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移動網民規模開始趨向穩定,C端市場業務競爭逐步激烈,坐擁強大流量矩陣的BAT也面臨著新生勢力的蠶食,為了維持集團的持續增長,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開始把眼光瞄向悶聲發大財的B端市場。
7年前阿里開始打造專注于提升中國企業辦公協同效率的釘釘;5年前騰訊發布企業微信用以豐富集團生態圈,幫助企業間建立聯系;2年前借助疫情居家辦公的風口,字節跳動大力推廣旗下的協同辦公平臺飛書,正式進入B端協同辦公平臺市場。
但是面對阿里、騰訊在協同辦公平臺耕耘多年,作為新入局者的飛書能否在兩大巨頭的夾縫中開創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呢?答案顯然沒有那么簡單。
阿里旗下的釘釘最大的亮點就是注重企業內部管理,提供智能人事、考勤、薪酬、審批等解決方案,滿足了企業管理者掌控一切的欲望,也因此釘釘深受廣大中小企業老板的喜愛。
騰訊的企業微信則沿用集團一貫的風格,以用戶為核心,主打客戶管理,打造社交圈內的辦公??蛻敉ㄟ^企業微信和消費者建立聯系,增加粘性。一句話,企業微信就是商業版的微信,最大的亮點就是能把企業以更少的成本賺到錢。
面對釘釘、企業微信兩大霸主的競爭,飛書則另辟蹊徑,選擇差異化競爭,主推OKR管理。
押注OKR管理其實也是字節跳動的內在基因決定的。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多款字節跳動旗下產品都是誕生于OKR協同管理,也成就于OKR協同管理。飛書本就是字節跳動內部使用的協同辦公平臺,自身就帶有字節跳動集團深深的烙印,是一款具有極致效率基因的協同平臺軟件。
當年字節跳動集團也正是憑借OKR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能成功,并不代表這種方法就能很好的契合中國的其他企業。OKR管理有別于傳統的KPI制度,是以目標、效率為核心,使員工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積極配合,以此來提升公司的運作效率。
但是,OKR管理具有天然的門檻和局限性,對于當今的大多數企業來說實際使用意義不大。
首先,OKR管理策略適合自我驅動型的員工。當前階段國內大多數員工都屬于受企業聘用,能分享企業發展紅利很少,這也造成了大多數人只是為了工資而工作,從來不會把工作當成一種愛好、當成一種事業來做,這也注定了大多數人只會按部就班的工作,離自我驅動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其次,OKR管理適合于創造型的企業。創造型的公司具有寬松的環境、豐厚的福利作為激勵,因此員工大多會有為自己奮斗的錯覺,所以在創造型公司上班員工大多具有自我驅動的動力。而反觀國內大多數企業都是一些低端、小型制造業企業,這些企業不需要太多的創造力,只需要按圖索驥工作做個螺絲釘就行,這樣注定了短期內飛書的OKR策略難以在國內打開局面。
最后,OKR管理效果難以在短時間內體現。疫情期間,飛書獲得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其獨特的OKR管理也頗受追捧。
很多企業老板看到字節跳動憑借這種管理方式獲得如此大的成功,就不考慮自身狀況,一窩蜂的追逐這種理念,在企業中大力推廣,但是等到一段時間過后,發現花費了很的精力去推廣,但是員工能理解的很少,實際效果遠遠達不到預期,以致于不得不草草收場,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飛書口碑的不佳,嚴重影響其后續在企業之間的滲透率。
總之,OKR管理具有天然的高門檻,只適合于像字節跳動這樣的高福利企業。這就導致了飛書主推的OKR差異化競爭道路短期內可能會面臨水土不服的尷尬局面!
相比阿里的釘釘和騰訊的企業微信,飛書的母公司字節跳動并沒有自主可控的云基礎設施。
隨著國內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速度加快,未來我國公有云市場的增速將呈現爆發式增長,誰在云服務市場占有先機,誰就可能分享數字化經濟的紅利。
阿里云和騰訊云作為國內TOP2的云服務廠商,占據了國內LAAS+PAAS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有豐富的LAAS+PAAS云服務經驗和技術。
眾所周知,協作辦公平臺的數據都是存在云端,唯有強大的云服務經驗和技術才能給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釘釘背靠阿里云,企業微信背靠騰訊云,而飛書能靠誰呢?坊間一直盛傳,字節跳動要自建數據中心,進軍公有云市場,但云服務是一項技術與資產并重的產業,失去先發優勢后,想追趕的話幾乎不可能,短期國內已經形成了阿里云、騰訊云和華為云三國爭霸的局面,其他的云服務企業的市場份額已經慢慢被這三家所蠶食。
也因此,字節跳動現在想要進入行業壁壘較高的云計算LAAS+PAAS市場的難度可想而知。
缺失LAAS+PAAS的底層云服務,飛書就像被捏住了命門,短期內根本無法撼動具有完整云服務鏈條的釘釘和企業微信。
更重要的是,釘釘和企業微信依靠集團的優勢,已經打造出完整的生態圈。釘釘依靠阿里,獲得了眾多ISV企業的加入,這些ISV廠商的加持,使得平臺的吸納度加強,空戶的留存度也越高。而企業微信也依靠騰訊強大流量和云服務能力,獲得了眾多企業的加入。
反觀字節跳動,雖然開始依靠抖音、今日頭條等旗下APP打造生態圈,但是用戶粘性依然不高,短期內形成完整生態的概率較小,因此飛書只能單打獨斗,短期字節跳動集團能給予的幫助還是太少。
不過飛書也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不同于C端市場贏家通吃的規則,B端市場由于企業的需求不盡相同,就算再好的產品也不能滿足所有企業的需求。
對于創業的小團隊來說,講究目標和效率的飛書協作平臺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只是目前這個目標群體還不大。
2014年,阿里就發布了釘釘的測試版。2016年,騰訊入局協同辦公平臺市場,發布了企業微信。直到2019年,字節跳動才推出飛書,進軍協同平臺B端市場。
在TOB市場,先發優勢是后來者無法逾越的高山。原因有二:
其一是具有先發優勢的平臺能獲得企業更強的依賴度。當協作辦公平臺市場處于萌芽階段時,先進入的平臺早期憑借免費的策略獲得了大量的企業客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企業對平臺的依賴度越來越強。
時間越久,企業切換平臺的成本越就越大,所以非必要情況下,企業一般都不會輕易切換辦公平臺。一方面是企業對協作辦公平臺的相關功能已經非常熟悉后,如果要切換的話,還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對員工進行培訓,另一方面則是切換的代價很高,對于新平臺能否達到預期的不確定會促使管理者做出慎之又慎的決定。
所以在協同辦公平臺這一市場,早期進入的釘釘、企業微信相比飛書來說,優勢更大,企業依賴度更強,這是飛書短期無法彌補的。
其二是具有先發優勢的平臺具有豐富的服務經驗,能更好的匹配需求。
先入局的平臺具有更豐富的經驗,不管是從運作、管理或者匹配用戶需求方面來講,都是后入局者無法比擬的。正如釘釘、企業微信一樣,其在協作辦公平臺已經運作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也通過和用戶的溝通后,更能明白用戶的需求,也因此更能做出符合用戶需求的功能來。
更重要的是,協作辦公平臺也需要大量的數據來改進,就像人工智能一樣,誰能掌握大量的數據,誰就能做出更加契合實際需求的東西來。
飛書剛進入協作辦公平臺市場兩年有余,其前期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引領企業入駐,算起來能獲得的用戶體驗數據很少。缺乏用戶體驗數據,飛書短期就不能很好的做出更好的改進,吸引力自然就會相對不足。
由于企業對早先入駐的平臺依賴度高以及后進入者缺乏大量的用戶體驗數據,造成了B端市場的先發優勢愈發明顯。所以,飛書相比釘釘、企業微信來說,其要補的功課還有很多!
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速度越來越快,協同辦公平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不僅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且已經成為大型科技企業構建云生態圈關鍵的一環。
釘釘、企業微信依靠先發優勢和集團強大的助力順利實現了生態圈的構建,而后進入者飛書由于OKR策略的局限性以及字節跳動薄弱的云基礎能力的拖累,短期內能否突圍還有待觀察!
不過,字節跳動作為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其實力不可小覷。作為布局TOB市場關鍵一環的飛書,有望獲得集團更多的資源傾斜,短期雖然實力較弱,但乾坤未定未來如何不能一以概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于見專欄”(ID:yujianzhuanlan),作者:于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