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也要搞充電樁了,還是跟沃爾沃聯手的那種。
而且星巴克×沃爾沃的充電樁,全是直流快充,還對所有車型開放,不過沃爾沃車主,可以享受免費充電。
也就是說,以后給自己的電動車充電,再也不用百無聊賴的盯著充電進度條。
手握一杯冰美式,一邊給車充電一邊歲月靜好,這體驗,是不是一下就上來了?
智能車行業大熱,誰都想來分一杯羹,不過這次,新玩家的身份有點特殊。
當地時間3月15日,星巴克官方宣布,正式進軍電動車補能賽道,與沃爾沃合作鋪設直流充電網絡。
合作項目,率先在美國落地。
根據計劃,星巴克與沃爾沃的充電網絡,將以星巴克在西雅圖到丹佛之間的15家公路門店為基點,鋪設15個充電站,共60個充電樁。
充電網絡覆蓋范圍1350英里(約2173公里),每個充電站之間相隔約100英里(約161公里),可以滿足目前市場上幾乎所有續航能力的電動車進行補能。
充電站項目將從今年夏天開始建設,到今年年底前完成,負責充電樁硬件供應,和具體鋪設的是美國本土電動車充電網絡服務商——ChargePoint。
據沃爾沃披露,所有充電樁都是直流快充樁,充電速度方面,以沃爾沃純電車型C40 Recharge所搭載的75-78kWh電池包為例,電池從20%充到90%,需要40分鐘。
同時,該充電網絡對沃爾沃車主完全免費開放,所有沃爾沃Recharge車主,只需要通過車內谷歌導航,使用座艙內的ChargePoin應用程序,就可以完成充電。
除此之外,沃爾沃還表示,充電網絡也對其他車主完全開放,當然非沃爾沃車主無法享受免費福利。
同時星巴克還透露,之后會繼續擴大在新能源方面的投入,并且承諾,到2030年,星巴克充電站,將會全部使用太陽能作為電能來源。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連鎖企業,與車企組CP,搞的還是充電補能,這種組合,有點出乎意料。
不過想象一下,給電動車充電的時候點一杯咖啡舒緩旅途勞頓,總好過苦哈哈的看著充電進度條呀。
事實上,類似星巴克這樣的大型連鎖零售公司,在智能車時代,尤其是電動車補能效率還無法像燃油車一樣的時候,依靠充電網絡分一杯羹,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方面,主機廠或第三方充電運營商,依托連鎖企業現有規劃成熟的門店網絡,為充電站提供現成的場地和規劃,另一方面,連鎖店還能獲得流量紅利,增加收入。
無論怎么看,都是一筆最合適的生意。
星巴克進軍充電網絡,完成一次連鎖零售×電動車的雙贏組合,但其實,星巴克也并非開創先河,相似的打法,其實早就存在。
比如麥當勞搞的汽車餐廳得來速,國內中石油中石化自營的昆侖好客和易捷便利店……
不管誰和誰組CP,都是依托燃油車補能據點——加油站——用連鎖零售店進行創收的模式,而且你可能想象不到,國內門店數量排名前3的連鎖便利店,不是7-11,不是便利蜂羅森,而是易捷和昆侖好客。
這背后的邏輯,其實都是通過現有基礎設施,進行升級和復用,達成服務和創收的雙重目標。
到智能車時代,這種基礎設施復用升級,更富想象力。
比如小鵬、特斯拉等新勢力的318川藏線充電網絡,除了依托高速服務區、加油站建設的超充站,更多的目的地充電站,則依托旅游景區、酒店和停車場等現有的場地和網絡進行布局。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也曾在去年申請餐飲服務商標,計劃在其超充站提供汽車餐廳服務。
這種模式,也不僅在充電路線適用,換電模式依然適用,而且換電路線的突破點,首先是加油站。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換電模式為護城河的蔚來,與中石化的跨界混搭。
公開消息顯示,截止到目前,蔚來汽車與中石化合作的充換一體補能網絡,已經在廣東、浙江、北京等多個省市落地。
除此之外,更多的第三方換電運營商,比如奧動、伯坦科技等,紛紛與加油站合作,布局換電網絡。
玩家雖然不同,但玩法基本類似,就是依托老石油玩家業已成熟的加油站網絡和場地,建設換電站,加速換電站的布局。
不過智能車帶來的基礎設施復用,與之前相比,展現出2個特點:
首先是時間創造更大價值。
過去基于燃油車的補能方式,不管是餐飲還是便利店,最大的特點就是快,加油快,快餐快,至于便利店,結個賬的功夫就能完成消費。
但電動車補能的時間跨度,即便是最先進的快充,也在10分鐘以上,目前主流的直流快充,30%-80%的補能,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這多出來的時間,意味著多的消費,不管是手捧一杯冰美式慢慢品,還是商場短暫的停留……額外的GDP這不就來了?
其次是范圍更廣。
相比于燃油車時代只能基于加油站,帶來餐飲、快消附加值,但是相對于電動車,因其補能方式的不同,范圍可以延伸到旅游目的地、酒店、停車場等等。
也就是說,只要是能停車可通電的地方,都可以通過電動車創造額外價值。
說到這里,隨著智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說不定還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跨界玩家出現。
或許下一次,你就能聽到,某地產商進軍電動車充電補能賽道,買停車位送充電樁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