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手握巨資的保險機構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市場焦點。上海證券報記者獲悉,近日,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接連展開多場調研,對保險機構資產配置等情況進行摸底與交流。
包括35家保險資管機構和60家保險公司參與了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投資者信心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從這些機構的市場判斷來看,當前A股估值基本合理,今年A股市場將呈震蕩上漲行情;債市將呈震蕩走勢,信用風險值得關注;此外,無風險收益率大概率先升后降。
對于資產配置,這些機構一致表示,股票最受保險機構偏好,尤其偏好滬深300和上證50指數成分股,其中消費板塊是他們最傾向超配的板塊;他們對債券的偏好也有所上升,其中看好中長(或超長)久期利率債、高等級產業債等,信用債久期偏好多為3至5年;另類投資市場則偏好能源、交通、醫養健康等領域。
在另一場由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舉行的資產配置與策略展望圓桌會上,該協會副秘書長陳有棠針對當前市場環境提出了幾點建議,其中一點就是加大權益投資力度。“新經濟增長模式為權益投資帶來了更大的業務空間,政策層面也放寬了相關限制。在利率面臨長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提高權益資產配置是大勢所趨,對于穩定回報水平至關重要。”他說。
陳有棠表示,在風險暴露增加的環境下,更需要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在同等風險的情況下獲得更高的長期收益,或者在風險水平降低的基礎上獲得類似和相似的收益。
泰康人壽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李斯建議,應積極把握長期利率債的配置機會,同時保持中性穩健的權益配置節奏。
建信保險資管公司金融產品投資部、另類產品部總經理畢磊表示,面對變化,保險資金需要擴充新的投資品種。一是積極探索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投資價值,借助ABS(資產支持證券)、CLO(貸款抵押債券)、債轉股計劃及公募基礎設施REITS等產品匹配保險資金的投資需求;二是順應市場利率的波動,抓住配置機遇,為長期收益奠定基礎;三是減少對外部評級的依賴,重視主體信用資質,發揮保險資金的內部評級優勢;四是關注地區分化特征,清晰識別企業的自身優勢,控制地區集中度。
對于春節后的操作思路,一家大型保險機構投資經理表示,預計A股市場在修復1月末的急跌后可能進入窄幅震蕩,結構上建議均衡配置并適當減少高估值和“抱團”品種。“板塊方面,中期來看首先還是以中高端制造為主要投資方向,重點關注機械、軍工、電子等行業;其次是順周期板塊,比如,白酒、銀行、有色、煤炭等;此外,考慮到內需趨勢改善,預計可選消費彈性最大,因此會優選汽車、家電、輕工等。”(◎記者 黃蕾 ○編輯 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