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人人都渴望成功。但什么是成功?也許沒人能說得清楚,或者各有各的不同。成功有那么好嗎?或者有那么可怕嗎?有沒有通往幸福的道路?要具備哪些條件才可以去追逐成功?成功的基礎是什么?這種種問題如果不想清楚,成功就永遠只是奢望。文章來自編譯,篇幅關系,我們分四部分刊出,此為第二部分。
劃重點:
永遠不要忘記你來自哪里
如果你需要得到許可才能做某件事情的話,也許這件事你不該做
你想要多少就能賺多少
你那個“想成為誰”的愿景就是你最大的資產
你是誰決定你能擁有什么
賺錢沒有什么不道德
生活的一切幾乎都是干擾
專注是當今的智商
相關閱讀:不弄清楚這34件事,“成功”就永遠只是奢望(一)
當你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時,很容易就會以為成功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很容易就會忘記你來自哪里。
很容易就會忘記其他人為了讓你取得今日之成就所做出的各種犧牲。
很容易就會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
把所有的橋都燒掉之后,你就沒有人際關系了。在那個孤立的內部洞穴里,你會失去理智和身份,變成一個自己從來都不想要成為的人。
謙卑、感恩,記住別人對你的好,這才是看待成功的正確的角度。沒有無數其他人的幫助,你沒法做到所做的事。你非常幸運,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做出貢獻。
我的岳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房地產投資者。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當中,有成百上千的人問過他要不要“進入房地產市場”。他給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的:不要。事實上,他想說服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成功了。
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我的岳父告訴我:“不管我說什么,那些會成功的人都會去做的。”
我知道有太多的人去追逐對別人有用的東西了。他們從來都沒有真正去決定過自己想做什么,到頭來每件事情都是蜻蜓點水,不停地換來換去——想賺快錢。他們挖了幾尺發現沒找到金子之后就不挖了,然后換個地方繼續,每次都這樣。殊不知,金子就在下面幾尺那里。
永遠不會有人給你實現夢想頒發許可證。正如 Ryan Holiday 在《困難就是出路》(The Obstacle is the Way)里面所說那樣,“不要再去尋找天使(angels)了,開始換個角度(angles)吧。”與其希望靠外在的東西來改變你的環境,不如在思想上重新審視自己和你的環境。
“當你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時,你看到的事物就會隨之改變。”
— 韋恩·戴爾(Wayne Dyer)
你已經足夠。
你可以做任何你決定要做的事情。
做出決定,忘掉別人說了什么,不管他們是怎么想的。
大多數人嘴上都說自己想要成功。但如果他們真的想的話,他們會成功的。
我曾經告訴過別人,“我希望我會彈鋼琴。”然后有人說,“不,你沒這個想法。如果你有的話,你就會抽時間去練習。”從那以后我再也不這么說了,因為他是對的。
生活是優先事項和決策的問題。說到錢——在自由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你可以賺到你想要的錢。問題是,你究竟想賺多少錢?
與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社交媒體上虛度光陰,你可以每天花一兩個小時去做點有價值的事情——比如完善你自己。
在《思考致富》這本書里,拿破侖·希爾(Napoleon Hill)請讀者在一張紙上寫下他們想賺多少錢的數目,然后在上面寫下時間表。就這一個行為,就會挑戰你,迫使你用新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動,去創造你想要的未來。
比方說,盡管成長在一個十分貧窮的家庭,窮到一家人一度只能呆在停放在親戚草坪的大眾面包車里,但金·凱瑞(Jim Carrey)依然堅信自己的未來。1980 年代后期,每個晚上金·凱瑞都會開車到一座山上,俯瞰洛杉磯,想象導演們是如何重視他的作品。而在當時,他只是一個身無分文、苦苦掙扎的年輕喜劇演員。
1990 年的一個晚上,在俯視洛杉磯并夢想著自己的未來時,金·凱瑞給自己開出了一張 1000 萬美元的支票,并在標注行寫上了“演出費”幾個字。支票的兌付日期他寫上了 1995 年感恩節那天,然后把它塞進了錢包里。他給了自己五年的時間。就在 1995 年感恩節之前,他因為《阿呆與阿瓜》而拿到了 1000 萬美元的報酬。
“要為你的生活樹立最高、最宏大的愿景,因為你會成為你所相信的人。”
—— 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
不管你現在處在什么位置,你都可以擁有自己想要的任何一種未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請用心種植。精神創造永遠先于物質創造。你在腦海里面設計的藍圖會變成你打造的人生。
不要讓社會告訴你,你的房子應該是什么樣的。你是藝術家,是創造者。你的生活完全可以是你想要的樣子,至于別人是不是覺得那是“豪宅”一點關系都沒有。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有這么一個寓言,說有一對很有錢的父母正在猶豫要不要給自己那不夠睿智的孩子繼承遺產,因為他們知道,要是給他繼承的話肯定會被揮霍掉。于是家長對孩子說:
“我擁有的一切我都想給完你——這不僅包括我的財富,也包括我在人們心中的聲望和地位。我擁有的很容易就能傳給你,但那個我是誰你得自己爭取。去學習我所學到的,并像我一樣去生活,這樣你才有資格得到遺產。我會告訴你讓我獲得智慧和聲望的規律和原則。以我為榜樣,像我那樣去精通,你就會變成我的樣子,我所擁有的一切就都是你的了。”
做做樣子是不夠的。成功沒有所謂的必做事宜清單。你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身份,才能站上更高的臺階。你必須從做轉變為成為——這樣你所做就反映了你是誰,以及你正在成為誰。一旦你經歷了這種改變,成功就是水到渠成。
“當你成為百萬富翁后,你可以捐出你所有的錢,因為重要的不是那百萬美元的財富,而在于通過賺取那百萬財富,你成為了什么樣的人。”
— 吉姆·羅恩(Jim Rohn)
“不管怎樣,人是一個整體。當身心同步時,就算是人的身體也能有最佳表現……當大腦認同計劃時,我們的身體才會發揮出最佳的狀態……讓你的大腦去相信你所做的是好的、高尚的、有價值的事情,這樣能夠讓你充滿能量,更有勁頭去努力。”
— 拉比·丹尼爾·拉平(Rabbi Daniel Lapin)
在我認識的人中,有很多人都認為賺錢是不道德的事情,有錢人都是魔鬼。他們認為那些追逐利潤的人是在強迫那些相對弱勢的人去購買他們的產品。
金錢并不邪惡,它是中立的。金錢是感知價值的象征。
如果我用 20 美元的標價賣一雙鞋,然后有人買下了,那在他們看來,這雙鞋子的價值超過 20 美元,要不然他們就不會買。我并沒有強迫他們來買我的鞋子,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因此,價值交換是一種雙贏,純粹是建立在個人看法的基礎之上。而與此同時,價值具有主觀性,如果剛剛買你鞋的人你再給他 20 美元,那他可能就不愿再賣回給你了。他們會覺得這鞋的價值超過 20 美元,那如果你給他 30 美元呢?他們可能還是不會賣給你。
對于商品和服務來說,并沒有什么“正確”的價格,價格就是客戶個人感知價值的體現。如果客戶認為價格太高,他們就不會拿錢來交換你的產品或服務。
我們十分幸運,生活在一個具備金錢體系的社會之中。我們可以借錢,出借,也可以舉債經營。如果是在以貨易貨的體系內的話,我們擴大工作規模的能力就會受到極大限制。
如果賺錢是用誠實和正直的方式去做的話,那就是一種徹底的道德追求。事實上,如果你覺得自己所做的工作不太道德的話,你可能就該換份工作了。
當你相信你提供的價值很大,大到如果不向他們提供你的服務就是幫倒忙的話,那說明你有望創造出巨大的價值。我們的工作應該是自我價值的體現,至于客戶是否認同我們提供的價值,那就得由他們做出選擇了。
“幾乎一切不重要,這種重要性再怎么低估都不為過。” — 格雷格·麥基翁(Greg McKeown)
幾乎一切都是對真正重要事情的干擾。有些東西確實是沒法明碼標價的。對你來說那些已經超出了特定價值了。你會為了那些東西拋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
你的人際關系和個人價值觀沒法用價格衡量。你永遠都不該用錢去換一個無價之寶。
正確地看待這些問題可以讓你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擾,讓你可以過上簡單、高度專注的生活,避免走進無路可走的死胡同。
我們生活在人類史上最容易分心的時代。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就像金錢一樣,互聯網也是中立的——它可以用來行善也可以用于作惡,就看是誰用。
可悲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對互聯網根本就不夠負責任。我們每天都無所事事,盯著屏幕浪費掉好幾個小時。千禧一代在互聯網上特別容易分心,但現如今,每個人都容易受到影響。
我們的注意廣度已經收縮到近乎沒有。我們的意志力已經衰退。我們養成了一些非常糟糕的習。那種習慣,往往需要極端干預才能扭轉。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不斷讓人分心、打斷注意力的互聯網,正在把我們變成渙散、淺薄的思考者。不斷分心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這會造成思想“膚淺”,缺乏“深度”,而思考的膚淺的思考會導致生活的膚淺。2000 年前的羅馬哲學家塞內卡大概給出了最好的總結:“哪兒都去就是無處可去。”
Cal Newport 在他的《深度工作》(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這本書里,區分了“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這兩者的不同。所謂深度工作是指利用技能去創造某個有價值的東西,則需要思考,付出精力和時間,要集中注意力。而浮淺工作是指事務性后勤類的瑣碎雜活:處理電子郵件、參加各種會議、電話往來,準備各種費用報告等。大多數人之所以沒能朝著目標前進,就是因為他們優先考慮的是這些浮淺工作。
“正值在經濟當中變得越來越有價值的時候,執行深度工作的能力卻變得越來越稀缺。因此,因此,少數能夠培養這種技能,并把它作為工作生活核心的人將大放異彩。”
—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