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完犢子了?
近日,第三屆TMEA騰訊音樂娛樂盛典落下帷幕,活動中揭曉的2021年度十大熱歌引發了全網熱議,更是直接將#華語樂壇#登上了微博熱搜榜首。主要原因是這些所謂的年度熱歌,均是來自短視頻平臺的背景音樂。
是抖音的口水歌沖擊到了TME的音樂榜?還是TME的音樂榜給華語樂壇招了黑?在全民探討華語樂壇姓甚名誰的時候,這十首歌又意味著什么?
事件的導火索是這份TME版本的“年度十大熱歌”。
縱覽這份年度十大熱歌,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這些歌曲看名字我都不知道,但是好像每一首我都會唱。由于受到了短視頻文化的影響,這十大熱歌基本都是從短視頻平臺走紅,熱度由此而來。
但無論是詞、曲、演唱者目前都名不見經傳,部分歌曲還涉嫌蹭流量、抄襲的嫌疑。更為直接的沖擊是,在TMEA盛典現場,大籽、七叔葉澤浩、宋玥、胡66等新生代音樂人在演繹這些歌曲時,真唱效果不佳,導致滿屏寫著拉胯。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場活動中,周杰倫、五月天等歌手在其他分會場的演出,讓網友把#周杰倫TMEA最強分會場##想看周杰倫演唱會#等話題打上了公屏。
單純從演出效果和音樂創作來看,這些歌曲成為2021年度熱歌的確讓人們對于華語樂壇的未來表示擔憂。但是,華語樂壇完了的觀點還是為時尚早。
一方面,十大熱歌不等同于十大金曲。在這次的活動中,主辦方除了頒布年度十大熱歌之外,還有一個獎項是年度十大金曲,而這從上一屆便已經是如此。前者則更偏向于播放量等數據,而后者則綜合參考了作品質量等。
不同于十大熱歌的歌手名氣相對較低,十大金曲的歌手都是具有一定名氣,甚至包括了像蔡徐坤、時代少年團等頂流級偶像。
綜合來看,在年度十大金曲中,來自影視作品的OST占據主導,其中,電影《我要我們在一起》主題曲《這世界那么多人》、以及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的同名主題曲等則是當之無愧的好音樂。
十大熱歌的話題搶走了觀眾的注意力,這也使得十大金曲顯得少有人問津。
另一方面,TME并不能代表華語樂壇。這次發布,主要是由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所主辦,雖然TME作為國內的頭部平臺,但是在這種依然是只顧著自家熱門的版權音樂,對于獨家的版權音樂更是另眼相看。
由此,也使得在網易云音樂以及其他流媒體音樂平臺首發的作品,并沒有出現在這次的頒獎評選之中。
同時,主辦方組委會的評判標準也并沒有為大眾所同步認可,也忽略了不少今年以來熱度與口碑兼具的佳作。比如說,歌唱家張也和周深在春晚舞臺共同演繹的《燈火里的中國》,再比如說,王菲為電影《我和我的父輩》演唱的主題曲《如愿》等均無緣。
從這點來看,華語樂壇的十大熱歌其實還只是這次活動的噱頭而已。
在這份榜 單出來后,集中遭遇火力的竟然是短視頻平臺抖音。
毋庸置疑,短視頻平臺的龐大用戶基礎,給予了這些網絡流行音樂新的培養皿,助力這些音樂殺出重圍,成為了音樂平臺的年度熱歌。
根據艾媒數據統計的《2020年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數字篇》顯示,在不同的時間段中,用戶會選擇不一樣的平臺來收聽音樂,這其中,一天中大約有10小時左右,用戶在短視頻平臺聽歌的意愿超過數字音樂平臺,尤其是中午時間段,在短視頻平臺聽歌的意愿達到峰值40%。
可以說,短視頻平臺的出現,在為華語樂壇帶來新的契機同時,也給傳統的流媒體音樂平臺帶來了挑戰。
在第二屆TMEA騰訊音樂娛樂盛典所公布的10大熱歌名單中,就有多首曾經成為抖音最受歡迎背景音樂TOP10,其中包括像《芒種》《你的答案》《少年》《世界那么大還是遇見你》等均在其中。
流量并不是原罪,因此抖音讓這些網紅歌曲極具熱度,并不是抖音的問題,而問題是出現在抖音正在不斷地培養和扶持口水歌。
從去年開始,抖音將抖音音樂正式品牌化發展,“2020抖音看見音樂計劃”和“抖音音樂人億元補貼計劃”并駕齊驅,從收入和流量兩個維度來解決音樂人長久以來的發展窘境。而快手也曾于2018年推出過“快手音樂人計劃”,致力于扶持全世界范圍內懷揣音樂夢想的原創音樂人。
即便圈攬了眾多音樂人,也無法改變短視頻音樂層次不齊的本質。最近在抖音中走紅的爆款神曲柳爽版本《漠河舞廳》以及許佳豪版本《刪了吧》,迅速引發抄襲者的目光,各種花式版本便層出不窮。
不得不承認短視頻平臺在宣發音樂的能力上,極具實力,很容易探索到爆款基因,但是一旦音樂成為了流水線產品,華語樂壇的未來的確讓人擔憂。
對照彩鈴時代,為什么短視頻時代給華語樂壇帶來的沖擊更大?
長期以來,流行音樂一直與時代文化緊密關聯。上世紀90年代,下海潮中為內地帶來了港臺音樂,風靡萬千;步入新世紀后,諾基亞時代里的電視彩鈴,為人追捧;再到10年代前半段,神曲一詞悄然誕生,叱咤廣場舞的天地;而10年代后半段至今,短視頻則成為了神曲的“大本營”。
無論是收音機、MP3還是手機彩鈴,這些其實都只是音樂的媒介,而從廣場舞開始,包括如今的短視頻,這些已經開始滲透進音樂的風格,成為了音樂文化的一部分。
廣場舞相對來說,受眾僅限于中老年群體,而短視頻的興起,逐漸演繹成為了全民應用。據《中國移動互聯網2021年大報告》顯示,截止2021年6月,短視頻行業月活躍用戶規模達9.05億,用戶活躍滲透率接近80%。
也正是如此,短視頻文化的侵襲成為了華語樂壇命中注定的一劫。
在唱片市場極度冷淡的大背景下,這兩年,短視頻成為了不少音樂人的最后救命稻草,在短視頻的瘋狂燒錢之下,流量為王更是影響了不少人,這也使得音樂草根化成為了無法逆轉的趨勢,但只有在這種環境下繼續堅守對音樂品質的追求,才能成為真正的金曲。
反過來也應該看見,自從《樂隊的夏天》走紅之后,獨立音樂在全國市場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度,Livehouse和音樂節成為了大眾新的休閑方式,若不是近兩年的疫情阻礙,必將在線下迎來全面的爆發,而這些獨立音樂人的作品,雖然熱度不敵那些口水歌,但是在態度上別具一番風味。
總的來說,這不是華語樂壇最好的時代,但也一定不是華語樂壇最壞的時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文娛商業觀察”(ID:wenyushangyeguancha),作者:阿木,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