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8日,來自北京的艾美疫苗股份有限公司AIM Vaccine Co., Ltd.(簡稱"艾美疫苗”)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發行H股上市。高盛、中金公司、中信建投、麥格理為其聯席保薦人。
嚴格講,這已經是艾美疫苗第四次沖擊資本市場了。早在2020年底,艾美疫苗就準備登陸A股,但半年后就終止了上市輔導,接著2021年6月艾美疫苗轉戰港股。
但遺憾的是,2021年7月15日艾美疫苗的上市申請被港交所發回。所謂“被發回”是指若新上市申請不能通過初檢,港交所將退回其上市申請。而“被發回”的具體原因,港交所和艾美疫苗雙方均并未披露。8周后(港交所規定被“發回”公司,8周之后方可再次申請上市),艾美疫苗二次港交所遞表,之后再次失效。
作為300億身價的生物科技獨角獸,艾美疫苗的上市之路多少坎坷了點,但這并沒有澆滅它對資本市場的熱情。恰逢2022年4月初,石藥集團、康希諾先后宣布有疫苗進入臨床階段,讓國內mRNA新冠疫苗研發進度加速,艾美也順勢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
乙肝和狂犬疫苗貢獻九成營收,年虧損6.76億元
艾美疫苗成立于2011年,是“中國最大的全產業鏈民營疫苗集團”,涵蓋了從研發、制造到商業化整個價值鏈。
按2021年的批簽發量(不包括COVID-19疫苗),艾美疫苗是中國第二大疫苗制造企業,市占率為7.4%,僅次于市占率35.5%的國有企業中國醫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藥中生”)。
艾美疫苗,在業界被認為是一種現象級的存在。雖沒有上市,但其估值、市場份額以及行業影響力,已遠超很多上市的疫苗企業。據胡潤研究院發布《2021全球獨角獸榜》,艾美疫苗以超過300億元的身價榮登生物科技企業榜首,緊隨其后的是艾博生物(270億)、菲鵬生物(195億)。
根據灼識咨詢資料,艾美疫苗也是唯一一家在全球范圍內同時擁有5種經過驗證的人用疫苗平臺技術的中國疫苗企業,包括細菌疫苗、病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聯合疫苗以及mRNA疫苗平臺技術。
艾美疫苗的產品組合及在研疫苗囊括了世界排名前10的所有疫苗產品。
已商業化8款的疫苗產品,涉及狂犬病、乙型肝炎、甲型肝炎、腮腺炎、腎綜合征出血熱及腦膜炎球菌病等6個疾病領域,且長期占據龍頭地位。
其中,艾美疫苗是全球最大乙肝炎疫苗制造商和全球第二大狂犬病疫苗制造商。這也使得艾美的營收來源相對集中,超9成營收來自人用狂犬病疫苗及重組乙型肝炎疫苗。
2021年,艾美的狂犬疫苗收入占總營收近60%,重組乙肝炎疫苗(漢遜酵母)收入占總營收30%。在中國,所有新生兒在出生后24小時內必須接種乙型肝炎疫苗,而其中近80% 新生兒接種的乙肝疫苗產自艾美。
營收方面,根據招股書,在2019年-2021年,艾美疫苗實現營收分別為9.52億元、16.38億元、15.7億元。這與其他疫苗公司相比,存在明顯差距。以2020年營收數據為例,智飛生物營收為151.9億元,康泰生物的22.61億元,沃森生物的29.39億元。而2021年,按銷售收入計,艾美疫苗市占率僅為2.1%,而國藥中生位列第一,市占率為 26.5%。
而毛利率在行業中屬于平均水平。報告期內,艾美疫苗毛利率分別為77.0%、82.7%及82.5%。
利潤方面,報告期內,艾美疫苗的凈利潤分別為1.19億元、4億元、-6.76億元。其中2020年凈利潤增幅高達234.2%,但2021年出現6.76億元巨額虧損,主要是股份報酬開支及研發開支所致。
艾美疫苗的研發開支從2020年的1.5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3.07億元,主要用于開發針對13個疾病領域的22款在研疫苗,其中四款(mRNA新冠疫苗、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PPSV23及MCV4)已經處于關鍵性的II/ III期臨床階段,預計2022年mRNA 新冠疫苗將獲得藥品注冊證書批準。
千億市場盤踞“戰國七雄”,高瓴正心谷爭相進入
艾美疫苗豐富全面的產品管線背后,除了強大高效的研發實力做支撐之外,還離不開公司另一個重要戰略——收購。
國內疫苗生產需要合規持證,一般禁止疫苗公司將生產外包給CMO。艾美疫苗則通過收購,成功建立了四個持證工廠。
2015年-2017年,艾美疫苗收購了艾美榮安、艾美誠信、艾美康淮和艾美衛信四個持證生產企業,以及他們旗下針對人用狂犬病、乙肝、甲肝、腮腺炎及腎綜合征出血熱的疫苗產品。收購完成后,四家企業合計年產能近一億劑,使得艾美疫苗成功躋身為國內持證品種最多的民營疫苗制造商。
另外,作為迭代式治療技術,mRNA被認為有望改變疫苗和創新藥既得利益格局,所以玩家們自然不愿掉隊。
2021年5月,艾美疫苗宣布收購麗凡達生物50.1546% 股權,后者是國內第3家擁有臨床階段新冠mRNA在研疫苗的公司。第1款mRNA新冠疫苗是由軍事科學院、艾博生物與沃森生物合作開發,目前在行業內進展最快,處于III期臨床階段,第2款是由斯微生物開發,2021年3月正式啟動I期臨床。
通過這次收購,艾美疫苗的產品端不僅增加了一種可用于臨床開發的新冠mRNA在研疫苗,還有助于公司開發廣泛疾病種類的創新型mRNA疫苗。
隨著新冠疫情的影響,疫苗企業進入快車道。2021年全球疫苗銷售收入約640億美元,預計2030年達到1127億美元(COVID-19疫苗除外)。而中國市場2021年疫苗銷售收入約761億元,預計2030年將達2157億元(COVID-19疫苗除外),增速明顯快于全球市場。
目前已出現“中國疫苗賽道的戰國七雄”格局,分別為艾美疫苗、智飛生物、萬泰生物、沃森生物、科興、康泰、康希諾。他們之中大多都是資本市場市值千億左右的上市公司。
艾美疫苗雖未上市,但已經與這些知名疫苗上市企業比肩,自然吸引了眾多資本關注。上市前,艾美疫苗經歷了多輪融資,高瓴創投、正心谷、招銀國際、同創偉業、華控基金等多家大牌投資機構爭先參股。
IPO前,艾美疫苗第一大股東為公司創始人及董事長周延,直接及間接持股比例為33.85%。周延出生于196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EMBA專業,其兄弟周杰、周欣也均是公司股東,分別持股3.33%。西藏盈豐持股8.3334%,寧波保稅區持股4.5043%,由于引入資本較多,公司的股權相對較為分散。
mRNA疫苗研發加速,有望成為新一利潤增長點
近年來,疫苗市場創新趨勢明顯。mRNA疫苗成為新興的一種疫苗技術路線,基本原理是通過特定的遞送系統將表達抗原靶標的mRNA導入體內,在體內表達出蛋白并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從而使接種者獲得高效免疫保護。
通俗點講,mRNA就像計算機程序,一種合成病毒,可對其進行編程,攜帶并傳遞DNA編碼的指令,告訴細胞制造哪些蛋白質。與傳統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保護有效率最高為94%至95%。
不過,mRNA疫苗存在很高的技術門檻,全球僅有Moderna和輝瑞/BioNTech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品種獲批上市。據輝瑞發布的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mRNA新冠疫苗Comirnaty營收達到創紀錄的367.81億美元,可謂是當之無愧的“藥王”。
這也刺激了國內外mRNA疫苗研發商的神經。近日,國內又有2款mRNA疫苗相繼宣布進入臨床階段。
4月3日,石藥集團宣布其mRNA新冠疫苗SYS6006獲批臨床。臨床前研究表明,SYS6006對包含Omicron和Delta在內的當前主流突變毒株具有良好的免疫保護效力,可通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對機體提供免疫保護,并可產生記憶性B細胞,提供長效保護效力。
4月4日,康希諾生物宣布其mRNA新冠疫苗獲批臨床。臨床前研究結果顯示,該疫苗可以誘導出針對多種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重要變異株(包括當前流行株)的高滴度的中和抗體,與以原型株為基礎開發的現有新冠疫苗相比廣譜性更強,可以更有效地保護機體免受現有變異株的感染。
除了前文提到的公司,國內布局mRNA新冠疫苗的還有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復諾健、復星醫藥、藍鵲生物、云頂新耀、智飛生物(與深信生物合作)、康泰生物(與嘉晨西海合作)、瑞科生物(與瑞吉生物合作)、厚存納米等。
可能有人要問了,現在中國已經接種新冠疫苗超十億次,mRNA新冠疫苗還處在臨床階段,上市之后是否已經沒有市場需求?
事實上,大多數藥企更愿意稱自己是做“mRNA疫苗”的,新冠疫苗不過是mRNA技術應用的冰山一角,它還可以被應用于多個領域,如腫瘤、單克隆抗體及蛋白質藥物的替代、免疫缺陷相關疾病、心力衰竭、罕見病、輔助生殖過程及醫學美容等。
國金證券研報分析認為,“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緊跟疫苗技術發展趨勢,支持建設mRNA疫苗,提高疫苗供應鏈保障水平。隨著國產mRNA疫苗研發進度的不斷推進,對上游供應鏈的需求不斷增加,看好mRNA疫苗及其上游供應鏈相關產品需求放量。
由此可見,mRNA疫苗已經成為藥企爭相布局的方向,而艾美疫苗能否借mRNA疫苗扭虧,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