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讓影視行業經久不衰,而且形成了井噴之勢。作為影視行業首屈一指的影視產業實驗區,浙江橫店影視制作有限公司已經成長為融影視劇策劃、制作、發行,藝員經紀,影視投融資,影視后期制作,影視生產服務,影視廣告與傳媒等業務為一體的大型民營企業。
據了解,浙江橫店影視城有限公司與浙江橫店影視制作有限公司同為橫店集團的成員企業。而且,橫店影視依靠全球最大影視實景拍攝基地——“橫店影視城”的優勢,也在影視圈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不過,2020年的一場疫情,讓影視行業受到重創,也讓長年活躍在橫店一代的“橫漂”的生存狀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兩年,因為疫情的持續反彈,這群人也備受關注。
與此同時,因為國家政策的重拳,正在肅清影視圈的“飯圈文化”等。因此,也讓很多明星藝人的演藝事業走向低迷,而橫店影視作為影視行業的重要的幕后參與者,自然也難以獨善其身,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僵局。
近日,2021橫店影視節在橫店舉行。據主辦方介紹,今年1-9月,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實現營業收入152.86億元,同比增長34.3%;1-8月份,接待劇組279個,同比增長47.6%;接待游客 764.78萬人次,同比增長49.4%。
雖然各個指標的整體同比數據呈現增長態勢,但是要知道,這是對比2020年疫情最為嚴重的那幾個月份的情況。如此對比之下,增幅依然不及50%,這也意味著,疫情帶來的影響仍在持續。
據去年橫店影視發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報告。2020年前三季度,橫店影視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虧損3.68億元,去年同期為凈利潤2.60億元,凈利潤同比下滑241.31%。
而據橫店影視2021中報顯示,公司主營收入14.76億元,同比上升1239.73%;歸母凈利潤2.01億元,同比上升167.41%;扣非凈利潤1.84億元,同比上升151.24%;負債率71.56%,投資收益837.97萬元,財務費用7030.03萬元,毛利率26.66%。
通過上述數據不難看出,橫店影視的營收指標增長恐怕是疫情之后元氣大傷,短期復原的增長假象,而橫店影視也尚未走出發展的陰霾。
據觀察,2020年初的疫情,讓整個影視產業受到重創,原本相對平衡的產業生態也逐漸被打破。據了解,彼時,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有6000余人滯留橫店,有些明星、演員甚至已經化好妝,卻因為沒戲可拍,而不得不折返。與此同時,橫店影視城整個景區也是關閉的。
在整個影視行業突然停擺的同時,也有無數從業者流離失所,只能轉行自救。而此前,也有無數的影視人,本來對2020年充滿了期待,卻因為疫情的突如其來,而夢碎橫店。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7%。作為“行業晴雨表”、風向標的橫店影視城,開機率同比銳減45%。
而且,2019年,影視行業上市公司的經營兩級分化依舊明顯,如完美世界、芒果超媒和中國電影居前三甲,凈利分別為15.02億、11.56億、10.61億;最高虧損則是影視界的三大明星企業,萬達電影、華誼兄弟和北京文化,分別虧損47.28億、39.6億、23.05億。
很顯然,疫情的突然來襲,對于影視行業,無異于雪上加霜。而對于占據中國影視產業半壁江山的橫店影視,也是致命打擊。據統計,僅2020年春節,就有20個在拍劇組、11個籌備劇組在橫店。然而,因為疫情,一切完美的計劃,宣告擱淺。給橫店影視帶來的損失,也幾乎是空前的。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橫店影視雖然是影視產業的重要一環,但是也不得不在行業大趨勢下求生存、謀發展。
2020年以來,國家相關部門相繼發文,各種整治影視行業、飯圈文化的政策相繼出臺。8月底,“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要在“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壓緊壓實網站平臺主體責任,切實突破重點難點問題,不斷鞏固和擴大專項行動成果,重拳出擊解決“飯圈”亂象問題。
在這次橫店影視節上,愛奇藝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龔宇也圍繞高價片酬、濫用流量明星、飯圈亂象、從業人員管理、市場規范等方面,談了平臺方的反思。綜合起來,有幾點關鍵因素影響與制約了影視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
首先,娛樂項目的多樣化,讓影視不再是大眾娛樂的核心。例如,近年持續火熱的劇本殺,也成了受年輕一代熱捧的新型文化,而各種短視頻平臺的崛起,也轉移了用戶的注意力。
其次,知識產權被盜用,各種盜版的影視作品橫行,直接沖擊了正版電視劇的收視率、正版電影的票房。其對影視產業的營收及各種靠版權產品創收的平臺價值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由來已久的劇本慌,讓整個影視行業的內容質量驟降。如何講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好故事,也是影視產業面臨的棘手問題。眾所周知,過去的影視圈,劇本行業有金庸、瓊瑤這樣的作家大師助陣,甚至曾經占據了影視行業劇本的半壁江山。
如今,除了各種劇情荒誕不經、人物形象全靠虛擬的玄幻系列,似乎已經很難找到好劇本。而這些劇本,基本來自閱文集團、掌閱等網文平臺的寫手,而且還需要專業的編劇改編,才能正式登上大屏幕,與觀眾見面。整個生產周期過長,也是這個行業發展過于緩慢的根本原因。
因此,「于見專欄」也注意到,各種編劇連夜趕續集,匆忙編故事的事件反復上演,而業界的編劇,相互抄襲、借鑒也成了家常便飯。由此帶來的劇本內容質量下降,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言以蔽之,影視內容質量的下降,讓這個行業不再受到關注。而且,多重因素的影響,讓這種現象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有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負面效應。正如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鴻亮在這次橫店影視節上所言“內容不好看了,可能是最大的問題。”
而且侯鴻亮認為,這個問題早在2018年就出現了跡象。在外部環境的沖擊下,也正在加劇。侯鴻亮坦言,隨著外部競爭的加劇,影視行業最核心的內容價值,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命脈。如果內容持續走向同質化、低質化,無異于將中國的觀眾推向海外,歐美日韓的影視作品也將大行其道。
由此帶來,不僅是整個行業走向了低迷,更可能讓中國年輕一代喪失文化自信,丟掉了中國傳統文化,最深層次的東西。“現在,行業真的是站在懸崖邊上,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侯鴻亮如是說。
實際上,這樣的說法,并非聳人聽聞。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遇到瓶頸的同時,外來文化的入侵,也正在吞噬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念。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更是細思極恐。
有道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眾所周知,無數年輕人欲在影視行業揚名立萬,成為頂流明星。所以,橫店是一個充滿夢想的地方,承載了千千萬萬年輕人一夜成名的幻想。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能夠幸運的由“跑龍套”的角色,最終成功為影視作品主角、演藝界名人的演員,終究需要幾份天賦與實力,更需要有超出凡人的運氣。但是,實際上,成功的永遠是少數同時兼具顏值、實力、運氣的那些人。
還是從2020年說起,彼時,影院關門給一些已經出品的影視作品也帶來了致命一擊。據不完全統計,從1月23日起,近一個多月的時間內,累計撤檔的電影已達28部。而且,許多綜藝節目無法正常錄制。從制作端到發行端、營銷端,產業鏈全線停滯,從業者的焦慮也在行業里蔓延。
那時,有人調侃,對于制作方來說,已經殺青的是大幸,沒有開機的是萬幸,遭遇停工的是不幸。因為要背負整個劇組的“誤工損失”。據了解,一些頭部項目,每日的支出都在百萬級。在這樣的巨額投入之下,一些影視制作公司也不得不因此不堪重負,選擇了撤退。整個行業的發展,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動蕩期。
據報道,2021年7月,橫店群演注冊人數超10萬人,超過8000人長期生活在橫店。是他們撐起了橫店影視城的發展,并冠上了“中國好萊塢”的標簽,甚至成為整個中國影視行業的重要符號之一。
雖然10萬人在橫店做著同一個夢,但是他們因此付出的代價,也是“十分慘重的”。早年,爾冬升導演的《我是路人甲》里,男主從東北雪鄉只身到橫店,夢想變成大明星,最終只能徘徊在一個個龍套角色里,這是幾乎所有“橫漂”的處境。一部電影,寫盡了橫漂一族的血與淚。
對于影視行業來說,可能他們的辛苦與汗水換來的,是其蓬勃發展。但是對于這些演員來說,付出的卻是最寶貴的青春,甚至一生的心血,最終換來的,卻依舊是寂寂無名。因此,說影視行業是一個用虛無的夢想撐起來的行業,毫不過分。因為大多數做著“一夜走紅”夢的年輕人,最終可能都成了無人認識的“路人甲”。
也正因為如此,靠這些群演發展起來的橫店影視,也面臨著行業生態不穩固的影響。通過數據不難看出,10萬的演員注冊人數,卻只有不及10分之一的活躍群體。大量橫漂的出逃,也成為了這座夢想之城無奈的現實。未來整個產業如何再次恢復昔日的繁榮,重新走向巔峰依然是個未知數。
而且,對于橫店影視來說,一將功成的背后,卻有為此犧牲的“累累白骨”。而即便有無數年輕人依然前仆后繼,但是,在整體行業趨勢持續走低、產業大環境持續低迷的當下,還有多少人會孤注一擲,將自己的青春押注在一個幾乎看不到未來的行業,且不說成名,恐怕只是靠演戲維持生計,也是舉步維艱。因此,追夢的橫漂一族,夢系何方?
或許在這樣的行業發展現狀下,能夠支撐他們堅持下去的,不僅是一夜成名的夢想,更是這個大產業的發展前景。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此時的影視行業,早已無法與過去幾年同日耳語。過去人們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是因為這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而此時的橫店影視,顯然難以再次單靠夢想就可以支撐完全年輕人走著過去的老路。由此,橫店影視的發展,也勢必會因此暗藏危機。
過去,影視行業高速發展,橫店影視也有著“中國好萊塢”的光環,因此整個影視產業鏈,也展現出了蓬勃的生機。橫店影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影視產業的風向標,甚至代名詞。
但是如今行業頹勢,橫店影視也已經難以獨善其身。聽聞其已經開始在做數字化轉型,進行了新一輪的科技變革。例如,橫店啟用產業大腦為契機,創造產業數字化改革的升級樣板,全面構建以“影視文化產業大腦+未來影視工廠”為核心的數字化改革體系。
而其愿景是未來的橫店,能夠借助“云勘景”完成劇組綜合服務,而讓“橫店指數”,其像股市行情的K線一樣,指導行業的發展,并讓其變成中國影視產業晴雨表。毫無疑問,橫店有足夠的資格去制定這樣的宏偉藍圖,只是恐怕并非坦途。但愿改造影視產業的初心,能讓橫店影視如愿以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于見專欄”(ID:yujianzhuanlan),作者:于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