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可以在微博上看到“XX崩了”這類消息,可能不少用戶都習以為常了,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關于某產品“崩了”之類的訊息可以迅速在微博上引發熱烈討論呢?而當產品真的遭遇崩潰場景、并因此沖上熱搜時,產品又可以如何利用該契機做好營銷?
4月8日,“學信網崩了”的消息,又沖上了微博熱搜。
一時間,不僅是正在操心考研的同學們焦急萬分,沖入微博吐苦水,各路吃瓜群眾也紛紛玩梗留言,讓微博上的討論聲格外熱烈。
其實,對于網站、APP崩潰的事情,大眾雖不說習以為常,但也見怪不怪。
畢竟,一年365天,還會有陰晴冷暖。一個產品持續運行幾年,若只出過一兩次崩潰問題,也算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是可以理解、原諒的。
就連頭部產品,也難免出現崩潰的問題。
比如,近在眼前,10天前,電腦版微信出現故障的事情,也在微博上掀起了熱烈討論。
有趣的是,即使是微信這樣一個幾乎占領每臺入網手機、擁有極高使用頻率、以社交為核心的產品,在出現故障時,也會在微博上進行聲明。
遠不止微信,近年來,微博早已成為了著名的“報喪圣地”。
淘寶、B站等平臺,在出現故障的時候,都多次登上了微博熱搜。
甚至還有過多平臺集體崩潰,紛紛涌入微博“報喪”的情景,一時間盛況空前。
別看“報喪”不是什么好事,若想做到為每個產品“報喪”,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站在吃瓜群眾的角度,“報喪”只是發泄一下不滿、看個熱鬧。
但站在產品方的角度,這并不是一件小事:
在產品出現故障、且無法通過產品內的信息渠道與用戶產生聯系時,如何能盡快與用戶建立連接、說明情況、緩解不滿,并在產品完成維修后第一時間通知用戶。
這就意味著,需要在產品之外,找到可以與大部分用戶建立連接的途徑。
可口可樂運營官史蒂夫·海爾曾經說過:“假使有一天,我一無所有,但我只要有可口可樂這個牌子,我就能重新發展與之相同的另外一個可口可樂公司。”
如果今天真出現了這個情況,他第一時間該做的事情,就是馬上在公眾社交媒體上發布一條消息:“可口可樂需要你的支持!”
當然,他第一時間發消息的渠道,應該會是國際版的微博——twitter。
無論twitter還是微博,之所以能承擔起如此重任,不得不說,他們自身的一些特性,對“報喪”而言,可謂得天獨厚。
1)信息自由流通
在產品出現故障、無法登錄時,無論是產品官方主導的廣而告之,還是用戶之間熱議引發的討論熱潮,歸根結底,是建立在信息自由流通基礎上的。
比如說,也會有其他用戶,在微博之外的社交媒體,討論某個產品崩潰了的事情:
你正在辦理考研相關事宜,結果學信網崩潰了,你和你的同學,在微信里大吐苦水,抱怨學信網不靠譜。
無論你們討論的多么激烈,討論了多少句對話,你們討論的信息,只有你們彼此知道。
不會被其他平臺收錄,不會與另外兩個學生之間的微信抱怨,造成幾何量級的相互影響。
即使你們是在微信群里討論,看到信息、參與對話的,不過也就幾十、幾百人,傳播的量級與速度有限。
但在微博中,官方發言、博友之間的相互討論,在同一話題下,就有機會引發疊乘效應,引起更多人發表觀點,將信息快速擴散。
只要信息本身質量足夠,微博迅速傳播的效應,將會最快讓更多人知曉。
2)高覆蓋率
如果你是十幾年的老網民,我想你應該知道,過去也有另一個報喪圣地:貼吧。
但凡哪個網站崩了,哪個網游無法登陸,用戶就會大量涌入貼吧當中,了解情況、吐槽服務器。
因為貼吧,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和微博相似的特性。
但時至今天,貼吧已經不再是曾經的報喪圣地。
貼吧的活躍用戶量,已經隨時代的更迭,大不如前。
即使還能進行告知,但無人關注、無人討論的情況下,這些信息,也就會不了了之。
當然,就算是微博,也一定有人不看。
不過,一來,由微博所引發的線上線下二次傳播,可以覆蓋到的群體,遠不止微博用戶本身。
二來,在崩潰這種突發情況下,能覆蓋到大多數用戶,就已經是最優解了。
3)便捷低成本
既然說到了貼吧,就不得不提及論壇。
尤其是彼時的NGA論壇,作為魔獸世界游戲玩家的專屬論壇,在目標用戶中擁有很高的覆蓋率,它在當時,也承擔起了對口“報喪”的重任。
遇到賬號無法登陸的問題,玩家就會沖入NGA論壇,看看是不是服務器崩了,然后一起吐吐苦水。
這無疑是個有效的途徑,在產品之外,額外建立一個與用戶有效交流的平臺。
但放在今天看,這毫無疑問是極為奢侈的事情。
NGA過去的興盛,有著它時間、類型、市場的局限性。如果產品本身的類型不合適,或是產品的用戶粘性不高,這個平臺即使搭建出來,也無人問津。
而那些用戶粘性高的產品,普遍在產品內部,就已經擁有了有效、快捷的信息公示、交流渠道。
雖然,產品故障崩潰幾乎誰都會遇到。淘寶逃不開、微信逃不開、B站逃不開。
但是,對一個產品而言,它終究不是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
若是為了產品某天崩潰的可能性,就搭建一個額外的交流渠道,無異于舍近求遠、分流用戶。
不僅得不償失,而且極費工夫。
1)即時
對一個產品而言,尤其是擁有一定用戶基礎的產品而言,產品崩潰之后的那幾分鐘,或許是懵逼人數最多的時候。
電視劇看到最后一集,怎么就打不開了?
剛填寫了報考信息,為什么就進不了下一個頁面?
限時秒殺的寶貝,點付款怎么就沒有反應?
如果他們短時間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回應,不滿的情緒自然發酵得很快。
而在微博上,就可以達到快速建立聯系的效果。
特別是當下,微博已經掛上了“報喪圣地”的印象下,這一即時性會更為顯著。
在某個常用軟件無法登錄之后,焦急的人們,可能會第一時間沖上微博,看看官方有沒有說法,看看別人怎么評價。從而分辨,究竟是自己個人的使用問題,還是產品本身出現了故障。
2)持續
除了這部分正在使用產品、正在登錄產品的用戶外,一定還有很多用戶,是后知后覺的。
在產品崩潰的這段時間里,他們隨時有可能登錄,隨時有可能使用。他們的時間并不確定,可能集中在某個使用高峰時段,也可能隨機分布在全天候。
但在他們遇到登錄、使用問題的時候,他們卻需要一個解釋、一個承諾。
對于這些后知后覺、隨機分布的用戶,微博上信息的持續性,也能很好地對他們起到告知作用。
如果是大產品,崩潰的消息登上熱搜,大家熱議討論,用戶自然可以看到。
即使是小產品,發生崩潰的當下,討論的人少,官方消息看到的人也不多。但這些聲明、討論,卻也可以持續掛在那里,供后來的人了解情況。
1)溝通功能
在廣而告之的同時,擺出冷冰冰的姿態,自然不是好的選擇。
本就因為產品崩潰而感到不滿的用戶,更需要發泄與安慰。
而在微博上,良好的雙向溝通功能,也能讓產品方有機會,進一步安撫用戶。
不僅是發布道歉聲明,在評論中也可以與一些用戶繼續溝通,或是去其他人的微博下方說明情況,都可以輕松實現。
這既能緩解個別用戶的過激情緒,避免帶來問題擴大化,又能夠為產品樹立體貼用戶的形象。
而且,不限于溝通,幫助個別用戶解決崩潰時的特殊需求,在崩潰治療后收集用戶的反饋,也可以在微博上辦到。
系統故障,對產品來說,自然是一種危機。
如果處理不當,會帶來不小的損失。
最直接的,用戶會對產品的可信度產生懷疑。尤其是對于經歷兩次以上崩潰的產品,更是如此。
而對于深度用戶來說,這種失望更是強烈。
正在和外國人對話,翻譯軟件打不開了,用戶會不會索性下載另一個?
每天下班都騎的共享單車,若是打不開了,用戶有沒有可能,換其他家的試一試?
產品崩潰的時候,也是用戶嘗試競品的時機,我們自然不希望看到。
但若崩潰已經發生,成為了既定事實,嘆息已經無用。
如何從崩潰中盡力挽回用戶,才是最應該去考慮的。
每一次崩潰,都是上天賜予的一個機會。
產品崩潰,作為一個微負面話題,本就是容易引發討論、容易玩梗的。
在這過程中,吸引比往日更高的關注,也自然而然。
只要官方措辭適當、引導得當,而且崩潰頻率也不要太高,崩潰本身,是可以作為一個熱點營銷事件來運作的。
例如芒果TV,在APP崩潰的時候,借助適當的劇透,營造出“好奇卻又看不到”的氣氛。不僅沒有因崩潰受損,反而還拉了一票吃瓜群眾入坑。
有些產品,因為自身屬性問題,平時缺少與用戶溝通的機會。
比如工具類產品,用戶需要的時候拿起來用,不需要的時候不會看一眼。
或許只有在出現故障時,大家都去微博圍觀、吃瓜,才會和官方有這么個短暫的交流。
這是極為難得的機會,與用戶在使用產品之外,產生交集。
如果利用好崩潰的機會,能讓部分用戶,擺脫把產品只當成工具的看法,產生情緒上的交流與認知。
在道歉之后,就要談到補償了。
如果你只把補償當成是額外的成本,那它就是一次虧損。
但崩潰時的補償,其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契機,讓你的福利出師有名。
平日里,運營人都在想方設法地創造機會,編出100種節日,跟用戶互動,讓用戶領福利。這個自然天降的福利契機,當然要抓起來。
比如B站,在崩潰之后,贈送所有用戶1天大會員。
這種補償是合情合理、有趣味性的。
不僅能讓受損失的用戶感受到補償,還可以拉其他人來白嫖,起到挽回沉默用戶、拉動新用戶的效果。
當然,以上種種,都建立在崩潰已經發生的基礎上。并不建議主動搞崩潰,來玩負面營銷。不要去試探用戶的底線,小心有一天把自己玩沒了。
但正因如此,建立崩潰應急預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畢竟,誰也不能保證,今年自己會不會崩。
與其在崩了之后,大半夜慌慌張張開會,琢磨一套磕磕絆絆的道歉詞,倒不如提前準備好一套文案,商量好挽回用戶的補償,未雨綢繆。
老話說得好,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在哪天有需要的時候,就能派上用場。
想要成為“報喪圣地”,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同時滿足文中提到的幾點特性,在國內,除了微博,幾乎無人可以辦到。
這也就是,每當有產品崩潰時,大家都第一時間涌入微博的原因。
若真有一天,微博自己崩了。熱心用戶和吃瓜群眾,該去哪里狂歡呢?
各個平臺零零散散,或許也難成規模。
我想,等微博活過來的時候,會給自己報喪:
把“微博崩了”,掛上微博熱搜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