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夏永輝一家拿出全部積蓄,打算在當時“新鮮貨”——充氣床上大干一場。錢砸進去,卻發現這是一個“錯誤”的生意:設備投入大,后端用工多,小本經營負擔太重。20年彈指一揮間,夏永輝卻說這條路選對了,投入很大,技術很難,可走通了就成了自己的優勢,成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一招鮮”。
昔日的充氣床廠如今已成長為一家上市公司——浙江自然。靠著在PVC、TPU等材料領域摸爬滾打20多年的經驗,公司不僅在充氣床領域做到了全球領先,更將業務版圖不斷擴張,順利布局防水包、冰包、枕頭等一系列以材料研發為核心的戶外用品領域。
“材料領域同樣需要高精尖,我們攻下的每一個技術難題,都是寶貴的財富。現在,我們挺‘富裕’的。”浙江自然董事長夏永輝說。
押寶創新絕地求生
“我們不是環保企業,不種樹,也不處理污水,我們是制造型企業。”一見面,夏永輝就主動解釋公司名字中“自然”二字的由來。
夏永輝說,“自然”有三層含義:一是自己本身就喜歡山水,愿意親近自然;二是公司倡導“自然而然”的企業文化,“真誠”是企業價值觀的頭一條;三是公司生產戶外產品,為人們走近自然提供幫助,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創業伊始可沒想這么多,當時我父親看好充氣床這個新事物,就孤注一擲把全部家底壓上,進入了這個行當。”夏永輝說。
錢扔了進去,夏永輝一家就發現情況不對了——充氣床既需要初期投入大量資金購買設備,又需要持續花費大量人工,投入很大。那時,不少人都看好這個產業,浙江一時間涌現出好幾家,跟它們比,夏永輝一家實在不占優勢。
就這樣,廠子磕磕絆絆運轉了幾年,終于在1998年支撐不住了。當時擺在接班人夏永輝面前幾乎只有一條路——關廠。夏永輝想了許久,決定最后再賭一把,將僅剩的錢投入做技術革新。
“那時大家還在低層次上競爭,PVC這種高端材料還沒有用在充氣床上。我覺得這是機會,就在資金很緊張的情況下,買了一臺別人淘汰的二手設備,自己維修改造,最終順利生產,一炮打響。”夏永輝說。
嘗到了技術革新“甜頭”,夏永輝在材料領域不斷創新,從PVC又跨越到TPU,產品受到消費者認可的同時,也甩開了原來的競爭對手,在細分領域一騎絕塵。
據悉,浙江自然在長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掌握了TPU薄膜及面料復合技術、聚氨酯(PU)軟泡發泡技術、高周波熔接技術、熱壓熔接技術等關鍵工藝和技術,擁有境內外專利140項,并被認定為“浙江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浙江省企業技術中心”。
憑借著技術優勢,浙江自然已逐步成長為全球戶外運動用品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并與全球知名公司迪卡儂、SEA TO SUMMIT、歷德超市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我們很多客戶都是自己找上門來的,例如迪卡儂,而一旦開始合作,就是很多年。”夏永輝說。
“吃透”材料才有一切
作為體育產業的核心賽道之一,戶外運動在中國仍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參與人數規模、產業發展質量都與成熟市場有著不小的差距。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戶外運動漸受青睞,增長勢頭強勁。據統計,2002年至2019年,我國戶外用品市場年均零售總額增長率為29.23%,年均出貨總額增長率為28.87%。同時,新興產業市場格局尚未穩固,市場競爭者眾多、市場化程度較高。截至2019年,我國戶外用品品牌數量為492個。
“這種產業格局有利于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迅速成長,這種核心競爭力可以是技術、規模,也可以是品牌、營銷。”有業內人士表示。
對夏永輝來說,浙江自然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技術。“我們希望通過對新材料的運用,把產品做精做透,擴展到更多相關的細分領域。至于自創面向大眾的消費品牌,目前還不是我們的優先事項。”
在制造充氣床的過程中,技術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夏永輝告訴記者,充氣床僅是材料創新應用的結果之一,浙江自然的技術優勢在于對PVC、TPU等材料的理解、研究、應用。材料是基礎,有了對新材料的研發,根據材料特性制造合適的產品是順水推舟。
“與大眾認知有所不同,傳統產業里也有很多高精尖技術,光海綿這種常見的產品,想要低密度、輕量化同時又具備高回彈、高保溫仍是一項世界級難題。”上述業內人士稱。
“吃透”了材料,浙江自然從充氣床向其他相關領域邁進也自然游刃有余。目前,公司已經進入戶外箱包、冰包等領域。據悉,公司的冰包產品已經在部分國家和地區獲得廣泛的認可,銷量相當可觀。
“有了技術,進入一個細分領域我們的成功概率很大。”夏永輝說。
正因如此,浙江自然盈利能力逐年攀升,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09億元、5.45億元和5.81億元,歸母凈利潤8167.23萬元、1.31億元和1.5954億元。
“上市是個開始,有了技術,有了資本市場支持,我們距離成為‘全球領先的戶外運動用品供應商’這一目標更近了。”夏永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