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工作很忙的時候,就特別期待放假,特別是小長假。
總期待假期里,可以有大段時間,學習自己想學的內容,看自己想看的書。
假期確實盼來了,但我想象中的大段學習并未發生。
而且,假期里的狀態比平時更糟糕。
平時再忙,好歹還能在午間或睡前看上幾頁書,但假期里明明有大把時間,就是不想動。
只想多睡一會兒,看幾部電影,或者出去逛一逛,但學習免談。
趁著假期到來前,囤的幾本書,放著都落灰了,我也沒翻開幾頁。
因此,將學習的期望,寄托在假期是不靠譜的,至少對我是這樣的。
我回顧了我近20年的職場生涯,發現我主要的學習成長,都發生在了工作很忙的階段。
這就有點奇怪了。
跟假期相比,工作忙的時候,個人可用時間明顯更少,但為何學習內容更多、學習效果更好呢?
我深入分析了下,發現主要是因為下面三點原因:
1、越忙越學,效率越可以提高
2、越忙越學,學得越能夠深入
3、越忙越學,焦慮越不會產生
工作忙的時候,學習的效率會高很多。
主要是因為,跟閑的時候相比,忙的時候學習有兩個不同:
1、大腦加工效率高
2、學習目標高度聚焦
▼1、大腦加工效率高
有句俗語:大腦越用越活。
工作忙的時候,大腦的運作很活躍,就像經過熱身的肌肉一樣,都舒展開了,這時加工處理任何知識都很高效。
因為腦用得多,腦血管供血就更充足,經常處于舒展狀態,這樣腦神經細胞就會得到很好的滋養,從而使大腦更加發達。
相反的是,當我們懶洋洋的時候,因為大腦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較少,腦細胞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滋養,大腦就不夠靈活了。
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久了,還有可能引起大腦的早衰。
你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小長假刷劇的經歷。
連續刷了幾天的連續劇,你是不是變得懶洋洋的,大腦就像生銹了一樣,不愿意思考任何有深度的問題。
這是因為刷劇多了后,你大腦深處的灰質就會萎縮。
美國約翰斯· 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進行的20年隨訪研究表明,每多看1個小時電視,就失去大約0.5%的灰質——類似于老年人大腦每年退化的速度。
大腦中的灰質涉及肌肉控制、視覺、聽覺、決策等重要功能。
一個人大腦中的灰質越多,記憶、認知、推理能力通常就越強;越少的話,記憶、認知和推理能力就越弱。
因此,我們要多利用自己工作忙,大腦活躍的時候來學習,這時你的記憶、認知和推理能力都更強。
▼2、學習目標高度聚焦
除了受大腦活躍度的影響之外,學習效率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目標,過于發散。
而工作忙的時候,一般都是盯著要解決的問題來學習,目標明確。
并且,因為有截止日的限制,自己想發散都不行,因為一發散,時間就不夠了,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拉回到要解決的問題上。
比如,我一小時后要交一份用戶調研計劃出去,之后就要出門去拜訪客戶了。
哪怕之前我從來沒有做過用戶調研計劃,需要全新學習,但在這一小時內,我的學習也會很聚焦。
我會用最短的時間,去找到一份相對成熟的調研計劃模板,然后參考這個模板,來填充我的調研計劃。
這個過程中,哪怕有各種“讓你做到100分的調研方法”、“最厲害的調研高手教你做調研”之類的視頻誘惑著我,我也不會去看。
因為這個調研計劃1小時內就要交了,而將這些方法和視頻草草刷上一遍,都不止1小時。
因此,聚焦的問題和截止日,會幫你放棄那些暫時不需要學習的內容,同時還會幫你確定學習的程度。
如果工作很忙,那要么是做的事情又多又雜,要么是做的事難度很高。
這兩種忙碌情況下,如果任由自己忙,不做學習的話,你就會發現自己很容易陷入到惡性循環里:
因為忙,因此沒有時間學習提升自己—>因為自己沒有提升,要花更多時間來工作—>因為投入工作的時間更多,更沒時間提升自己—>…
但如果改成越忙越學,你就會發現情況完全不同了。
▼1、如果是事情多而雜,導致的忙碌
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還堅持學習的話,為了騰出學習的時間,你會很自然地在兩個方面發力:1)學習自動化的做法;2)學習授權或分工的做法。
1)學習自動化的做法
為了幫自己從多而雜的事情中擠出時間,你必然會去想自動化的做法。
也就是,原先人工要5小時,每天或每周重復的事,你可以改成自動化執行,一次投入10小時,研究出自動化的方法后,后面每天、每周就不再需要這個5小時的投入了。
這次疫情期間,就有個很好的例子。
一位在基層工作的大學生村官,開發了一個自動生成核酸檢測二維碼的程序,將自己和同事從繁瑣的手工操作中解脫了出來。
原先4個人熬一夜才能做完的工作,一個人5個小時就能完成了。
只要去琢磨如何自動化,你的學習一定會更深入,因為只有對工作相關內容理解得足夠深刻,挖掘出規律后,你才有可能做到自動化。
我自己對需要重復執行的事,都會盡可能自動化。
如果暫時實在無法自動化的,我也會盡可能模板化,做成模板,這樣下次執行時,直接套用模板,也會節省一部分時間。
比如,如果每周都要做一次周會記錄,我就會將會議紀要整理成模板。
這樣下周做會議紀要時,我就可以邊開會邊填充這個紀要,會議一開完,我花5分鐘整理下,會議紀要也就做完并發出去了。
完全不需要再花一個多小時來回顧與整理。
雖然效果相較自動化差了點,但這個模板化,同樣也能驅動你加深對工作相關內容的理解。
2)學習授權或分工的做法
除了自動化,將自己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的方法,還有授權和分工。
一旦有了授權和分工的想法,你就必然會開始琢磨如何才能授權出去,或者分工給別人。
這時,標準化后再交給別人、培訓下屬、說服他人的學習需求和實踐就產生了,而且你會掌握得很好。
因為,如果掌握得不好的話,你手上的工作壓根就不可能分得出去。
▼2、如果是做的事情難度高,導致的忙碌
做的事情難度高,就會逼著你四處去搜羅資料、尋找幫助,并深入實踐。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最有效的學習過程。
因為難度高的事情,只有在有壓力的深入實踐中,才可能真正理解。
這一點,我特別有感悟。
我在閑的時候,有看過《平臺戰略》《基業長青》這樣的書,看的時候心潮澎湃,覺得自己掌握到了公司戰略管理的精髓。
跟人吹牛時,那是何等的激揚文字,但一到實踐里就歇菜了。
以平臺戰略為例,做成平臺確實很好,但這種龐大的戰略,需要的資源、機遇極其苛刻,有幾個公司能真正踐行呢?更不用談如何才能做成功了。
只有自己深入去實踐后,才能真正領悟戰略管理的精髓的。
我現在對戰略管理的深刻理解,都來自于我工作很深入的階段:
1)給客戶做戰略咨詢時,解決客戶提出的難題的時候;
2)自己創業時,解決公司生死存亡的時候。
這些難題解決后,理解和感悟也就更深刻了。
這種理解和感悟,是不管看多少書,聽多少牛人分享,都不可能獲得的。
我們為何會對繁忙的工作產生焦慮呢?
焦慮主要來自于兩點:
1)短期,當下的投入沒有期待中的回報
2)長期,不能緩解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單純的工作繁忙,“完美”契合了上面兩點:
1)工作投入很多,卻沒有任何的短期回報
2)覺得被壓縮了學習時間,影響了長期的成長性
這種工作忙的狀態,自然會很焦慮。
焦慮之下,對工作繁忙自然更不能接受,這種心態下,結果就是工作雖忙,但毫無收獲和成長。
但如果能做到越忙越學,就可以打破這種焦慮狀態了。
一是,短期內,你能立即感知到工作中的收獲;二是,長期來看,你對未來的確定感更高了,所以焦慮感就減輕了。
當然,這個越忙越學,不是在工作之外,再額外學習跟工作不相關的內容,如果你這么做的話,只會更焦慮。
因為,一是你對繁忙的工作依然沒感受到價值,二是工作之外的學習,因為時間和精力有限,你會因為學不好更焦慮。
能幫你打破焦慮的越忙越學,是一種將工作和學習合二為一的“功利性學習策略“。
也就是基于工作需要來學習,并將工作中積累的經驗體系化地沉淀下來。
比如,你是一名工作很繁忙的產品經理,每天疲于奔命地跟業務部門開會扯皮需求,對方覺得你不理解他們,你覺得對方提的需求不合情理。
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抽空學習下亟需的客戶需求調研方法。
將新學的方法,應用在跟業務部門的溝通上,并基于應用過程和反饋,沉淀出一套適用自己的需求調研方法論。
這么做了后,你就不會因為這份繁忙的工作而焦慮了,因為:
1)你沒有因為工作而耽誤學習
你給自己新輸入了一套客戶需求調研方法,而且不是流于表面的“偽學習”(只有皮毛的輸入,沒有輸出,更沒有應用的學習,叫做“偽學習”),是一種真正掌握了的學習。
2)你對未來更有掌控感
你從工作中,積累出了真正的經驗——一套適合你的客戶需求調研方法。
這些經驗不僅能幫你將現在的工作做好,將來做其它工作,你也能很好地遷移過去。
通過這種方式的功利性學習,從繁忙的工作中,你既有了短期的獲得感,又有了長期的確定感,是不是自然就不焦慮了。
我自己的工作一直很忙,但因為采用了功利性學習的策略,這么多年來,我一直不焦慮,因為我能感知到自己不斷在進步,而且因為持續的深度積累,我對未來也更有信心。
如果你也這么做了,我相信,你會比我更有獲得感,對未來也更有確定感。
在我們本能的認知里,總覺得閑下來,有大段時間會學習得更好。
但實踐證明,工作越忙的時候,反而是一個人學習成長更快的時候。
這個背后是有著深刻的腦科學、教育學和學習原理支撐的。
工作忙的時候,我們大腦更活躍、學習迫切性更強,更有學以致用的動機和場景。
因此,如果能用好這個時期,你不僅不會有因為工作忙耽誤了學習成長的焦慮感,反而會有一種正在加速成長的獲得感和確定感。
而且,所謂“無用之用“的學習,也一定是在忙得有收獲后,再停下來思考,才能升華的。
所以你看到的張一鳴、黃崢他們,都是繁忙之后,積累了足夠經驗才退居二線,聚焦于戰略思考的。
如果沒有這些繁忙時期的收獲,再怎么閉關思考,也想不出啥高級的戰略。
就像讓一個三歲的小孩,哪怕面壁三十年,也做不到像達摩祖師那樣的頓悟。
達摩祖師的面壁頓悟,是建立在他從印度一路苦行到中國,再傳經多年的磨練基礎上的。
那如何才能充分用好工作忙的時期呢?
我建議你掌握好,將工作和學習合二為一的“功利性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