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海展覽中心拆掉圍墻,當徐家匯體育場的綠化空間開放為徐家匯體育公園,城市能否打開更多“圍墻”,讓萬物皆可“+公園”?
市政協委員楊文悅說,公園城市的建設,重點在于“融合”二字。她解釋,這其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園+”概念,比如以紅色資源為主題的公園、借力文化IP打造場景、結合戲曲等傳統文化資源,或是把體育場景引入公園中……這些都是市民喜聞樂見的探索嘗試。
“其實,公園還有另一種融合方式——‘+公園’。”楊文悅告訴記者,之前引起廣泛關注的上海展覽中心拆掉圍墻、徐家匯體育場的綠化空間開放為徐家匯體育公園,這些都是我們倡導的有條件的單位將自身綠化空間共享出來,為市民提供游玩休憩的場所,“可以說,萬物皆可‘+公園’”。
“腦洞”打開后,上海能有多少空間用來“+公園”呢?楊文悅透露,利用遙感技術觀測發現,現在上海中心城區有53塊具有開放價值的單位附屬綠地,占地面積約43萬平方米,“這些空間開放出來后,園區、街區、校區之間都能貫通融合,這樣一來,可以有效增加城市中的公園空間”。
不僅如此,上海還有更多空間可“挖”——“農村人居環境優化工程”也可以成為“公園城市”的一部分。她補充道,優化改造后的農田風貌、鄉村風光可以與城市生態空間規劃有機結合,打造“鄉村+公園”。例如,在美麗鄉村建設的200座鄉村公園基礎上,可以將綠色田園、美麗庭院中的“小三園”(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建設一并納入生態空間系統網絡規劃,不僅是中心城區的居民,還有滬郊居民,都能共享“公園城市”建設的生態成果。
規劃有了之后,下一步棋該如何“落子”?有哪些“夢幻聯動”可以大膽嘗試?楊文悅委員給出了她的建議:可以打造一批先行示范區,率先進行規劃建設,例如,結合黃浦區復興公園大門出入口位置和路幅的調整,讓新業態與公園聯手打造“黃浦電競之都——量子體育復興廣場電競中心”,還可以打開徐匯區光啟公園的圍墻,在徐家匯街區形成“文化+公園”的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