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房價,想必我們大部分人都有一種“想說愛你不容易”的無奈。的確,在這個工資收入上漲遠遠趕不上房價、CPI上漲的時代,一套住房動輒4、5百萬起步,早已成為家庭難以承受之重。
沉重的現實面前,“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成了社會共識,多地出臺了限購、限貸或其他政策,為過于火熱房地產市場降溫,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2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與1月份相比,2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下降的城市有16個,上漲的城市有44個,持平的城市有10個,上漲的城市數量在減少,房價下降的城市數量在增加。
但最近一個月,房價又站在了風口浪尖,海南和丹東以“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態勢賺足了市場關注度。
海南之后,丹東房價迎來暴漲
自4月13日國家全面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消息傳出后,海南房價不“淡定”了。隨著全國各地炒房客的涌入,海南房價幾乎在一夜之間火箭式上竄。每平米漲1000元,漲2000元,甚至還有漲4000元、6000元的,盡管每個開發商的漲價幅度不一樣,但舉眼望去,幾乎沒有不漲的項目。
面對這一波極盛的房價漲勢,嚴陣以待的海南政府緊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貫徹落實穩定房地產市場要求的通知》,要求重點打擊惡意炒作、哄抬房價行為,對違規者給予“最嚴厲的處罰”,直至清出海南市場,并明確對量價上漲過快的市縣將進行約談。這還不夠,緊跟著的4月22日,海南又出臺《中共海南省辦公廳海南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通知》,確定實施全域限購;連帶“送”出的還有《關于調整住房公積金有關政策的通知》,規定職工家庭購買首套新建住房的,公積金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0%提升至30%,以遏制近乎瘋狂的房價,其目的也很明確:絕不允許任何人在海南炒房。
一連串行政禁令之下,沸騰的海南房地產市場瞬間冷卻,炒房團、銷售中介相繼撤離,輾轉尋找更好的目標。
或許一切真的就只是剛剛好,海南前腳限購,這邊朝鮮棄核,要全力發展經濟的消息就騰空而出,而那個離朝鮮最近的小城市——丹東,就成了炒房客眼中的目標。
4月25日,丹東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發布《通知》稱:“近期,由于辦理不動產登記業務急劇增加,超出我中心每日辦理260件不動產登記業務的能力,為避免辦事群眾、企業擁擠和早起排隊現象,從今日起,實行預約發號,請申請人持身份證及相關申衣材料原件,領取預約號,并請按時照預約時間來辦理。”這一舉措,讓外界不由自主將目光聚焦向丹東的房地產市場。
事實也是如初,處于對周邊形勢的樂觀,5.1小長假前后,前往丹東看房的人明顯增多,丹東房價也迎來一天一漲的喜人態勢。據證券時報報道,4月24日售價3500元/平方米的丹東新區房產,在26日已經來到5500元/平方米,兩天漲幅高達57%。
一邊是手握多套房依然四處流竄尋找商機的炒房客,一邊望房興嘆的剛需者,飛速上漲的房價不僅悖理了建筑物的屬性,也悖理了正常的市場規律。
飛速上漲的房價,不斷拉高中國家庭資產率
以北京為例,2016年1月時,成交均價39620元/平米,到12月均價已達57597元/平米,漲幅超45%。2017年1-3月繼續上漲至61613元/平米,此后在最強調控政策下有所回落,但自7月起又迎來一波快速上漲,截止12月達57768元/平米。整體來看,房價上漲的趨勢并沒有改變,只是在行政調控手段下增速有所放緩。
圖源:安居客
圖源:安居客
增速如此之快,房子究竟能不能買得起?收入說了算。
同一時間,我們看到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動產稅、人頭稅、汽車使用稅以及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費用等以后的余額)增長是遠遠低于房價增長的。2016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30元,比上年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2017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30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也是6.9%。
假設房價當前停留在57768元/平米,一個三口之家(兩大人一孩子)購買一套60平米的房子需要近350萬元,如何用可支配的57230×2元收入去搏350萬?貸款就成了必需手段。
源于此,中國家庭資產負債率不斷攀高。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聯合中騰信金融信息服務公司發布《中國工薪階層信貸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城鎮家庭資產負債率從2013年的4.5%到2015年的5%,再增至2017年的5.5%,廣東省、浙江省、上海市工薪家庭過去兩年的資產負債率增幅均超過20%。其中,房貸又是最大的負擔,工薪家庭總體信貸額中,86.3%為住房貸款。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貸款,用微薄的收入去買房簡直就是杯水救薪,無濟于事。
在此背景下,面對一波又一波的房價上漲潮,如何保障人們對于生活最基本的 “衣食住行”就成了當務之急,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則是大勢所趨。
■ 作者|董虹
■ 編輯|徐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