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隔八年,娃哈哈再次“賣酒”,引起行業廣泛關注,這是娃哈哈多元化戰略的縮影,此前,娃哈哈還跨界賣奶茶、粽子、雪糕、彩妝等,結果均以失敗告終,多元化戰略并不成功。
2、娃哈哈執意跨入白酒市場,更多的是迎合資本的喜好,但面對高度集中化、產品質量以及品牌力要求更高的白酒市場,娃哈哈恐難有作為。而且,從此次娃哈哈對“宗帥家酒”投入的精力來看,這一次似乎是玩票性質更多一點。
3、從宗慶后到宗馥莉,不斷跨界的娃哈哈,在轉型的路上越跑越偏,事實上,真正決定企業生存的關鍵是產品力,而不是零星的跨界業務所能影像的,如何“越活越年輕”,將是娃哈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了。
今年春節,賬號主體認證為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的公眾號“娃哈哈八桂之家”發布了一篇文章,里面出現了兩款瓶身印著娃哈哈Logo的白酒——宗帥家酒,其中一款的建議零售價為每瓶1388元,售價直逼茅臺系列。
貴州茅臺作為當前A 股市場里的“市值一哥”,其股價在過去10年里漲了20倍,也帶漲了一眾白酒上市公司的股價。
不過去年以來,白酒板塊的股價回調不少,近日更是板塊面臨崩跌,連帶著茅臺酒的售價也出現了罕見的下跌。曾經,動輒上千元的白酒仍有不少消費者追捧,但伴隨著資本市場的“退潮”,白酒市場的熱潮也隨之冷卻。
而在此時,反向選擇入局的娃哈哈,圖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娃哈哈第一次嘗試進軍白酒領域,2013年,彼時娃哈哈創下782.8億元的最高營收紀錄,坐穩中國首富的宗慶后試圖走多元化路線,把目光鎖定在了醬酒市場。
隨后,娃哈哈與茅臺鎮金醬酒業合作,推出了旗下的首款醬酒產品“領醬國酒”, 當時宗慶后更在采訪中表示娃哈哈白酒業務計劃3-5年內上市,可惜的是,最終這款“領醬國酒”并沒有在市場中引起水花,推出市場后的第一年,其銷售收入僅為7832.93萬元,凈利潤虧損高達600萬元,次年銷售規模進一步收縮,僅為3269.85萬元。
接下來,“領醬國酒”便漸漸在市場上消失了,但娃哈哈并沒有完全放棄白酒板塊,當前,娃哈哈仍全資控股領醬國酒業銷售公司和宏振酒業銷售公司,雖然沒有重資產押注生產環節,但控制著銷售公司的娃哈哈,恐怕還有“白酒愿望”。
而此次娃哈哈“二次造酒”,“宗帥家酒”雖然沒有在消費端產生太大回響,但在業內仍是引起了不少關注,畢竟娃哈哈近來不止跨界造酒,還跨界開奶茶店,做美妝賣眼影。
2020年,娃哈哈嘗試跨界奶茶店,在廣州開出首個直營茶飲店,主打“AD鈣奶+水果”的組合,定價為人均15元左右,并打出要開1萬家店的目標。
但到了去年下半年,則傳來了娃哈哈奶茶店加盟商普遍虧損的消息,據媒體報道,部分加盟商表示娃哈哈的奶茶店幾乎沒有運營,且存在著產品老舊,推新慢,物料貴等多種問題,大多加盟商都處在虧損狀態。
此外,去年剛剛接手娃哈哈的宗馥莉,也曾在2016年推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Kellyone”,和娃哈哈的定位不同,Kellyone主打高端路線,曾陸續推出過低卡果味茶飲CHACHA、無糖茶一茶以及氣泡水“生氣啵啵”等多款單品。
但從Kellyone天貓旗艦店的銷量來看,除了由王一博代言的氣泡水“生氣啵啵”有較高銷量外,比如低卡果味茶飲CHACHA,則只有月銷量37件。
雖然,“生氣啵啵”借助王一博的流量,成為了Kellyone當下最能拿得出手的大單品,但依靠代言流量帶動的玩法是短暫性的,單純依靠“粉絲經濟”來刺激銷量, Kellyone離成為第二個娃哈哈恐怕還有一段距離。
除此以外,娃哈哈還曾嘗試跨界推出過比如粽子、雪糕、彩妝等,結果均以失敗告終,因此,娃哈哈此次再戰白酒領域,到底是“玩票”還是“押注”,外界還是頗為好奇的。
做飲料的娃哈哈,為什么要挑戰白酒市場,要說唯一的契合點,可能兩款產品都是用“水”做的,賣“水”可以,賣“酒”為什么不行?
如果我們回看近年娃哈哈高調推進的業務,其實大多還是跟飲料行業有關,比如奶茶店,比如Kellyone品牌,不過嚴格來說,娃哈哈不是在追著“飲料”行業走,而是追著資本認可的行業走。
回看娃哈哈的發展史,誕生于1987年的娃哈哈已經是“中年企業”了,自2013年營收站上巔峰的782億元之后,便一直開始走“下坡路”,其營收從14年的720億,一路跌至2020年的440億,創下了娃哈哈近十年來的業績新低,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娃哈哈僅排在227名。
此外,當年憑借“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而火爆市場的AD鈣奶,以及大單品營養快線的市場聲量也在不斷下滑,營養快線的銷量從13年的年銷200億元下滑至16年的84.2億元,其后便沒能在公開信息中查閱到這款單品的銷量了。
而娃哈哈“衰敗”的主要原因,是品牌的老化。隨著Z世代逐漸成為市場的主宰,飲料行業的新品牌也在不斷冒起,想要抓住年輕消費者,品牌跟產品的迭代和創新速度至關重要,但娃哈哈卻似乎仍在做過去的“自己”。
盡管有推出諸如“生氣啵啵”這樣的年輕化單品,但卻仍只是市場變化下的被動跟隨,在元氣森林搶占了市場后,這樣的單品恐怕難以占領消費者心智。
不僅產品變化不大,娃哈哈的渠道也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過去,傳統快消品多數使用經銷商的銷售模式,宗慶后所堅持的“聯銷體”模式,實際上就是將龐大的經銷體系通過“利益綁定”,依靠經銷商的推進來實現銷售,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聯銷體已不具備優勢,但反觀娃哈哈,雖然在各電商渠道上都有進駐,但顯然線下仍是其重點。
為此,娃哈哈確實需要改變,或者說需要“助力”,這些年投入餐飲領域、白酒領域,其看中的也是資本市場青睞的領域,通過加注這些行業,對娃哈哈來說,或能更快獲得關注和獲得成功的機會。
而白酒領域這些年在資本市場上可謂備受認可,從貴州茅臺股價的一路瘋漲中也能看出端倪。一則,白酒在中國有非常廣闊的消費規模,盡管近年其在資本市場中的熱度有所減退,但整體市場規模仍在,且在一些特定場合,白酒甚至具備了超越酒類產品的價值。
二則,從毛利率而言,白酒可以用最小投入翹起最大收益,2020年全國醬香型白酒總產量約60萬噸,占白酒行業總產能的8%左右,但實現了630億元的銷售利潤,占行業總利潤的39.7%。
最后,在上一輪白酒行業加速發展的階段里,不少白酒企業通過引入資本,擴充產能,均實現了市值增長的發展機會,隨著企業在二級市場的估值抬升,又能正向吸引更多資本,娃哈哈或也想實現這樣的資本循環。
白酒市場或是一個有想象空間的市場,但能否幫助娃哈哈打開第二增長曲線,目前來看,難度不小。
首先,白酒市場正邁向高度集中化。隨著上一輪白酒市場的高速發展,行業其實已經逐漸進入存量市場,頭部酒企間的廝殺嚴重,而對小酒企來說,生存會更加艱難,從2021年醬酒行業格局來看,貴州茅臺一家獨占了56%的市場份額,留給其他品牌的市占不足20%。
其次,娃哈哈跨界難專業。以渠道為例,白酒和飲料的銷售渠道差異很大,關系網也不相同,但在娃哈哈上一輪做白酒時,其中一部分的銷售人員正是娃哈哈原有的市場經銷商,在此基礎上讓其增加白酒業務進行拓展,如果這一次娃哈哈拿不出決心和投入來運營新的酒類渠道,恐怕還是做不好白酒這塊業務。
最后,則是產品質量和形象問題。由于醬酒成本較高,所以中端以上的產品居多,但在這一價格帶,消費者對產品品牌的要求更高,正如奢侈品一樣,沒有品牌加持,而是讓一個產品單價不超10元的飲料品牌來跨界賣酒,恐怕即便娃哈哈白酒的質量過關,消費者短期內也難以接受。
從以上幾點來看,當年娃哈哈進軍白酒領域失敗的種種問題仍在,如果不改變思路,恐怕娃哈哈再做白酒仍會遭遇失敗。不過,從娃哈哈對“宗帥家酒”投入的精力來看,這一次似乎是玩票性質更多一點。
雖然在去年12月娃哈哈舉行的新品發布會中,“宗帥家酒”站上了C位,但自產品推出后,娃哈哈在營銷上也沒有什么動作,在新品規劃中,也沒有提到白酒,反而強調了蘇打水、運動飲料和新茶新果汁這三大品類。
盡管娃哈哈多年來一直不間斷嘗試跨界投入,但從最終成績單來看,或只有飲料業務才是娃哈哈能夠抓得住的“救命稻草”。
面對品牌老化、營銷收縮這些難題,“中年”娃哈哈恐怕已經沒有精力和勇氣,再跨界孵化一個新的白酒品牌,或者其他品牌了,對娃哈哈來說,只能將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希望寄托在新茶飲品牌之上了。
對剛剛接任的宗馥莉來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Kellyone能否在新消費市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細分市場,能否重新迎合Z世代消費者的喜好,能否真正融入年輕人市場,而不是重復“吃飯就是香”這樣的自嗨式營銷,將會是帶動娃哈哈“二次成長”的關鍵。
娃哈哈確實“老了”,從宗慶后到宗馥莉,宗慶后在交棒,娃哈哈在不斷的跨界,不斷的轉型,而結果如何,恐怕不是零星的跨界業務所能影響的,最終,產品力才是企業生存的關鍵,如何“越活越年輕”,將是娃哈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