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統計,2022年國內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達到1076萬,規模和數量史無前例。
然而,應屆生的“求職保衛戰”從來都不是從畢業那一刻才開始的。參加校招時,簡歷上沒有一兩段大廠實習經歷,絕對算得上出師不利。
作為一段“前置”的職業生涯,實習給準職場人們帶來了怎樣的體驗呢?
“大三開始實習?親身經歷告訴我,晚了!”
大三的時候,當室友開始準備考研,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馬上就要畢業了,應該找份實習提前適應一下職場。
本以為自己是985的,也在校學生會待過2年多,找份實習應該很輕松。沒想到竟然經歷了3輪面試,為一個實習offer忙前忙后快一個月。
好不容易入職了,我發現身邊有一半實習生竟然才大一大二。即便同是大三的,人家簡歷上也有不止一份大廠實習經歷了。
整整3個月實習,我都是在焦慮中度過的。名校背景并不會讓我畢業后的求職更輕松,相反,有同等學歷的卷王們早就開始“刷簡歷”了。不用等到畢業,我的起跑點已經比他們晚了一兩年。
往日不可追,只能好好提煉自己在這唯一一段實習經歷中的收獲,全力攻校招了。
“實習工資3000,每月開銷4000,生活全靠爸媽補貼。”
找實習的時候才發現,大學選擇一線城市有多重要。
學校坐標成都,對于想進互聯網行業的我而言,在本地找到一份合適的大廠實習簡直比登天還難。為了打破地域限制,大四課不多的時候,我決定去北京待小半年,為畢業后找工作多做準備。
確認實習offer那一天,我信誓旦旦發微信給老媽,告訴她這學期不用給我生活費了。
結果真到了北京,找房子的時候傻了眼,實習工資每月3000塊,房租就要交掉2000,伙食費省吃儉用也要1500(北京的物價真的好高!),再加上交通費、話費、水電費…雜七雜八加起來,每月開銷至少4000元,還是要靠爸媽貼補。
同學嘲笑我:“真·倒貼式實習!”而我也沒什么別的辦法,只能一邊羨慕學校在本地的實習生,一邊安慰自己這是在為畢業后的求職積累經驗。
“好的領導,是我實習成功的一大半!”
大廠實習5個月,最慶幸的是遇到一位好領導。
起初我對leader的印象并不好,因為快遞一份資料給客戶沒及時反饋單號,入職第一周我就挨了一頓訓。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點小事,至于嗎?”隔天就鬧脾氣請假了。
調整好心情去上班的那天,leader說:“中午點外賣嗎?幫我也帶一份吧,待會轉賬給你。”
一起坐在休息區吃飯,她突然問:“點了外賣,你會不會關注APP上外賣小哥的軌跡,看他有沒有去取餐,什么時候能送到?”我點點頭。
leader接著說:“工作中也是一樣的,哪怕是小事,我也希望看到推動的進度和結果,而不是一點回響都沒有。”
那之后我再跟leader溝通,就沒了之前的膽怯與避讓,而是把她當成學姐,凡事多請教。而她也愿意耐心教,從一些職場細節到實習匯報怎么做……
我現在特別希望明年能再過來實習,然后轉正繼續和她一起工作。
“去了大廠,我才知道勤工儉學和實習的差距。”
家里經濟狀況一般,所以我高考結束后就開始勤工儉學,自己賺生活費了。從超市促銷、產品地推到家教、圖書整理員,各種兼職我都做過。
我一度認為那些經歷就是實習了,直到大三輔導員推薦我進入一家大公司的市場部,我才認清“勤工儉學”和“實習”的差距。
打零工干的多是無腦的體力活,周圍人的態度都很消極,屬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種,大家聚在一起就會討論怎么省力、怎么渾水摸魚。
在大公司的實習,周圍同事有名校海歸、有985研究生,大家很關注工作成果,會一起腦暴討論怎么項目完成得更好。在這樣的氛圍中,我也變得很積極,工作很有熱情。
市場部的工作內容多且雜,經常接觸不同活動的執行安排,需要跟不同部門的同事打交道,時不時還需要抱著工作電腦回寢室加班。但我樂此不疲,每一天都精力充沛!
“多希望每周有9個工作日……”
研究生第二年,比搞科研更慘的是在實習和學術的夾縫中生存。
導師要求很嚴,要求周一到周五必須去他辦公室簽到。而實習單位也要求每周至少打卡4天,否則拿不到實習證明。
于是我的日常就是去導師辦公室簽個到,然后找個理由再去實習單位報到。兩邊來回拉扯,我的時間和精力都消耗不少,害怕自己不能如期畢業,也害怕畢業后找不到好工作。
我理解導師要對我們的學業負責,也理解公司對實習生的坐班要求。但即便研究生畢業,最終還是要找工作啊,而大公司又偏愛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生。除了靠實習經驗彌補,我也想不出別的解決辦法。
好希望每周有9個工作日,讓我能平衡好學業和實習。
“實習讓我成功試錯。”
雙非金融專業學生黨一枚,上學期間其實從沒想過自己為什么讀這個專業,在父母的期待下,我總覺得自己畢業后會進入銀行、證券公司,端起高大上的“金飯碗”,或者像《華爾街之狼》里的小李哥一樣活得瀟灑。
真實的實習卻是,每天跑銀行求介紹客戶,或者去辦理開戶,又或者給大爺大媽推薦基金產品。除此之外,就是每天開不完的大小會議。
回頭再看看學校里學到的內容,只能說理論知識的實用性不高,跟實際工作有天壤之別。
好在我還有2年才畢業,打算再試試其他行業和職位的實習,為畢業后轉行做點準備。至于這段3個月的實習經歷,就當是有效試錯了吧。
應屆生人數激增,校招崗位縮水,這是大學生實習越來越“卷”的根本原因。
根據《2022中國企業校園招聘與實習生項目實踐調研報告》,超6成企業會招聘實習生,并把實習項目作為“前置校招”,滲透進校園里的大二、大三學生,提前鎖定、精準篩選對口人才。
換個視角,對于還未走出校園的學生而言,實習的意義又是什么?
為了賺點實習工資貼補生活?為了提前感受真實的打工狀態?為了簡歷在校招中脫穎而出?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實習更像是一段低時間成本的探索,讓你多一些機會探索自己究竟適合哪個行業、哪些工作機會,適應什么樣的工作環境和氛圍。
實習過后,就業壓力不一定會變小,但你一定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