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達美樂披薩在國內的特許經營商——達勢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達美樂),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在主板掛牌上市。這家承諾“外送30分鐘必達”的快餐品牌,也加入到了這波餐飲企業上市潮中。
據中新經緯不完全統計,近半年時間,國內已有6家餐飲企業遞交招股書,包括綠茶餐廳、撈王、七欣天、楊國福麻辣燙等。
這些餐飲企業中,哪家最能賺錢?哪家門店最多?一張圖給你答案。
招股書顯示,以2021年數據為例,這波餐飲企業上市潮中,最能賺錢的是七欣天,收入14.80億元,期內利潤2.59億元。營收最高的是鄉村基,2021年前9個月收入達34.24億元,但期內利潤僅1.63億元。
其中,撈王和楊國福麻辣燙,前者2021年毛利達8.21億元,毛利率為63.2%;后者2021年前9個月毛利達3.52億元,毛利率為30.2%。
達美樂營收最低,近三年處虧損狀態,從2019年到2021年分別虧損1.82億元、2.74億元和4.71億元。綠茶餐廳2020年年內利潤虧損5526.2萬元,鄉村基2020年年內利潤虧損242.4萬元,撈王2021年年內利潤為1396萬元,較2020年的6744.1萬元下滑79.3%。
門店分部方面,截至2021年9月,楊國福麻辣燙門店數量最多,達5783家,其中加盟餐廳達5759家,海外加盟餐廳21家,自營餐廳僅3家。
客單價方面,由于七欣天和撈王屬于火鍋正餐,客單價均高于100元,分別為131元和124.4元。定位中式快餐的鄉村基客單價最低,僅25.9元。
翻臺率方面,綠茶餐廳、撈王等4家在招股書中披露了近三年來的翻臺率。綠茶餐廳的翻臺率從2018年的3.48次/天,一路下降到2020年的2.62次/天,到2021年前9個月回升至3.32次/天;撈王的翻臺率從2019年的3.0次/天,下降至2021年的2.3次/天。翻臺率最高的是鄉村基旗下子品牌大米先生,截至2021年前9個月,翻臺率為4.2次/天。
此外,招股書顯示,上述6家企業的收入構成呈現多元化趨勢,外賣和零售都成了新的收入增長點。其中,楊國福麻辣燙在2021年前9個月銷售自產貨品和轉售采購的食材、調味料等貨品(向加盟商銷售食材、調味料等貨品),分別收入了3.44億元和6.29億元,占總收入比重達29.6%和54.0%,同時零售業務也達到了0.37億元,占比達3.2%。
而其他品牌中,逐年升高的外賣業務營收占比同樣引人關注。達美樂在招股書中表示,2021年外送業務為11.8億元,占比達73.2%;鄉村基2021年前9個月外賣業務收入為11.63億,占比達34%,在2019年占比僅為26%;而以火鍋堂食為主的七欣天,在2021年前9個月外賣業務也達到了2.43億元,占比為16.4%,較2019年提升5.2個百分點;即使是撈王這樣業務單一的企業,外賣業務的營收占比也有所提高,在2021年外賣業務達到了0.48億元,占比達3.7%,較2019年提升1.2個百分點。
據中新經緯梳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中國餐飲企業上市數量僅有17家,從1997年第一家上市的西安飲食算起,平均一年上市不到一家,而在2020年和2021年,兩年內上市數量就達到了7家,包括九毛九、巴比食品、海倫司、奈雪的茶等。
而近半年來,除前述已披露招股書的6家餐飲企業外,另有蜜雪冰城、老娘舅等多家企業也已進入上市輔導期或披露IPO計劃。
疫情之下,餐飲企業扎堆上市,一方面與后疫情時代市場格局變化有關,另一方面與餐飲企業抵御風險和謀求發展有關。
受疫情持續影響,國內餐飲業遭受重創。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餐飲收入為39527億元,下降16.6%,餐飲業營業額為6037.26億元,同比下滑7.9%,為十年來首次下滑。
具體到企業,受疫情影響,2020年,撈王55間餐廳暫停了至少10天經營時間,92間餐廳暫停了至少20天店內用餐;成本增加,導致客單價從123.7元上漲到128.1元;翻臺率由每天3.0次下降到2.5次;原材料及耗材成本上漲8.9%。
綠茶餐廳在2020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大跌9.6%;第一季度停業31至69天的餐廳達到40間,有停業影響的餐廳共計140間。
“沒有疫情的話,我們覺得自己是現金流行業,但疫情對我有很大的觸動。”曾經堅持不上市的西貝餐飲創始人、董事長賈國龍曾對外表示,公司確定要融資,要進入資本市場,要把資本的能量用起來。他表示,其實自身的力量有限,(企業)想有大的發展,還是要用資本的力量。
不過,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上市對于餐飲企業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上市之后,公司的受關注程度將大大提高,公司更需保持核心競爭能力以及整體的戰略布局思維。“企業上市之后,仍將面臨門店運營能力、管理人員儲備、供應鏈完善等多方面的挑戰。”
封面圖來源于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