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蘇墾農發”,股票代碼“601952”)近日對外發布的年報顯示,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等主要財務指標均保持穩定良好增長態勢,營業收入及資產總額均較上年大幅增加。不過,蘇墾農發在年報中重點提示了土地流轉風險。《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在其土地流轉風險的背后,蘇墾農發從控股股東獲取的土地的流轉價格較為低廉,且與其他土地的流轉價格存在較大差異。
受益于糧食價格溫和上行、產品銷量增加等因素,蘇墾農發去年總體經營狀況良好。年報顯示,2020年,蘇墾農發實現營業總收入86.20億元,較上年增長7.38%;利潤總額7.66億元,較上年增長16.8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70億元,較上年增長13.25%。報告期末,蘇墾農發總資產86.7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62%;負債總額19.9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55%,資產負債率僅為22.95%。
公開資料顯示,蘇墾農發是一家以自主經營種植基地為核心資源優勢,涵蓋農作物種植、良種育繁等全產業鏈業務的規模化國有大型農業企業,主營業務包括稻麥種植、種子生產、大米和食用植物油加工銷售等。蘇墾農發稱,公司通過承包、流轉、托管等方式取得土地經營權從事稻麥原糧種植,因此存在土地流轉風險。同時,因農村土地確權政策實施進度問題,存在部分農戶尚未取得相應的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部分農戶土地承包面積發生變化后未及時進行確權的情況。此外,農村土地用途的復雜性及公司規模化種植的需求,公司種植時需對原有土地進行整理,部分土地用途將需要調整。因此,公司在使用這些土地過程中,若未能及時與各方溝通協調,將出現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屬及其流轉面積的爭議,從而對公司對相關土地的使用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自主經營種植基地”是蘇墾農發的核心資源優勢,而這一資源優勢主要來自其控股股東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蘇墾集團”)的幫助。年報顯示,2011年12月,蘇墾農發與蘇墾集團簽訂了《土地承包協議》,承包農墾集團所有的耕地進行種植業生產經營,面積為99.3627萬畝,承包費為每年每畝360元;2016年12月10日雙方又簽署了《土地承包協議之補充協議》,因曬場水利設施建設、政府征用等原因,承包面積減少為97.2380萬畝,承包費為每年每畝398.33元。承包費變更的原因,則是根據粳稻、紅小麥、白小麥最低收購價的調整比例,每五年調整一次。
蘇墾農發同時在年報中稱,自2013年1月以來,公司開始在宿遷、鹽城、淮安、徐州等地與當地政府和農戶合作,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拓展耕地面積。截至2020年秋播,土地流轉面積約19.28萬畝。記者注意到,蘇墾農發下屬各分公司與土地流轉地區的鄉鎮政府或村委會2013起陸續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流轉合同年的期限為4到15年不等,流轉價格為“前1到3年每年800元-1000元/畝,之后按照實物計價以貨幣兌付”。以2020年為例,蘇墾農發租賃控股股東的土地價格每畝僅為398.33元,而流轉土地的租金高達1000元左右,兩者相差甚遠。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蘇墾農發租賃的土地和流轉的土地均位于蘇北平原,其價格應相差不大,因此存在通過和控股股東之間的關聯交易增厚利潤的嫌疑,排除這一因素影響后其真實盈利能力令人擔憂。《經濟參考報》記者就此試圖致電蘇墾農發采訪,但電話始終無人接聽。針對蘇墾農發存在的相關問題,本報將繼續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