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運動品牌鴻星爾克因慷慨捐贈而爆紅,鴻星爾克受到追捧的背后邏輯,在于其傾其所有的公益善舉的“道德維度”支撐。一個企業的“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它對產品的極致追求,對顧客價值的尊重。
品牌的“道德維度”,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的道德意義、價值尺度;二是企業營銷的義利觀。近期因河南災情慷慨捐贈“火”了的鴻星爾克,成了中國企業踐行“道德維度”的典范。
筆者一直認為,經濟學不應只是空洞的效率分析,不能不考慮厚重的道德、思想和人文。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寫出《國富論》之前,曾出版了《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還是位哲學和道德的教授,他關注市場背后的道德,市場是道德的,是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推動著社會利益的進步和發展。宏觀經濟鼻祖凱恩斯也曾說,經濟學本質上是倫理學,是關于道德的科學。
中華人文道德為“鴻星爾克們”提供了無限的精神滋養。本不富足,被網友戲為“感覺你都要倒閉了還捐了這么多”的鴻星爾克,卻能在河南災情中,捐贈5000萬元物資。且這家企業數年的“慷慨”一以貫之,品牌的“道德維度”和其“功能維度”“精神維度”“哲學維度”一樣,倍受推崇。有時因文化差異、審美情趣不同,“道德維度”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產生共鳴的重要維度。
人類本屬于同一個物種,雖然各地的文化、自然條件有差異,但他們有相似和相同的心理,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利益訴求,因此不同地區人們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道德規范是相同的。一個企業“好”與“壞”的概念首先是道德的概念,它們先于“善”與“美”的范疇。一個企業的人文愈豐富,它的趣味愈堅定,它的道德選擇就愈準確。
前些年歐洲有一“道德牛仔褲”,這種牛仔褲設計并不新穎,用料也不是很精致,但它卻是在銷售一種正義價值。第一,不是污染產品;第二,不是剝削了廉價勞動力,而是在給工人足夠勞動保障下制造的。當這種牛仔褲上架的時候,其它所有的所謂名牌就發現自己處于一個尷尬的處境;此時的“道德”不僅成為了與其它品牌競爭的支點,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了“人文道德”中大眾的道德訴求。
品牌是有氣味的,顧客在遠處就能聞到。科技與商業的碰撞,固然能火花四濺,但企業品牌的氣質是高貴、優雅,還是平庸和俗氣,皆與企業的“道德維度”有關,它決定企業的理想與商業駛向何處,是絢爛綻放,還是卑賤生存。
同樣“道德維度”確定了企業與顧客關系的強弱。商業必有邏輯和序列,邏輯是路徑,序列是優先選擇。在更多利益至上的商業社會里,“道德維度”是建立和維系“強關系”的優先選擇。鴻星爾克呼喚的“理性消費”,無疑建立了品牌與顧客的“強關系”。
這次鴻星爾克的“火”,也或因這次河南災情中國外品牌的“集體失聲”有關,公民的國民品牌情緒被點燃。它還引導我們更多的民族品牌,工業化時代我們需滿足客戶需求,而今天我們要重新審視這個需求,企業只有彰顯出道德觀,秉持正確的義利觀,民族品牌才能大有可為。
過去的“強關系”或帶來“口碑擴散”,在“充分互聯、時時在線”的“互聯網時代”,正向傳播帶來的品牌溢價效應將會大大增強。
鴻星爾克啟示我們,未來企業的營銷成功,不在于你的企業擁有多么高市場認知度,你的企業營銷是多么的縝密和完善,而是取決于你所持客戶價值的人文立場。社會不論如何變化,人心向上、向善的道德情懷終究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