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航:當風起時》第一集,蕭闖(吳磊 飾)在錄像廳做生意,錄像廳包房里的大屁股電視上放著《英雄本色》。警察接到投訴來查投機倒把時,電影正演到周潤發說出那句經典的「我不見了的東西我自己一定要拿回來」。
蕭闖學小馬哥叼牙簽,穿風衣,講義氣。
這是戲里蕭闖和小馬哥的英雄情結呼應。
戲外還有另一層呼應——當年拍《英雄本色》時,狄龍是邵氏過氣小生,周潤發是票房毒藥,張國榮是新生代人氣偶像,導演吳宇森離開張徹拍了幾年喜劇,票房表現倒也不賴,但苦于沒有個人風格,創作到了瓶頸期。
這本來是個不被市場看好的項目,結果上映后以3465萬港幣打破了當時的香港電影票房紀錄。
然后,吳宇森的暴力美學風格奠定了,狄龍翻紅了,周潤發從票房毒藥變成票房保障,張國榮按下了偶像轉型的按鈕。
《英雄本色》是他們事業上的轉折點。
吳磊侯明昊主演年代戲《啟航:當風起時》,劇里《英雄本色》是重要文化符號,劇外年輕演員在向市場發出訊號:95后明星也進入轉型期了。
99年的吳磊今年剛剛22歲,97年的侯明昊24歲。隔壁《喬家的兒女》里98年的宋祖兒23歲,還有更年輕的易烊千璽已經憑《長津湖》變身最年輕50億票房先生。
大前輩發哥20來歲才剛開始演藝生涯,張國榮這個歲數也才結束了賣牛仔褲生涯去參加歌唱比賽。
不得不說這屆95后明星,出名都趁早,轉型意識也來得格外早。
但能否成功撕去偶像外衣晉升實力派,光有意識并不夠。
明星到了一定年齡,轉型就是繞不過去的話題。95后明星的前輩們已經用切身經歷,給他們寫好一本轉型血淚參照史了。
自影視開始市場化,明星的轉型焦慮一直都在。
世紀初是75后小生花旦的好日子,陳坤陸毅等在民國戲和海巖劇里初嘗顏值紅利,年齡漸長,進入轉型期。
離了趙寶剛的陸毅沒拓寬戲路,除了貴公子不知還能演啥,遇上《人民的名義》這種大爆劇,當的是第一男主,但角色弧光還不如十年前的《永不瞑目》。
于是這么多年過去了,國產偶像劇審美降級好幾次了,陸毅再次回到無腦偶像劇里兜兜轉,轉型失敗。
而陳坤呢,《金粉世家》后在民國公子的路數里徘徊幾年,所幸遇上酷愛發掘「雌雄同體」性質的徐克。《龍門飛甲》不好看,但陳坤憑借雨化田的陰戾柔媚,不僅鞏固了美人形象,還成功躋身大熒幕。
雖然多年以來三金影帝一個未得,但一人分飾雨化田和風里刀兩個性格迥異的角色,簡直把「好演技」半永久在了陳坤身上。
互聯網時代,但凡有盤點顏值演技集一身的男演員帖子,點進去,準有陳坤。
演員轉型期,刷新形象很重要。
偶像出生的胡歌霍建華一開始都走花美男路線,轉型期搭上山影拍正劇,《戰長沙》和《瑯琊榜》口碑穩健,胡和霍的事業也都開了新春。
他們打開大眾知名度時,社交媒體還沒那么發達,人們認識他們,是通過熒幕角色。他們到轉型期時,區別于從前的新形象一出,中生代角色刷新從前印象,偶像派到實力派的路,也就走得相對順暢。
在他們接連轉型的同時,內娛正是85花和歸國四子、四大三小流量的紅利期。85花尚算用角色打開市場知名度,但流量小生們被熟知,靠的就純粹是臉了。
這時內娛造星到了一個浮躁新階段,大IP+流量被看作影視劇的票房/播放保障。小花小生們,生日會粉絲買燈牌能買遍全世界,新電影粉絲包場都是灑灑水。風光是真風光,排面陣仗真的大,但問題很快也來了。
靠臉靠粉絲的明星年齡會越來越大,明星本人戲外形象稀釋過分厲害,導致他們轉型格外艱難。
楊冪去演《寶貝兒》,女明星轉型必備的形象「苦村土」、類型文藝片她占全了,結果票房滑鐵盧。
一直以來捏著爽劇女主人設的時尚女明星去演苦情戲,關鍵她還演技多年如一日,那能不出戲嗎?觀眾能有心情看片子嗎?
觀眾只會去分析,她焦慮了,她在轉型!
前期沒作品或作品不夠硬的流量明星們,多少都面臨過和楊冪同樣的轉型尷尬期。
有些人紅利退散轉型無路,漸漸在社交媒體上討論度越來越低了,也有的走進正劇默默轉型,演員本位是回歸了,大眾認可度上總是缺點火候。
前輩經驗教訓告訴95后,流量紅利一時爽,吃到最后火葬場。
童星出生的95后,拜時代所賜,成長、高考、念大學一路活躍在網友眼皮底下。
出名趁早的好處是,當同齡人剛剛進入這個圈子,試圖在影視鄙視鏈下游的甜寵古偶里得到刷臉機會時,他們已經有了大眾知名度,名氣為他們帶來了更多選擇權。
出名趁早的暗面是,前輩玩流量那套時,他們也不自覺的參與其中,當紅利消散重錘落下時,前輩拍在沙灘上了,他們卻還正當年。
路才剛開始,過往人生已然活成真人秀,形象被稀釋在所難免。要想不被新生代浪花淹沒,就要求他們更有警覺性,更不能耽于一時注目,更要有作品輸出。
職業規劃得清晰,核心競爭力得拿捏。
早早轉型,勢在必行。
于是我們看到了,95后出現在主旋律電影、正劇、藝術片里。
但他們之中,得到廣泛認可的,至今恐怕只有易烊千璽。主要發力在電影市場的他,轉型的成功對更多童星來說,參考價值并不大。
目前的狀況,是電影市場靠重要檔期的少量片子扛大量票房,平日里的電影市場是慘淡的。觀影人次少意味著輸出的形象接收者少,對正在事業上升期又要轉型的95后明星而言,接頭部大片并不容易,接小制作受眾太窄,因此并非好路。
電影之外,鄙視鏈的最高級就是電視劇中的正統血脈——現實主義電視劇。
歷史劇近年發力不足,獻禮劇和年代戲頻頻出爆款,是95后的最好選擇。
粉絲看到自家哥哥出演年代戲,自然是拍手叫好,一面夸事業心爆棚一面夸演技炸裂,最后還要總結轉型成功。
但在普通觀眾眼里,總還有一絲違和:光鮮亮麗的臉在社交媒體里見得多了,到了年代戲里,太新的面孔讓人出戲。
演員業務能力尚不純熟是其中一個原因,充斥在市場上的年代戲,也該自我反思。
21世紀已經走進第三個十年,但我國的年代戲還在上世紀末徘徊不前。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刻畫年代必然突出8090,視聽老三樣——香港舊海報、泛黃濾鏡、懷舊金曲。
當95后明星出演了描述上世紀激蕩浪潮的戲,一個悖論就從戲里延伸到了戲外——已然在互聯網關注下成長起來的童星們,無法讓人信服他們是上世紀的人物。
現實主義電視劇最講真實感,但演戲的演員讓人感受不到「舊」的質感,戲里的舊故事對于主要的觀眾人群而言,又脫離現實太久。這就導致,不論年代還原得多逼真,時間鴻溝也給觀眾造成了理解門檻。
據QuestMobile數據,截止2020年底,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的90后用戶占比均超半數。
這意味著如今看年代戲的人也在越來越年輕,因此就需要年代戲更新一下故事年代,講完八九十年代的故事,看看同樣蓬勃的新世紀初。
試想把吳磊們放進2000年后的故事,背景音樂變成《東風破》,墻上海報換成張韶涵甚至Super Junior,違和感還會那么強嗎?
當95后明星進入轉型加速道,但轉型時供選擇的電影市場在萎縮,電視劇市場利好的依舊是75后演員,那么不甘于在偶像劇里消耗的95后,就會進入一種新的轉型尷尬期。
更多元的正劇,是培養優秀新生代必不可少的一環。
剛剛過去的北京電影節,鞏俐談演技時,說演員到最后,拼的其實是人生閱歷。
95后的演員們,年齡限制了他們的閱歷,作為Z世代,在粉絲經濟和過于二元對立的互聯網價值觀里面成長起來,一方面他們無比清楚明星身份的掣肘,這把他們早早與普通人普通生活區別開來;另一方面,較早離開普通生活,導致他們能內化成創作源泉的生活體驗很少。
天賦型的演員畢竟是少數,更多演員外化給角色的表現,還是依賴于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
有經驗的演員知道從角色的生活里找演角色的感覺。
鞏俐拍《藝伎回憶錄》時,有個轉扇子的鏡頭,成片只出現了一秒,但那是藝妓的必備技能,為了這一秒鐘,她練了400天,轉扇子不是單點行為,它包含了體會角色生活和性格的過程。
真正過過生活的演員知道細枝末節的慣性動作,對塑造人物來說多重要,所以他們能沉下心,找到進入人物的通道,進而塑造出自然真實可信的人物。
外化行為能通過角色的職業特性去體會,內化的感受如何生動表達,還有賴生活經驗。
公認有天分的周迅,在《表演者言》中說過,每當遇到很觸動有情緒起伏的時刻,她的第一反應,就是記住這個瞬間,以后或許會在戲里用上。
珍視個人生活的郝蕾,為不消耗作為一個演員的神秘感,十年只接受一次采訪,下了戲就回到自己的生活。
翻閱成功演員的經歷,會發現除了呈現給觀眾的戲夢人生之外,他們的個人經歷,也都并不平淡。
有的人貧苦過,站在高處也知道低處的感覺,有的人情感經歷多,在不同故事里上演過不同的傷心,有人很壓抑,所以極有爆發力。
能做到演誰是誰的背后,其實有強大的生活經歷在支撐。
反觀95后已然成名的新星,平整的履歷上有順遂的人生,于是他們塑造角色,高冷就是不說話,高興就是哈哈哈,傷心就是哇哇哇,生氣就是撅起嘴,暴怒就是瞪眼咆哮。
人生閱歷與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相去甚遠,是過早脫離真實生活的代價。
相比前輩們生在更有隱私和個人空間的時代,95后明星天然不具備割離個人生活和明星身份的大環境。
當他們決定是不再只是流量時,需要獲得來自生活的養分,也就需要聚光燈和輿論場的克制和尊重。
聚焦其角色而非生活,關注其作品而非美丑,探討其業務能力,并達成談戀愛不等于毫無事業心的共識。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吳懟懟”(ID:esnql520),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