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與任正非和余承東都相熟的投資人這樣評價余和任的關系,“余很忠心,他聽命與任,能打硬戰,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和任正好互補。他用了三個“特別”來表達對余振東的好感——“特別能干,特別能說,特別有魄力。”
而這種魄力不僅僅只是”聽話“和”忠誠“的層面。它表現在,余承東對華為手機的戰略有著自己的判斷。前榮耀總裁劉江峰稱,余承東和任正非在發展戰略略上并非沒有分歧。而余承東的做事風格是,不管上面領導怎么看,只對事情做成負責。
舉例來說,因為經驗不足,華為一度始終在運營商、傳統線下渠道和電商渠道之間猶豫不決。2013年,小米的量起來很快,當時任正非就指導余承東,華為不做線下,只做電商。他當時的想法是,線上買1萬臺是一個臺階,賣2萬臺打個折。賣10萬臺再打個折。
“任總想的太簡單了。”前榮耀總裁劉江峰稱,如果只在線上賣,全國幾十萬個小店主直接到網站上訂貨,那不把華為干死了。于是,余承東和劉江峰就干脆陰奉陽違。
“當然,這要感激任正非的充分放權。他(任正非)發表的意見,下面會聽,但不一定會完全采納。”在劉江峰眼里,榮耀的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余承東本人很清楚要把華為手機做成什么樣的。因此他不會在不同的戰略、定位和方針之間搖擺,更不會因為新戰略牽扯過多,怨言較大,未及見效就草率地回歸到了老路上。——“而這是管理者,最重要的智慧。“
P1技術負責人李小龍則總結,余承東的一切變革,都在指向華為在功能機時代漠視用戶體驗的問題。包括他逼著對智能機相關經驗為零的技術團隊,去對標三星的GALAXY團隊,包括他總是對手機背后印的小字,LOGO的位置高一點還是低一點類似的細節嚴防死守。這讓一直習慣于B2B管理模式的華為團隊苦不堪言。
“這個工作狂,特別喜歡在晚上九、十點之后給研發團隊負責人打電話。”在李小龍的回憶里,余承東的電話會從公司啟動車子開始,一直到車子停到家里車庫。到最后,他連余的發動機的聲音都能辨認出來。
在華為內部,因為貼牌和定制機的時代,華為手機在集團的戰略高度并沒有納入到最高的視野。而P1的失敗,和做電商的這條路被存疑,讓余承東想起,華為是否該單獨做個品牌與小米競爭。
但在高度競爭的績效文化氛圍里,有風險的創新并不太可能會被華為高層認可。2013年5月是這件事討論最為激烈的時候,后來,華為高層擺出了一個事實讓所有人都閉了嘴,“華為品牌都還沒有站穩,再做一個新的不是找死嗎?”
好在轉機終于在一個月之后出現了。2013年6月,華為在倫敦發布了P6,這是一款定位于具有一定購買力中高端人群的手機,外型時尚,主打技術創新,銷量一舉超過400萬臺,這意味著,華為手機第一次開始賺錢了。它也標志著余承東“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內部改革,第一次突破了華為B2B級別的管控體系。自此一役,華為高層才開始對華為品牌手機產品信心,也很快同意了將原有的產品系列榮耀獨立成為一個品牌。隨后,華為的P8、榮耀7、麒麟950和Mate7等精品機型相繼完成。
至此,余承東吹過的5個牛逼中,有4個已完成。
回頭來看,P6和Mate7等機型的成功,看起來好像都是無數偶然事件匯集到一塊的結果,但其實這背后有清晰的必然性路徑。“華為的風格一直不是很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那種,規矩很多,所以華為一點不給拍馬屁,投機者以機會,可以說,一點可以鉆的縫沒有。”一位華為的經銷商說。
他認為,華為本身的強KPI考核體系其實會打壓部門的創新意識,但好在有余承東這樣“自作主張”的人,愿意為高昂的試錯成本負責任。而這和余承東一直追求的極致產品有關,和產品研發定位有關,和市場總體操作有關。當然,所有的執行,最后都需要余承東克服外部壓力,主動解決。
“余承東曾經當過華為無線產品線的老大。”一位華為的內部工作人員稱,無線產品線一直以來是華為最核心最賺錢的產品線。能當無線產品線老大,說明余承東是一個很有能力,很能承擔責任的人。而更難得是,自從他調到手機終端之后,又同樣能把這條產品線做到百億規模。
“一個能把兩個產品線都做到百億規模的牛人,周旋能力與變化能力由此可見。”
余大嘴的“自我反省”
根據華為2017年年報,華為消費者業務2017年銷售收入預計在2360億人民幣左右,相比較2016年增長大約30%。其中,Mate 9、P 10系列全球發貨量分別突破1000萬臺;華為平板業務銷量同比增長40%,進入全球TOP 3,獲得多個國家市場份額第一。
可以看到,華為延續了此前的成長勢頭,在移動終端領域大動作頻頻,同時余承東所帶領的團隊,與之前主要以技術起家的團隊,在面對消費者時的營銷經驗上,也有明顯不同。
從消費者來看,余承東的“敢言“與“大嘴”也帶給了他們不一樣的感覺。
華為向來具有低調的企業基因。任正非自1987年創辦華為至今,極少接受媒體的正面采訪,也從不參加相關評選、頒獎活動和企業家峰會,甚至連有利于華為品牌形象宣傳的活動大多也會拒絕。
一位公關人士認為,這種習慣卻在千禧一代難以行得通。在關注經濟的時代,過度低調可能是個致命的缺陷。“2010年的互聯網小弟360在輿論上力壓巨頭騰訊已是眾所周知。同樣是做手機,南方的黃章與北方的雷軍在宣傳上完全不是一個段位,與羅永浩更加不可同日而語。”
顯然在解決“品牌之痛”,“宣傳之痛”和“直觸消費者”方面,初創期的華為手機,無論在品牌溢價、宣傳思維上,毫無明顯優勢。余承東必須主動出擊。
對于最讓高層詬病的深夜里發微博的習慣,他這樣解釋,“我對出名這方面沒有興趣。工作了一整天,睡覺前夜里1點多了我還在發微博,為什么要這樣做?我想把華為最真實親切的一面展現給消費者,我把這個宣傳當作兼職,想改變大家的習慣。”
外界對余承東的“大嘴”風格,褒貶不一。余承東在微博上的“大炮”形象確實為華為作為消費品品牌加分,但是五年下來,他也終逃不開“言多必失”的魔咒,而這些口舌之禍的根源,在于余承東對華為終端產品細節不甚了了,或者說,對國內業界的發展不甚了了。
舉例來說:2012年8月時,余承東在微博上稱華為是國內唯一在用全貼合技術的廠商,隨即遭到金立副總裁盧偉冰的反駁,“隨便問幾個LCD或者TP廠家,就知道這是國內廠家都在普遍采用的一個技術”。同年7月,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華為手機有國產手機都沒有的“雙MIC降噪”。——但事實上,魅族與OPPO早都在華為手機之前采用了這功能。
而他最近的一次失誤是,對P10閃存門事件的失誤應對。2017年4月27日晚間,余承東發布微博稱,閃存門的原因是“供應鏈閃存的嚴重缺貨和友商的大肆抹黑”,被網友認為是在“甩鍋”。而在他的微博上,諸如評價運營商政策,評價競爭對手產品的犀利之語,也是比比皆是。這與華為長年積淀下來的穩健、慎言的內部文化相沖。
“余承東太不圓滑,太特立獨行了”,一位接近華為的人士稱,有一次,余承東曾在微博上寫過,“我們一些主管很不開放,水平很低卻很自負。”這招致了其他部門與同儕的不滿與非議。相比其他企業家,余承東更像是一個營銷男,市場男,相對而言,他沒有老練油滑的人際理解力和溝通力。而在一家并非由市場機制決定一切的公司內,有能力,卻不擅長經營人際關系,這終將成為他最大的弱項。
而這些,恰恰是任正非所能彌補的。
迄今為止,任正非一直都是余承東在華為最大的保護者,余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對任正非表示過感激,稱,如果沒有任正非居中調停,沒有他的寬容,他將很難度過信任危機。“任總給我擋過很多箭,否則我沒有今天的機會。”
但任正非的支持并不意味著他一定會留給他比別人更多的試錯空間,盡管在公開場合,任正非一直器重余承東,但在過去五年,他每年都要完成任正非給的任務,完不成的后果就是“下課”。
從這幾年的銷售數據也可以看出余承東的緊迫感。從2012年到2017年,華為手機的銷售收入分別從初始的75億、93億到近來年的1291億,1780億人民幣。
在余承東看來,這些數字增長的背后也是手機終端話語權的增強。
“余承東就像是一輛年復高速行駛的汽車。在成績沒有起色時,余需要爭取高層的支持,忍受公司內部的質疑,平衡錯綜復雜的相關方,接受外界對其張揚性格的曲解。而只有把這些事情都搞定之后,他才能沿著自己心中的路向前奔跑。”《中國企業家》的記者秦珊稱。
目前,任正非可以在余承東職業生涯中,繼續給與他修正與支持,但任正非的年齡已經是73歲了。一位華為的內部人士則表示出擔憂,”換將疑云從側面證明,余承東在華為內部的位置不穩。”這意味著,未來,誰能在余承東將來的職業生涯中,繼續給與他以支持,將會成為一個無法回答的不穩定因素。
解讀這一問題需要制度的保障。
華為自任正非1987年創立至今已有31年,其年銷售額達5200億,相當于5個格力、2個聯想、5個中興、從這個角度講,華為無疑是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任正非是一位偉大的CEO。但巨大成績的背后也慢慢積累了很多問題,事實上,自2014年后,任正非基本不再針對華為接班人作出回應。對華為人事任命這一終極決定的懸而不決,將直接影響到華為各部門,尤其是手機部門的最終發展。
而這些,恰恰是余承東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有頗多思考和總結的。他認為,華為手機的主要問題是管理問題,所謂文化、觀念都只是管理的工具。
對于如何在一家大公司中創新和改革,余承東有自己的方法論——他認為大公司的轉型是漫長的,同時,轉型最關鍵的是觀念。“華為的思想、思路、習慣都需要改變,改變是最難的,尤其已經形成長期習慣了以后。但這個轉變一旦完成了以后,華為的爆發力將會非常強。我現在干的事情就是幫助華為轉變思維,轉變習慣。”
“對于華為手機的未來,應該重塑自己的觀念,從系統設備,轉向終端設備,來適應互聯網公司的思維跟本事,而不僅僅是找到一個拯救自己的大兵瑞恩。”一位投資人這樣評價。
余承東的經歷,濃縮了像華為這樣的一家傳統硬件公司,是如何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的契機,進階換血,完成互聯網轉型的故事。但在目標逐步進階的激烈競爭時代,華為未來的希望不在于有多少個余承東或者余承東的繼承者們,而在任正非是否為已華為建立起一支勇于內部創新的強大團隊,并能將接力棒傳承給他們。——而這是對傳統的中國商業模式的一種突破。
顯然,帶領一家公司走出摸索的漆黑,甚至最終走向偉大。單靠一位明星企業家或是職業經理人是無法完成這個使命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知道華為是否已經為下一個10年提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