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正式邁入健身房之前,更多年輕人先去的是按摩店。
相比要耗費精力體力的「跑、跳、蹲」,被動接受按摩推拿,看起來是更順應人性的健康獲得方式。
以至于在ClassPass這個全球最大的健身預定平臺上,很早就開始簽約了類似SPA、按摩推拿、美容美體的預定服務場館。這也是為什么在業態發達的美國,健身會被稱為覆蓋度更廣泛的「wellness」。
當然,更不用提在數量上比健身房更多的按摩店。
在大眾點評搜索「推拿按摩」,僅在上海地區,就有超過16000家推拿按摩養生店,五花八門的選擇下包括全身、肩頸按摩、精油按摩、足療SPA、泰式按摩、盲人按摩等。
■收購ClassPass的saas平臺Mindbody,按摩SPA已經是成熟業務
但在這個更加分散的市場里,專業服務還沒有到被標準化的程度。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能的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
按摩療法實操門檻不低,甚至是風險更大的。
比如有能夠進行脊椎曲度調整的養生門店收費上萬,但客戶卻體驗的是基礎的背部按摩;而付費上萬進行骨盆復位的客戶,在進行了一個療程的按摩后反而表現出了骨盆前傾的體態。
包括在按摩時或許會造成軟組織的挫傷,以及按摩后出現長時間無法消散的紅印也有可能是皮下出血。
■按摩風險不小
而另一方面,按摩的受眾群體其實已和健身房有著不低的重合度。
當中可能有喜歡佩戴SKG頸部按摩儀的年輕白領;或是把NBA球星時尚單品的筋膜槍當作按摩小家電的家庭主婦。
一部分健身房也察覺到了這部分用戶需求,比如從健身中延伸出的獨立拉伸工作室,以及新興的運動康復門診,都即將與傳統按摩分庭抗禮。
按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000 年的印度,它被認為是一種神圣的自然療法系統。
演變至中國,按摩結合了傳統中醫、武術和佛教、道教的精神瑜伽訓練技巧和實踐而發展起來的。古代中國人開發了一部名為《黃帝內經》的文本,今天被認為是按摩療法替代醫學針灸、穴位按摩和草藥療法的主要內容。
而從傳統的老式按摩下沉至年輕人為主力的消費市場,按摩做的很成功。
作為近幾年發展較快的家電產品之一,按摩小電器開發出了豐富的品類,除了針對全身上下各種部位的頭、眼、頸部按摩儀,還有針對運動場景的筋膜槍,可養生的艾灸儀、可瘦身的美腿儀等。
功能與10年前的按摩器其實并沒有出現本質上的提升,仍然是以揉捏、錘擊、電脈沖等技術手段為主。
■種類繁多的按摩小電器
但按摩行業通過社交媒體鋪天蓋地的推廣,經過外觀的更新換代和明星網紅的帶貨,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年輕人的時尚單品。
根據京東2020年發布的《新時代帶電生活圖鑒》顯示,年輕人正在成為消費按摩儀的主要購買群體。每10臺按摩儀中,就有超過7臺是被85后買走。
現象同樣映射到了按摩門店中,從前屬于中青年市場的東北搓澡文化、足療、盲人推背,都有了新的名字。他們被美式整脊、瑞典精油按摩、拉伸精品工作室取代。
當然,按摩行業的崛起,不能只歸功于營銷的成功,更在于他們迎合了年輕人的需求。
長期伏案工作和久坐低頭是年輕人全身酸痛的主要誘因,2016年,國內一項對2000例頸椎病患者展開的調查顯示,青少年和上班族患頸椎病的人數陡增,30歲以下患者所占的人數比例,比30歲到50歲的患者高出了22%。
■對比1996年和2016年勁椎病人群數據,呈現年輕化趨勢
來源:《2018年人體工學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相比起有氧運動一小時和瑜伽健身會館的吸引力,「推拿按摩」顯然更受年輕人的青睞。運動所苛求的自律,對于他們是工作之外另一份要交的作業。
但推拿按摩不一樣,它意味著放松、交付和什么都不做。疲于工作、加班的年輕人來說,「被放松」是個更值得一去的休閑活動。
「按摩」已經在很多研究中被證明了對人體的效益。
1800年代,瑞典醫生和體操運動員Per Henrik Ling創造了一種按摩療法,后被稱為瑞典運動療法,以幫助緩解慢性疼痛——一種涉及撫摸、按壓、擠壓和撞擊的按摩風格。
這種按摩風格它有助于降低體內皮質醇水平,皮質醇是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激素,控制大腦對外界壓力的反映激素。
也就是說,它可以幫助人體降低壓力。
另一方面,按摩能夠刺激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傳遞,讓大腦感受到放松和按摩后的舒適感。
■瑞典式按摩,它涉及使用手、前臂或肘部來操縱肌肉的表層,以改善身心健康。關節的主動或被動運動也可能是按摩的一部分
但即便如此,按摩的專業如今還很難標準化,當中也存在風險。
比如在大力(甚至暴力)按摩以后,短時間內感覺舒適,但是幾小時后疼痛會重新出現。
這是因為大力按摩以后肌肉發生水腫,癥狀重新出現,這樣反復按摩,反復水腫,形成非良性循環,結果是按摩力量越來越大,疼痛卻無法紓解,甚至有加重的趨向。
如果沒有進過系統和全面的按摩手法以及醫學知識培訓,有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比如說正骨、頸部按摩等風險較高的按摩手法,操作不慎,甚至會有癱瘓的風險。
因此,在非醫療機構享受推拿按摩服務時最好避開軀干如:腰部、頸椎、胸腹部等區域,減少風險的發生。
保健按摩,也始終無法替代健身鍛煉的作用。
按摩可以緩解適當疲勞,但是都市人產生腰酸疼、渾身無力等癥狀的原因主要是運動過少,想要活動真正全面的健康,更需要多參加各種體育運動。
健身教練和按摩師,他們作為相似的大健康產業工作者,具有高度相似的目標客戶群體。
專業的健身教練其實也能夠提供類似的按摩服務。只是當它們出現在健身房時,有更通俗易懂的名字——「拉伸、放松和運動后恢復」。
比如已經獨立的拉伸工作室,作為與按摩相似的產品已經被市場所接納。
更不用提專業化的康復機構,面向運動損傷,肩頸腰背等康復理療。在上海,點評搜索「運動康復」,已經能發現兩位數的運動康復機構,提供包含「觸診評估,方案解讀」在內的康復流程。
包括即使存在多種問題,但全民健身浪潮近4千萬健身人口的運動人群,以及都市工作人群的亞健康趨勢,都是當中的全新機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精練GymSquare”(ID:GymSquare),作者:碧紋,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