻由于較為常見,災難性更小,卻不太會出現在大型傳媒上。
所以,你知道,你內心的這樣的恐懼,是來自于更多接受到飛機失事的信息,讓你不由自主的恐懼。這就是共情了作者的現象,讓你更多維、更有感。你不會僅僅是記下了一個“啟發式直覺”的文字表達。
當然,這還不夠,因為你還不能把對「啟發式直覺」理解進行遷移、應用,你必須要獲得作者的認知。
作者關于「啟發式直覺」的認知是「接觸的某類事物現象更多(頻次更高/刺激更深)→產生直覺印象+大腦一種快速、偷懶的運營機制→對該事物做出更接近該現象的判斷」。
拿著這個認知你就可以開始應用:
大家在新聞中幾乎只接觸阿拉伯世界危險的一面,估計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講,基本沒有機會再用理性來判斷,阿拉伯世界也不是到處都是危險的;如果你希望能夠成為一個 IP,那么你要做的是,在微博、朋友圈、知乎……所有粉絲接觸面上,去展現你希望給大家留下的印象,這樣大家會更多地把你當成你讓他們關注的那一面,所以有了人設坍塌一說……
這就是獲得了作者的認知,你將不僅僅記下了文字表達,也不僅僅是一些故事,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用作者的認知,去解釋、去預測、甚至去創造。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
讀書好壞的差異就是,對作者所描述的現象的共情程度,是否能夠讓你有更深度更多維的體驗,就如「重新獲得另一種人生」,而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達。
讀書的好壞的差異就是,對作者所思考的認知的理解程度,你是否有更多、更深的認知,能夠用這些認知去解釋、預測和創造,而不是停留表,不及本質。
所以,好的讀書筆記就是,能最大程度幫助你完成以上工程。
文字摘抄式的筆記方式,是你將自己認為重要的片段加深記憶,而摒棄了其他部分,僅僅將作者的表達進行了「閹割」,并沒有理解上的躍遷,還不如就在書上畫個波浪線。
而思維導圖在思維維度上,是樹形結構,是二維的:圍繞中心主題,拆分成為 N 個子主題,每個子 N 主題再拆分成為 N 個子主題。
這里面有兩個問題:
首先,思維或認知是網狀的,就如你的腦神經一般,并不是樹形結構,所以很多思維導圖式的讀書筆記和書的目錄差不多。
其次,思維導圖并不能清晰定義出各層級主題之間的關系,思維導圖的主題就一層一層毫無聯系、毫無目的的延展下去,肯定是不清晰的,還容易糊涂。
而回到讀書的本質,給你推薦的閱讀和筆記方法,姑且稱為認知閱讀法(Cognition Reading)及認知卡片筆記法(Cognition Card),就是要更深地共情現象,更多地獲得認知。
任何書籍,一定是基于作者感受到的差異而產生,作者總是希望去解釋、預測或改造這樣的差異。
比如有一個叫 Johann Hari 的人,發現有人毒品上癮,但是卻有很多人并沒有上癮。作者希望解釋,為什么人會海洛因上癮呢?這是提綱挈領的部分,抓住這個核心問題,你就不會迷失在文字表達中。
對于差異,必須要有認知,所謂認知就是對事物之間的關系的理解。作者會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去尋找認知,他可能是實驗分析去尋找認知;他也可能是在案頭研究去尋找認知。一本好書往往離不開這兩個過程。
Johann Hari 在前人的實驗中,找到二十世紀初的實驗,一只老鼠給關在老鼠籠子里,給這只老鼠兩管水,一管清水一管海洛因水,結果發現老鼠一直會吸食海洛因水直至死亡。所以,對上癮的認知是:連續接觸海洛因二十次以上+生理機制→上癮。
但是,一個叫亞歷山大的科學家發現一個問題,醫院用嗎啡成分與海洛因相同甚至濃度更高,骨折等重大手術均需要用,但是沒有聽說誰在醫院之后就毒品上癮了。
亞歷山大發現了原來實驗的問題,老鼠是孤獨的。所以他做了一個老鼠樂園,里面有很多老鼠,還有娛樂設施,老鼠可以戀愛、玩耍,還是提供兩管水一管清水一管海洛因水,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沒有一只老鼠海洛因上癮,偶爾誤食之后,下一次絕不觸碰。
當老鼠不再孤單的時候,上癮現象不存在了。所以,得到上癮的認知是:情感鏈接缺失→情感渴望得到鏈接+某件能滿足情感鏈接的事物→上癮。
到這里是否能夠讓自己進行投射,進行共情呢?比如,看新聞報道,你是否會發現,很多癮君子總是在朋友、事業、家庭等情感連接上,是有重大問題的。這是對作者案例的共情,那我們能夠應用嗎?
雖然,我們可能不會毒品上癮,但會有手機上癮嗎、AV 上癮嗎、游戲上癮嗎,你會不會有這樣的困惑?這個認知是否能解釋你的困惑?
刷手機是不是為了看見某人的資訊,以解暗中思念之苦;刷手機是不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新知識」,覺得這樣更好地成長會有更多的收獲……當然,有可能是錯誤的,因為解釋不能證實,但是你開始聯系實際去思考了,這就足夠了。
不管是一章還是整本書,都是可以按照以上的過程完成閱讀和理解。
以上的閱讀過程是伴隨著認知卡片筆記法(Cognition Card)的來進行的。
認知卡片的六大要素:
1、來源(Location)——幫你記住來源,在以后需要回溯的時候,能夠快速找到內容的原始材料。
2、問題(Question)——幫你理解作者要解決的問題,提綱挈領;同時,當你面臨這樣的問題,這是最快的喚醒方式。
3、關鍵詞(Keyword)——幫你建立起有效的積累/沉淀的方式;同時,如果使用合適的軟件系統,也可以幫你更好地進行知識管理。
4、認知(Cognitionmap)——幫你理解作者的認知,這是核心部分;同時,認知是網狀的,可以進行無限聯系,幫你建立網狀知識鏈接,特別是可以使用軟件系統的時候。
5、金句(Bible Verse)——幫你通過金句積累重要認知,同時也是積累自己的語言素材。
6、案例(Case)——幫你共情應用,用自己的語言復述作者的案例,將認知進行解釋、預測、改造應用,才能真正獲得認知。
認知卡片的要素建議是 A/B 面進行排布,來源、問題、關鍵詞建議放到 A 面,認知、金句、案例建議放到 B 面。
當你進行回顧的時候,看見 A 面的信息,先不著急看 B 面的信息,進行停頓思考,看你是否對 B 面信息有所理解和記憶,這是進行知識記憶加深的有效方式。
這個卡片的制作可以是自己在紙上、筆記本上制作。也可以在應用類似 PPT、OneNote 等軟件或有道云等在線產品。
當然,所謂讀書筆記僅僅是讀書方法的外化,而讀書方法,僅僅是對書本質理解的外化。
這里由于篇幅有限和溝通有限,用的是很簡單的例子,讀書方法也只是簡單說了一下。更多的內容還需要你對書的本質、讀書的本質、讀書的方法進行深入思考,萬千法門,不離其宗。你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筆記方式。
總結一下,學習到底在干嘛?如果你已過完這一生再重新來過,那么對于很多事情,都有了目標、有了思路、有了抉擇,這就是有了這樣的經歷,擁有了這樣的現象;如果你有對于所有的事情有認知,那么很多事情在你的手上也能輕松應對,比如讓人高興背后的認知很清晰,你一定能把人哄得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