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藺縣太平鎮九龍村,村干部曾帶著村民外出考察甜橙種植。"考察時信心滿滿,回村后無動于衷。"村支部書記王安康說,大家擔心市場問題。2015年,村里決定把返鄉年輕人帶出去考察,一回來就有人發展甜橙產業。如今,九龍村已發展起3000多畝甜橙。如今的赤水河畔,甜橙成為最重要的鄉村振興產業之一
川南黔北,赤水河蜿蜒流淌。80多年前,中央紅軍在此突破圍追堵截,完成了四渡赤水的偉大戰略轉移。80多年后,沿河干部群眾又因地制宜,進行產業“突圍”,推動鄉村振興。
“足足20年啊!”站在四川瀘州市古藺縣雙沙鎮高坡上,俯瞰著連片綠色產業,古藺縣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劉禮倫感慨道,“像我們的甜橙產業,經過很多挫折才發展起來。”
古藺縣赤水河沿岸上百公里,已發展20多萬畝甜橙。這個綠色產業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但在發展甜橙之前,古藺縣還進行了其他產業上的嘗試。
部分農技干部還記得,多年前他們常被村民調侃:“這是你們第五次來搞產業發展哦,到底搞哪樣嘛?”
劉禮倫說,2000年左右,少數鄉鎮發展甜橙產業。“但村民認為,種一株兩株可以,要大面積種,不行。”好不容易做通工作,老鄉又不按要求栽種,苗子存活率不到10%。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我們邀請很多專家來考察研究,終于選到最適宜的品種。”劉禮倫說,一些鄉鎮甜橙產業的發展也有了起色,但尚未形成“燎原”之勢。
在古藺縣太平鎮九龍村,村干部曾帶著村民外出考察甜橙種植。“考察時信心滿滿,回村后無動于衷。”村支部書記王安康說,大家擔心市場問題。2015年,村里決定把返鄉年輕人帶出去考察,一回來就有人發展甜橙產業。如今,九龍村已發展起3000多畝甜橙。
古藺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王崇東為推廣甜橙種植,常年在山上奔波。一次,他在山上摔了個顱內出血,休養幾天后,放心不下甜橙林,又趕回赤水河邊。王崇東說,老鄉傳統觀念強,非要在甜橙苗旁種玉米,用來喂豬。
后來,王崇東讓示范戶帶動,老鄉慢慢接受了科學種植技術。“瓜果飄香,老鄉富了,才不愧對這塊紅色土地。”王崇東說。
如今的赤水河畔,甜橙成為最重要的鄉村振興產業之一。
赤水河上游,敘永縣石廂子彝族鄉,層層疊疊的甜橙林已掛滿果實。1935年2月,中央紅軍一渡赤水后曾到達這里,他們和當地村民做年夜飯、開聯歡會,度過了長征途中一個難忘的春節。
在石廂子彝族鄉堰塘村,村民彭中能在地里忙碌,為果樹施肥除蟲。“以前到5月我們就沒吃的啦,現在種3畝甜橙我一年收入好幾萬,在外打工的兒子有時還沒我掙得多!”金燦燦的陽光照射在老彭豆大的汗珠上,但他干勁十足,聲音洪亮。
如今的石廂子彝族鄉,已經發展起3000畝優質甜橙。當地老鄉說,這里一年四季瓜果飄香,曾經落后的村莊早已變了模樣。
赤水河畔的產業突圍,成功的不僅僅是甜橙產業。
在古藺縣二郎鎮,鐵橋村村民王申高對種植紅高粱越來越有底氣。“過去種玉米,收入少。”種了5畝紅高粱的王申高說,去年村里合作社和酒廠達成協議,以保底價收購,他的收入比過去翻了兩番,超過一萬元。鐵橋村村支部書記趙領說,全村600余戶村民中,已有500多戶種上了紅高粱,面積逾千畝。
古藺縣白馬村的蔬菜種植業主左尚君,也曾經歷了一場屬于他的“突圍”。2014年,由于不了解市場行情,他種的1200畝兒菜遲遲沒有銷路。“七公里河壩全是兒菜,最后全部爛在地里,我不知哭了多少回。”如今,左尚君不僅及時了解市場行情,建起穩定的供應鏈條,還正在修建一座可存儲200噸蔬菜的冷庫,“以前那種事再也不會發生。”
赤水河畔,甜橙、紅高粱、特色蔬菜……一個個綠色產業在近年如雨后春筍,競相發展。
當地干部說,產業突圍必須實事求是,要像紅軍四渡赤水那樣根據實際,找準突破口。以古藺縣為例,當地利用特有立體氣候,在海拔700米以下發展甜橙產業,在700米—900米發展桃李種植,在900米—1100米發展獼猴桃,1100米以上推廣中藥材種植。
“產業突圍成功,是因為我們有許多不怕困難、堅持實事求是的黨員干部。”時任古藺縣委副書記曾焱說,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中病倒的、犧牲的干部,不在少數。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