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坐在臺下看完首映的程武覺得非常感動,盡管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看片。
“除了作品本身帶來的感動,最大的感動是,在全球范圍內,通過威尼斯這樣一個國際級的電影節,對《影》背后所呈現出的中國文化的一種肯定。”程武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解釋說,《影》代表了一種基于中國文化的創新。
在張藝謀自己看來,《影》的確是一部具有創新性的作品。“很高興自己拍了幾十年電影,還有創新,還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他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
這種創新一方面體現在對于中國東方美學的推廣,另一方面則是美學背后的中國文化符號。
“用的都是傳統的中國美學概念,它的黑白、水墨風,它的陰陽,它的八卦,太極,以柔克剛,隱忍。里面美學的那種所謂對影成三人,人心如影。是中國文化符號的一個集中表現,也符合這個故事的要求。”張藝謀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
“陰陽、太極這些概念,是中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它刻劃了人性,刻劃了整個人的情感世界。”張藝謀覺得,這種文化傳承對人性的隱喻,對國外觀眾具備強大的吸引力。
“比如說,中國水墨畫講的并非’非黑即白’,恰恰是借水的流動和勻染展示出了豐富的中間層次,是水墨畫最獨特的韻味。你用這個概念跟他講人性也不是’非黑即白’,它中間的部分是非常復雜的。”
在跟海外的電影界及媒體交流后,程武發現,國外對這種看似穩妥的中國文化,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心。“人性的、普世的東西是共通的。在這種普世的價值觀底下,會有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文化特點,也就是我們叫做文化符號的一種表現。”
在他看來,中華文明是唯一一個五千年綿延不斷,線性流傳下來的文化,今天的中國人和中國的所有的藝術、商業活動,都深受這五千年的文化的影響。“其中有很多東西可以提煉出來,做成非常優秀的文化作品,不僅提供給當下的中國觀眾,也能夠代表中國文化走出去。”
在騰訊影業成立之前,程武就曾參與到張藝謀導演一部電影的現場探班,他被張藝謀在創作中的投入,和對每一個鏡頭的精雕細琢所折服。
“整個拍攝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鏡頭,每一個鏡頭的再次拍攝,他都會走到拍攝現場,會跟掌機、跟整個的劇組人員、演員去討論,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兩天的觀察下來,程武覺得,這是中國電影行業里面匠心的最好的代表。
這種匠心跟剛剛成立三年的騰訊影業不謀而合。程武表示,騰訊影業作為一個年輕的電影公司,不是要急著上市、賺錢。“而是要真正去結合騰訊所能連接到的文化素材,所能連接到的以年輕人為代表的受眾群體,互聯網的平臺,以及數據和工具,能夠助力像藝謀導演這樣的優秀的創作人,一起去打造一些優秀的影視作品。最好能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非常好的結合,這是我們的初衷和想法。”
張藝謀也記得程武的那次探班:“他就是完全不吭氣坐那兒,一直呆了兩天。我倒是很感動,我覺得像他們這種公司的老板來到底下,真的看一個創作的過程,是十分難得的。”
事實上,張藝謀也看中了騰訊作為互聯網公司所能帶來的能量和影響力。
“能量和影響力,這個是無需質疑的,在年輕人當中影響非常大的。”在張藝謀看來,他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導演,“我很愿意去嘗試新鮮的事物,包括我去做舞臺劇的、高科技的那種東西,甚至昨天我們還討論過一個拍網劇或者可能連續劇的可能性,我都不排斥。我好像一直是喜歡這樣子。”
“跟我做人是相反的。我做人是很低調的,循規蹈矩的,但我創作上我始終愿意拓展自己的空間。騰訊這樣的公司其實會給你這樣的可能性。”他說。
市場和時代
在張昭看來,這種文化自信背后,也需要市場基礎和整個電影制作體系的支撐。
“電影既是藝術片,又是商品。”張昭表示,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會給電影人創作帶來文化上的自信,“這件事要成立,不僅需要有好的制作團隊,有張藝謀這樣的大師,有內容本身,還要有龐大的市場體系來進行運作。”
一種擔心是,市場對張藝謀的期待太高了,以至于不論他做出的作品有多好,總會有批評的聲音。對此張昭不禁提出反問:“你們期待是他這個人呢,還是對他這個作品?”
“我覺得,你就是對他的人有期待就行了。”張昭說,導演的作品就是一種自我的表達,但觀眾的喜好卻有很多種,一部作品很難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你對他的人有期待,每一次都不會讓你落空,一定有新的東西。”
從內容運營的角度來看,張昭認為《影》是一部非常強的IP——它具備當代性,“《影》聚焦小人物如何獲得選擇的權利,這是十分具有當代性的一個內容角度。”
“他的大部分電影都是在掙脫。”張昭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表示。在他看來,張藝謀導演過去的作品,不管是《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包括《滿城盡帶黃金甲》都是關于“個人如何掙脫束縛”,而這一次的《影》亦是如此。
“我相信這個IP是可以做的,因為它有非常強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設。希望通過這一部電影確立以后,還可以繼續延展。你想想,用替身的方式,去講很多歷史上的故事,還是很有意思的對吧。”他說。
另一個層面,張昭認為,電影公司也需要盡快找到跟不同受眾溝通的方式。比如如何通過短視頻、娛樂媒體、甚至小游戲等方式去觸達不同年齡段、喜好不同的受眾。“這個事情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因為電影產業它不僅是內容行業,產業是要把用戶包含在里邊的。”張昭說,“你要為不同的用戶,去產生不同的意義。”
“樂創從一個純電影公司,走向以電影作為核心品牌的泛娛樂形態的文化公司。重點不是對票房有什么好處,點不在這兒,而是怎么能夠獲取更多的觀眾,讓觀眾獲得更好的回報。”張昭認為,“大家如果參與到整個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再消費產品的時候,其實這個產品的價值就不一樣了。”
這個時代中,觀眾的注意力被無數產品所分散。張藝謀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認為,真正好的作品依然會找到自己的市場。
“現在大家的選擇太多了,誰也沒有這么大的野心說可以立即引起所有的關注,大部分時間你是無人理睬的。”張藝謀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先完善自己,“你對自己認真的時候,別人也會對你認真的,你相信這一點好了。所以如果還是無人喝彩,無人理你,你檢討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的確現在的訊息很多,包括表達的形式和方法、觸達用戶的渠道都特別多。大多數的用戶在大多數時間是信息過載的。”程武說,“我們也希望能借助我們對用戶的了解,借助對用戶興趣的了解,能夠對用戶分層,制定相關的宣傳的方法、策略能觸達他們。”
“現在的年輕用戶和觀眾,也對有底蘊的高品質作品是有強烈的需求,只不過你要做出來,你要讓他們知道。”
在此前許知遠的采訪中,張藝謀認為庫布里克、黑澤明放在今天可能不會被時代接受,今天是屬于諾蘭這些人的。我們問他,覺得自己屬于哪一類?
“歷史人物在那一段歷史時期他是非常成功的,他代表了那個時代。這很像我們第五代,在八九十年代也代表了那個時代。”他說,“每個人的藝術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你如何延長自己?一個是要有敏銳的視覺、敏銳的感知,了解時代,與時俱進,還有一個是你不斷地磨礪自己,提高你創新的能力,這些都很重要。”
“怎么提高這些能力?”
“充實自己唄。其實我跟網絡關系很密切,我是天天上網的,看各種東西。增大你的知識儲備,也增加你對于流行東西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