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人人都渴望成功。但什么是成功?也許沒人能說得清楚,或者各有各的不同。成功有那么好嗎?或者有那么可怕嗎?有沒有通往幸福的道路?要具備哪些條件才可以去追逐成功?成功的基礎是什么?這種種問題如果不想清楚,成功就永遠只是奢望。文章來自編譯,篇幅關系,我們分四部分刊出,此為第三部分。
劃重點:
如果目標合情合理,就不要指望運氣(或類似的東西)
不要尋求贊美,要尋求批評
給予會得到,索取會失去
你希望擁有什么,那就自己去創造
時不我待,機不可失,不要再等下一次
不要拖延
不要操之過急
如果你不能解決問題,那是因為你循規蹈矩
如何設定游戲比游戲本身更重要
相關閱讀:
不弄清楚這34件事,“成功”就永遠只是奢望(一)
不弄清楚這34件事,“成功”就永遠只是奢望(二)
“設定目標要超出你的能力范圍。你需要完全無視自己的能力上限在哪里。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法到這個領域最好的公司工作,那就把去那里工作當作你的目標。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法登上《時代》雜志封面,那就把成為封面人物作為你的事業。讓愿景成為現實。一切皆有可能。”
— 保羅·雅頓(Paul Arden)
大多數人的目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范疇。那樣的目標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他們當然也不需要信仰、運氣、魔法,或者奇跡。
就個人而言,我相信,很多人變得如此的世俗和多疑是件悲哀的事情。我從精神信仰當中找到了極大的滿足。它為生活提供了背景,為個人成長賦予了意義。有了信仰,我就可以去追求別人覺得荒謬的事情,比如做看似不可能的事,超越死亡。真的,有了信仰一切皆有可能。絕對可以做到無所畏懼。
作為一種文化,美國人實在是太脆弱了,脆弱到必須把一條直率的反饋夾雜著20 條恭維里面。而且當我們聽到反饋時,我們會竭盡全力去反駁它是錯的。心理學家稱之為確認偏誤——也就是當人確立了某一個信念或觀念時,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尋找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而不怎么去考慮其他可能性的傾向。
當你去找那些會如你所愿告訴你想聽的東西的家人朋友時,很容易就能得到表揚。但如果你尋求的是批評而不是贊美的話,你的工作會得到改善。
這怎么會讓你變好呢?
當真正關心你的人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時,你會知道你的工作是有可取之處的。如果說要注意什么的話,那就是確實會有噴子。就像《賣掉法拉利的高僧》(The Monk Who Sold His Ferrari)一書的作者羅賓·夏爾馬(Robin Sharma)所說那樣,“噴子確認了偉大”。當你真的出現在他們面前時,噴子會被你嚇倒的。你折射的不是他們能做什么,而是他們不能做什么。
從稀缺的角度來看,幫助別人會傷害自己,因為你不再擁有優勢。這種看法把世界看作是一塊大餡餅。你手上拿到的每一塊餡餅,都是我沒沒拿到的餡餅。所以為了讓你贏,我必須輸。
從富足的角度來看,餡餅不是只有一塊,而是有無數塊。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餡餅,你就去做更多出來。因此,幫助他人其實也是幫你自己,因為這會讓整個系統變得更好。這還可以建立起關系、信任以及信心。
我有位朋友,Nate,他在自己工作的房地產投資公司做了一些非常有創意的事情。他用了沒人用過的策略。他干得非常出色。他告訴我,他不打算告訴別人自己的做法。因為如果其他人知道了之后,也會跟著做,而這意味著他會沒有那么多的銷售線索。
不過后來他并沒有保守秘密。他告訴公司的每個人他在做什么。他甚至還把自己掌握的大量線索都和盤托出!這在他的公司是前所未見的事情。
但Nate知道,一旦這種策略不再奏效,他還可以想出另一條。領導力和創新的全部意義就在于此。大家開始信任他。實際上,這幫人已經對他形成依賴,要靠他來制定最佳策略。
Nate就是做餡餅的,為他自己和其他幾個人做餡餅。而且,是的,他也是公司的銷售冠軍,拿到的收入也最高。這是因為他給予的最多,而不是囤積想法、資源或信息。
很多創業者設計產品是為了“給自己撓癢癢”。實際上,大量問題就是這么解決的。你遇到了困難,然后自己給出解決方案。
音樂家和藝術家也是這樣應對自己的工作。他們創作自己想聽的音樂,畫自己想看到的畫,寫希望是自己想寫的書。我自己也是這么對待我的工作的。我寫自己想看的文章。
你的工作先得引起你自己的共鳴。如果連你都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成果,又怎么能指望別人會喜歡呢?
幾乎永遠不會等得到完美的客戶、完美的機會或者完美的環境。與其希望情況會有所不同,何不用心做好眼前的呢?
與其等待下一次機會,不如把握手中的這個機會。換句話說,你在哪里澆水,那里的草就會更綠。
我目睹過很多人離婚是因為圍城心態,總以為外面會有更好的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開始一段新的關系之后,還是會像上一段關系一樣結束掉。問題不在于你的環境。問題在于你自己。靈魂伴侶不是找到的,你得靠努力工作造就靈魂伴侶。
正如吉姆·羅恩(Jim Rohn)所說那樣,“不要指望事情會變容易,要寄望自己變得更好。不要指望問題會變少,要寄望于自己本領更大了。不要指望挑戰變少,要寄望自己變得更睿智了。”
如果你沒有每天有目的地抽出時間改進自己,取得進展——毫無疑問,你的時間就會迷失在日益喧囂生活的空虛之中。在不知不覺間,你就老了,生命凋零了——迷茫于時間都去哪兒了。
正如梅雷迪思·威爾森(Meredith Willson)所說那樣——“明日復明日,你會發現自己徒留許多虛度的昨天。”
我也是等了好幾年才開始勤快的寫作。因為之前我一直在等待合適的時機,想等到我有足夠的時間、金錢以及我認為自己需要的任何東西俱備料再動手。我一直在等,想等到自己有資格或被允許了才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但資格永遠沒法預審。 沒有“實現夢想”這種學位。資格是靠站出來,干出來的。只要做出決定就能獲得許可。
生命短暫。
今天就可以做的事情,不要等到明天。未來的自己,要么感謝今天的你,要么就只能不體面地替你辯護。
22 歲的時候,謝家華(Tony Hsieh, Zappos.com 首席執行官)從哈佛畢業。當謝家華 23 歲,也就是創辦Linkexchange的六個月之后,有人出價 100 萬美元要買他的公司。這筆錢對于謝家華來說已經很可觀了,因為在不到一年之前,他還在為在Oracle找到了一份年薪 4 萬美元的工作感到振奮不已。
經過與合伙人的深思熟慮和討論,他拒絕了這份要約,因為他相信自己可以繼續把Linkexchange做得更大。他的至愛是開發和創造。真正的專業人士會拿到應得的東西,但不會是為了錢而工作。真正的專業人士是為了熱愛而工作。
5 個月后,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給謝家華開出了2000 萬美元的報價。這個數字讓謝家華大吃一驚。他的第一個想法是,“型號五個月前沒有賣掉公司!”但之后他冷靜下來,要求給他幾天時間考慮一下。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做出這個決定。
因為知道有這么一筆錢之后,他這輩子就再也不用工作了,他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經過一番考慮之后,他只能想出這么一點自己想要的東西:
一套公寓
一臺電視 + 家庭影院
周末隨時可以來個迷你度假
一臺新電腦
再創辦一家公司,因為他喜歡做東西,并且把它做大。
就這些。
他的激情和動力不在于擁有東西。他得出的結論是,他已經買得起一臺電視、一臺新電腦,而且周末隨時都可以過個小型的假期。現在他才 23 歲,所以他覺得買公寓還可以等等。為什么非得為了建立和發展一家新公司而賣掉Linkexchange ?
謝家華拒絕了 2000 萬美元的收購要約。一年后, Linkexchange爆發了。公司生意興隆,有了100多名員工。可是,謝家華卻不再喜歡呆在那里。在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公司文化和政治也發生了微妙變化。 Linkexchange不再是謝家華和一群密友一起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了。他們匆忙雇了一批沒有相同愿景和動機的人。很多新員工并不關心Linkexchange,也不是在做自己熱愛的東西。相反,他們只想賺快錢——純粹是為了一己私利。
于是他決定根據自己的情況賣掉公司。 1998 年,在謝家華25歲的時候,微軟以 2.65 億美元收購了Linkexchange 。
大約一年前,我在跟暢銷書《工作的藝術》(The Art of Work)的作者,杰夫·戈恩斯(Jeff Goins)在一次談話中也談到了類似的概念。我說我想出版一本自己寫的書,想問問他有什么建議,他說,“可以等一等。不要操之過急。我自己就犯過這個錯誤。如果你再等個一兩年,拿到的預付款會多 10 倍,你的整個職業生涯的軌跡都會改變。”
道理是這樣的。如果作家的電子郵件訂戶數有2萬的話,大概可以拿到 2萬到4萬美元的預付款。但如果訂戶數有10萬到20萬的話,作家就可以拿到約15到50萬美元的預付款。等個一兩年,職業(和生活)的軌跡就會發生改變。
這跟拖延沒關系。這是一種策略的。時機的把握,那怕就幾秒鐘,也有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
“什么叫瘋子,瘋子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樣的事情,卻期望結果會有所不同。”
——艾爾伯特·愛因斯坦
慣例就是現狀。打破常規才能發展,而這需要大量失敗。
如果你沒有失敗 10000 次的勇氣,就永遠發明不出你的燈泡。就像塞思·戈丁(Seth Godin)所說那樣:“如果我的失敗次數比你多,我就贏了。”
失敗值得珍視和贊美。失敗是反饋。失敗是前進。失敗是對你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有意識的盡力而為。這太不可思議了。
“不犯錯的人不大可能成事。”
— 保羅·雅頓
“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在攀登成功的階梯,但等爬到了梯子的頂端時,卻發現梯子架錯了墻。”
— 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
有太多的人在玩錯誤的游戲——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的游戲——這會讓你非常痛苦。你就是這樣不知不覺間毀掉自己生活的。
比玩“游戲”更重要的是游戲如何設定。你怎么設定游戲決定了你怎么玩。最好先保證能贏,然后再去玩。
怎么玩?
以終為始,反推回去。與其思考什么合理,有哪些預期,或者什么行得通,不如從你想要什么開始。就像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7 個習慣》中所說那樣,“以終為始。”一旦確定了這一點,然后再決定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的每一天、每一周、每個月以及每一年的行為。
金·凱瑞先給自己開一張1000萬美元的支票。然后再去掙這筆錢。他先贏下比賽,然后再去玩。你也可以這樣。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