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進入冷鏈行業還來得及嗎?”近日,一位國有企業負責人向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打探。
一組數據或許能說明問題。中物聯冷鏈委公布,今年“雙11”,順豐冷運累計收寄17.5萬噸生鮮食品,可裝滿2.5萬輛7.6米的冷藏車。而公開資料顯示,上海順豐冷運供應鏈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18日。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自2014年來穩步上升,2020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4850億元,同比增長21.2%……
河南冷鏈行業人士認為,未來5至8年,仍是冷鏈行業發展的蓬勃期、黃金期。
國內冷鏈物流仍在發展的黃金期
北京亞冷控股有限公司區域招商負責人張朝陽進入物流行業13年了,2015年至今,他一直在冷鏈物流領域深耕。
其實,2008年從物流管理專業畢業后,張朝陽最先接觸的是普貨物流,曾經在河南宇鑫物流就職。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冷鏈物流結了緣。
冷鏈物流和普貨物流相比有哪些不同?據張朝陽介紹,普貨物流的包容性很強,進入的門檻低。但冷鏈物流就不一樣了,它號稱物流領域的“珠穆朗瑪峰”,對專業性要求更高,發展的空間也更大。
以前,鄭州周邊的老舊倉庫較多,像四季水產物流港、信基凍品市場、萬邦市場等,所有的冷庫,基本都屬于“前店后倉”式的。2010年以來,隨著鄭州經開區高標倉的建設,招商美冷、宇培冷鏈等陸續入駐,高標冷庫逐漸被大家所接受。
2020年,風起云涌的社區團購對高標冷庫提出了更多需求。2021年3月11日,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物聯冷鏈委等單位共同起草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冷鏈物流衛生規范》正式實施。
社會各界對冷鏈配送“最后一公里”高度關注,張朝陽認為,未來5至8年,仍是國內冷鏈物流蓬勃發展的黃金期。
建冷庫,位置選擇是關鍵
冷庫該如何建呢?多次上榜全國冷鏈百強的鄭州華夏易通物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郅英武稱,位置很重要,這關系到冷庫建好后,能租多少錢,能不能租出去等。
那么,應該如何選址呢?
郅英武認為,要看客戶的定位,定位決定投資的強度,客戶在哪里、是誰,冷庫要圍繞對方做投資。
冷庫建設又分為產地型和銷地型,產地型是指靠近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冷庫,銷地型則要靠近城市、靠近消費者,像四季水產物流港、信基凍品市場、萬邦市場就屬于后者。
順豐速運集團產業園運營中心鄭州產業園負責人盧恩認為,這兩年,社區團購的興起,對冷庫需求量很大。就拿順豐在鄭州航空港區的產業園來說,2020年12月底交付的一期8.8萬平方米的高標倉,其中有5萬平方米被興盛優選租下了;2021年11月20日剛經過消防驗收的二期9.3萬平方米的高標倉,已有1萬平方米被搶訂了。
眼下,菜鳥、多多買菜、美團優選、興盛優選等幾個社區團購平臺都選擇了鄭州航空港區落腳。
不過,相對于普貨物流,冷鏈物流屬于重資產。盧恩稱,據他了解,干倉改建冷庫的話,每平方米造價在1500元至2500元。
河南新開元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世舉稱,其公司在經開區拿了25畝建冷庫,已投入資金6000萬多元。
建設周期兩三年,運營周期又得兩三年,為了降低成本,陳世舉建議手中有地的國有企業可與有實操經驗、管理經驗的民營企業共同合作。
冷庫租金是常溫倉的3至4倍
建設成本高,租金相對也較高。
張朝陽表示,就鄭州而言,高標常溫倉租金在每平方米每月28~32元,冷庫可租到每平方米每月90~120元,租金翻了三四倍。
冷鏈這個藍海,還在吸引著其他投資者紛紛進入。
凱雪冷鏈冷庫建設負責人稱,2020年以來,連續兩年,公司冷庫建設的訂單都呈現高速增長狀態。
一位冷鏈行業人士透露,據他所知,目前鄭州還有七八家建筑企業準備進入這個市場。
陳世舉回憶,不算市場庫的話,2018年時,他曾做過一次統計,當時在鄭州做第三方冷庫的企業,共有13家,如今,3年時間過去了,這個數據至少增至30家。而且新“玩家”,都是以“萬平方米”為單位入局的。
冷鏈行業有三種經營模式
1
搞冷鏈物流運輸
陳世舉分析,目前如果只做冷鏈物流運輸的話,這個業務面就太窄了,企業將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為你永遠拿不到第一手的業務,只能為其他企業做嫁衣。
2
建成冷庫出租
如果開發冷庫,把冷庫作為一個平臺、一個載體,那么就可以有更大的作為。比如可以做農副產品預包裝,可以做供應鏈金融等。當前,很多貿易商都很缺錢,如果有冷庫作為平臺,既可以為貿易商提供前置倉,又可以為對方提供配送服務和資金,為后續的一些合作取得了主動權、議價權。
3
做冷鏈物流園區
陳世舉稱,他在外地考察時,曾在青島看到過類似的冷鏈物流綜合體,對方依靠一套TMS(運輸管理系統),對園區內的車輛、司機、貨品等進行智能化管理,車輛一進入園區內,門口的大屏上就會自動顯示車應停在哪個庫、目前庫溫是多少攝氏度、將裝什么貨、幾點幾分出發等,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而且,除了這些,園區內配套也比較完善,建有分工明確的工作區、生活區等,能基本滿足園區內工作人員的衣食住行需求。(頂端新聞·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