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消費標的們的日子很難熬。
前有咖啡品牌TIMS中國自降身價,現又有一家獨角獸下調估值。
美國生鮮電商巨頭Instacart公開宣布,將估值下調,從390億美元降至約240億美元。
這一舉措引起市場震動,畢竟這家美國第二大獨角獸公司一下子減了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近955億元)。
或許現階段,在這場不確定性很強的戰役里,沒有人能保證什么,這已經是一個信號,即那些乘上風口的獨角獸們的估值正在跟隨市場的變動而集體回落。
Instacart為首的獨角獸之所以下調估值,很大原因在于目前市場呈現的不確定性。
我們都知道,無論國內外,最近新股可謂是觸到了一個冰點,不怎么受待見。
畢竟宏觀層面上的多重因素不可忽視,俄烏沖突、新冠疫情再加上各大央行加快緊縮的腳步,這一切都使得市場環境表現低迷,情緒上的預期較為悲觀。
基于這樣的宏觀環境,在國內的新股不再受到熱捧,尤其是那些盈利能力不穩定的標的頻頻破發,投資者不賺錢反而賠了本進去,有的甚至中一簽虧掉1.2萬,讓人直呼“扛不住”!
在海外,新股的表現也同樣不盡人意。
不同于去年美股IPO市場的盛況,2022年一季度的表現可謂是反差強烈,Dealogic數據顯示,2月17日至3月14日期間,美股沒有出現過一次傳統的首次公開募股(IPO)。
與此同時,截至3月22日,高盛、花旗、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美銀等5家國際投行今年以來通過IPO獲得的傭金收入合計僅為1.8億美元,全然不及去年同期(23.72億美元)。
而除了對市場環境的擔憂,這些獨角獸本身的盈利模式也還處于艱難探索之中。
嚴冬一來,自然瑟瑟發抖。
就拿本文的Instacart為例,它所在的生鮮電商賽道的盈利模式是個“老大難”問題。
首先,我們無法否認生鮮電商背后藍海的巨大潛力,2021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4658.1億元,同比增長27.92%,尤其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明顯提升,在疫情的催化下,生鮮電商站上風口,不斷有入局者加入進來。
Instacart也抓住了這一機會,它的創始人是梅赫塔,在創業這條路上可謂是越挫越勇,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開始思考起來互聯網和購物的關系,于是創辦了Instacart,后來還曾被《福布斯》雜志評為“美國最有前途的公司”。
圖片來源:網絡
2020年疫情的突發使得這家公司備受矚目,消費者送貨上門的需求不斷爆發,公開信息顯示,Instacart一年的訂單數量增長了500%,平均每筆訂單的消費金額增加了35%;截至2021年12月,Instacart在美國生鮮、雜貨配送市場的占有率為52%。
而看到了公司的發展潛力,資本自然不會錯過這一機會,頻頻遞出橄欖枝,造就了它的高估值。
但是,表面的光鮮并不能掩蓋它的焦慮,當疫情常態化,紅利觸及天花板之后,Instacart的增長成了問題,主動降估值也成了意料之中的無奈之舉。
圖片來源:官網
畢竟,這年頭,做生鮮電商的還真是不好賺錢,競爭內卷下高企的成本會壓得它們不堪重負。
持續虧損是常態,更難受的是閉店裁員、資金鏈斷裂,然后撐不下去就黯然離場。
這是一個很燒錢的賽道,生鮮產品本就有高損耗率,難以標準化,同時,為了覆蓋最后1公里,保證時效性,配送的成本一下子被拉高,再加上吃完流量紅利后客單價難以保障,養不活自己可太正常了。
而那些想要燒錢擴規模的品牌們,在這種背景下,只會陷入惡性循環,畢竟打價格戰沒有太大的意義,流量紅利早已結束,可以套利的空間所剩無幾,這并不是能保證高履約能力和質量的好辦法。
曾經那么春風得意的入局者們,眼見著一個個同行倒下,別說能成為贏家了,現在都在低調求生,想要破局,找到自我造血的辦法。
如今,生鮮電商們只能拋開所謂的估值光環,好好打磨基本功,畢竟供應鏈、倉儲物流上的技術壁壘需要突破,成本端更需要有效把控。
更為關鍵的是,本業已經存在增長瓶頸,那么還得尋找新的增長點,打造差異化,于是他們又盯上了預制菜。
餐飲行業的工業化東風吹過,疫情擾亂下宅經濟加速滲透,做飯技能或許需要加滿點,簡單易操作的預制菜便成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新寵。而生鮮電商切入這一賽道是有一定優勢的,畢竟幾番折騰下,它們已經擁有一定體量的用戶和設備基礎。
但是如何更勝對手一籌,還是得看供應鏈的水平以及產品的創新研發能力,這一細分品類還處于起步中,它們也還在探索試水。
不僅僅是生鮮電商,其他新消費賽道,例如盲盒、新式茶飲等都已經顯出了增長瓶頸,高估值下的泡沫開始被擠出,而這是一個自然進化的必然過程。
說到底,新消費的風口好蹭,但想要很快、很好地獲得回報,是很難的。
這已經不是一個盲目追求增長的時代了,在莫測的市場環境下,或許在此時此刻,所有人都想要更加安全的落地。
這也意味著,畫餅的故事終究要告吹,長期不盈利光講成長性的邏輯或許就是在“耍流氓”。
說到底,帶著投機心理,非理性的盲目入場是有代價的,適時出清也是必然。上一次出現還是華麗登場,下一次現身未必就不是灰溜溜退場,被資本無限溺愛的新品牌們終究需要正視現實,接受現實,最后努力改變現實。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它蘊含的力量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然而,近期,新消費獨角獸頻頻下調估值,已經說明了它們面臨著短期內無法改變的盈利困境,隨著市場悲觀情緒的進一步蔓延,這些公司需要卸下、甚至忘記估值光環,所謂的高估值有時候是浮云,不如調整預期,短期存活下來才是階段性勝利,學會在沉淀中汲取力量,找回初心,堅定初心,用心做產品,貼近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