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可愛的隊伍,核心成員是21位00后甚至05后。
他們中有80%是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北美留學生,他們曾線上參與武漢抗疫,如今又因為一條朋友圈動態為鄭州集結。
他們用行動詮釋什么叫“中國少年”,用實力證明什么是“中國的脊梁”。
一覺醒來,“天漏了”
21歲的Tab沒想到,自己只是睡了一覺,醒來以后外面的世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7月21日凌晨3點,世豪小公館樓下電動車的警報器發出此起彼伏的哀嚎,打開手機,微信消息鋪天蓋地地飛進來:“你沒事吧?”
Tab有點蒙,窗外一片漆黑,他決定下樓看看。
街上到處是水,小轎車橫七豎八地拋錨在路上,水已經吞沒輪胎,摩托車和電動車成片栽倒在水里。地勢低的小店門口,店主手忙腳亂地用臉盆往外舀水,他拍了一小段視頻,水已經到膝蓋,他只好原路返回。
家里還有電有水,網絡也算通暢,Tab躺在床上刷手機,漸漸了解這座城市經歷了什么。
“中國天氣”發布的一條微博顯示,“鄭州市自7月17日20時到20日20時過程降雨量達617.1毫米,而鄭州常年平均全年降水量為640.8毫米。”
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讀地球科學專業的他意識到,這場暴雨已經給鄭州帶來了一場災難。
Tab在朋友圈刷到一條同樣在北美留學的朋友George更新的動態,“大家好,我們緊急成立了一個信息收集小組……”下面附著一個石墨文檔鏈接,里面詳細介紹了信息收集小組的工作流程,文末有兩個微信群二維碼,寫著“河南救災情況信息收集”的字樣。
幾乎沒有用大腦思考,Tab就進了群,“武漢疫情的時候,我就參與過George發起的‘武漢加油·北美留學生組’,現在自己家鄉出問題了,怎么可能袖手旁觀”。
參與過武漢抗疫的隊伍,為鄭州再次集結
7月20日晚上10點,遠在浙江舟山的George和遠在深圳的阿明幾乎同時關注到了暴雨里的鄭州,盡管這兩個19歲的年輕人從未和鄭州有過交集,但他們意識到,社交平臺漫天飛舞的求救信息里,每一個紅色的感嘆號背后都連著一個急需救援的生命,他們想為這些生命做點什么。
“有沒有朋友想建立一個對河南暴雨信息收集整理的群?”George更新了一條朋友圈。在他看來,當時的鄭州十分需要將災區內外信息相匹配、求助與救援信息相連接的“牽線人”,而他們正好擅長。
很快,朋友圈的強鏈接傳播就把“武漢加油·北美留學生組”中曾并肩作戰過的小伙伴們聚成一團火,當初培養出來的默契仿佛在一瞬間被喚醒。
7月20日23點32分,George和阿明建立了第一個信息收集微信群;23點52分,《河南救災情況信息收集》匯總文檔搭建完畢;7月21日0點13分,五個核心工作組負責人集結,工作組群聊、石墨文檔搭建完畢,各工作組分配任務投入戰斗。
招募志愿者的石墨文檔不斷傳遞到更多人的視野,越來越多的網友通過信息收集群的二維碼加入他們。
成都姑娘Sigrid在團隊里擔任的是外宣負責人的角色,志愿者們進群需要添加她為好友。“一開始只有30個人添加我,7月21日一覺醒來,新朋友添加欄一下子變成了100+。”她回憶。
“和死神搶人”
一個信息大群裂變為四個信息大群,群成員還在不斷增加,真真假假的信息被丟進信息收集大群里。
志愿者們要用最短的時間進行核實、歸類,最終匹配一個最優的救援力量。George給這次救援行動取名為“河南加油特別行動組”(下文簡稱“河南加油”),“有種在和死神搶人的感覺。”George說。
通信不暢、聯系不上人的時候,志愿者們會止不住地焦慮,滿屏都是帶著紅色感嘆號的“求救”字樣,一條條“孕婦”“淹沒”“被困”的文字牽動著所有人的神經,“時間每過去一分鐘,求助者面臨的危險就會更多一分,我們想努力多救一點。”阿明說。
“鄭州地鐵1號線地鐵站有人被困……”文檔中的信息不斷更新。
“20:26電話無人接聽。”
聯系一次,不通,再打過去,還不通,志愿者們往求助信息中備注的手機號碼發送一條短信。
“0:50,無救援,已核實。”
“失聯,可能淹沒,有窒息風險。”匯總文檔里這一條信息后面被責任人添加了醒目的大紅色標記。
“10:55,目前安全已核實”,信息欄終于轉為象征“安全”的綠標,志愿者們迎來短暫的欣喜:又有生命暫時安全了。
但欣喜與緊張往往都是無縫銜接的,阿明說,志愿者們沒有時間喘息,每分鐘都有無數電話要打。“我們大部分是留學生,盡管很多人都在國內,但還是需要上美國學校的直播網課,幾乎都是晝夜顛倒,因此我們還分了白天工作組和夜晚工作組,確保整個小組可以24小時輪轉。”Sigrid補充。
1天幫新鄉對接51支救援隊
Amber參加“武漢加油·北美留學生組”時只有14歲,這個山西太原的姑娘目前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所高中讀書。盡管和國內有著近12個小時的時差,盡管從未到過鄭州,但她選擇和“老戰友”們再次并肩作戰。
7月22日晚,鄭州暴雨落幕,部分救助工作也隨之告一段落,“河南加油”收集的所有信息均更新至騰訊地圖——河南暴雨災情求助地圖和人民日報救災通道。
大部分志愿者和工作組核心成員陸續回歸自己的生活,Amber和其他少部分人選擇了留守。
7月23日凌晨,暴雨帶移至新鄉,團隊成員Ariana接到新鄉急信,稱需要大量救援力量轉移泄洪區受災群眾,但此時河南本地救援力量已經吃緊。阿明和Amber、Mochi、Ariana組建起臨時工作小組,在全國范圍內緊急調度救援力量。
7月23日0點41分,一條求助信息被發往“河南加油”的各個信息大群。在接下來的15個小時里,Ariana的電話成為對接熱線,“平均幾秒就有一個電話,全國各地的救援隊蜂擁,我不僅要清楚地記錄他們的信息,還需要幫助他們和新鄉進行雙向對接。”
“四個鐵人、一晚、一個奇跡。”7月23日18:21,Ari?ana更新了朋友圈,截至當天17:41,他們成功幫助新鄉對接到51支裝備齊全的大規模救援隊伍。對接結束時,Ariana已經超過36個小時沒有合眼。
而現在,這群“Z世代”救援河南的行動還在繼續,下一階段,他們的目標是“到農村災區去”!
他們將本次救援行動收集到的數據提交給了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搭建方舟豫晴需求信息平臺,并且與之合作,完成“村村排”項目。
“鄉村、山區可能因為網絡媒體使用人數少,導致求助信息少,造成物資、救援力量和受災群眾難以精準匹配的問題。”Mochi稱,“目前計劃下沉到農村地區的安置點,深入了解受災群眾的需求,借助信息平臺輔助政府、基金會等部門進行災區重建的決策參考。”(河南商報記者郝瑞鈴/文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