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倡議書、兩個招募令,申城退役老兵火速集結。從服務方艙到核酸檢測,從送菜上門到環境消殺,他們24小時接力,只為守“滬”安寧。
截至昨晚,本市退役軍人疫情防控志愿力量總規模已達近萬人,志愿服務分隊近60支。其中,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的首批35名退役軍人抗疫醫療志愿服務隊經培訓后,于前天奔赴楊浦區方艙醫院、社區核酸檢測等一線崗位。
“這里是戰場,我們是戰士,一起守住社區這道防線,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退役軍人發揚軍隊優良作風,用實際行動詮釋“戎裝雖卸、初心依然”的忠誠與擔當。
奔赴方艙:曾是軍醫的他們義無反顧
4月7日凌晨2時,上海市退役軍人志愿服務總隊發布《致全市退役軍人的倡議書》,號召大家緊急行動起來,以實際行動踐行革命軍人“若有戰、召必回”的使命擔當,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這場大仗硬仗。同時,總隊發布公告,組建“戎耀申城”抗疫醫療志愿服務隊,招募具有醫療背景的退役軍人服務方艙醫院等。
集結號吹響,醫護戰線的退役老兵向楊浦江灣軍休中心集結,他們集合了傳染、麻醉、急救、中醫等多方面的專業力量。
“大疫當前,責任重大。作為退役軍人,必須回到隊伍中。”出征前,35名老兵用軍人誓詞再次宣誓,接受戰旗,成立臨時黨支部。經專家培訓后,分別奔赴楊浦區方艙醫院、社區核酸檢測等崗位。截至目前,報名參與抗疫醫療志愿工作的退役軍人總數已超過1600人。
“軍人的本色不變。”今年66歲的王引虎,是第一批隊伍中年紀最大的。他曾擔任解放軍某醫院院長,擅長內外科等諸多領域。雖然年紀大了,但抗疫經驗、體力都不輸年輕人。“哪里需要我們,我們就要到哪里。”
退役兩年、從醫19年的腫瘤科博士汪穎主動請戰。臨行前她給父母寫下長信,其中寫道:“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曾經是一名軍醫,現在更應該投入到這場戰‘疫’中去。”
檢測送樣:哪里危險就奔赴哪里
清晨5時,退役女兵、嘉定區菊園新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副主任顧吳逸,已在社區核酸檢測點位做好準備。她進入樓道逐一敲門通知居民下樓測核酸,同時幫助老年人申請核酸碼,維護排隊秩序……
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談家橋退役軍人服務站有一支核酸檢測三人小分隊,他們分工明確:一人負責敲門通知、一人負責維持秩序、一人負責現場消殺。退役軍人毛劍衛穿好防護服后,就開始“掃樓”,一上午跑了17棟樓,走了2萬多步,渾身濕透。
青浦區有支“老兵車隊”,承擔著醫護人員接送、核酸檢測樣品送樣等任務。“哪里最危險,哪里就有我們的身影。”車隊隊長王玥說,面對“多點分散”的工作模式,十余名隊員不分晝夜奮戰在抗疫一線,3月3日至今已承擔核酸檢測樣品送樣等任務共計5676車次、行駛91725公里、接送90872人次。
社區一線:運菜、消殺展現硬朗作風
傍晚時分,一群“大白”和“小藍”在黃浦區老西門街道一個封閉區域來回忙碌,老式里弄內道路彎曲狹窄,物資運輸大多靠人力。一輛黃魚車、一輛平板車、幾輛超市手推車就是這支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的全部裝備。
“黃魚車一次大概能裝20至30袋,手推車8至9袋。”自告奮勇踩黃魚車的沈明說。年近五旬的他是一名退役軍人,這次主動請纓進入封閉區域戰“疫”。春夜微涼,但沈明防護裝備里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濡濕了好幾遍,當晚11時,1400余份物資運發完畢,他隨便扒了幾口飯,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點位已全面消殺!”連日來,上海虹鷹救援志愿服務隊隊長、退役軍人張磊的手機微信就沒停過。3月中旬,虹鷹救援隊迅速成立消殺組、后勤保障組、設備維修保障組,派出多組志愿者對相應點位進行全面消殺。
“消殺隊員每天身背重達30多公斤的設備及消毒液,連續負重爬近萬階樓梯。不少隊員的腳底都磨出了水泡,雖然很辛苦,但是大家依然堅持著。”張磊介紹,“我們的女隊員也沒有絲毫嬌氣,而是主動背起彌霧機和男隊員一起參與消殺。”據統計,“虹鷹”已完成50余萬平方米的消殺任務。(本報記者 何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