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的新通道即將正式揭開帷幕。
中國基金報記者了解到,粵港兩地多家公募基金和代銷銀行已經為跨境理財通業務做好準備,預計開通初期將推出數百款不同風險等級的理財、基金及外幣定存產品。
內地公募爭相布局
公募基金是跨境理財通重要的投資品種之一,大灣區多家內地基金公司紛紛布局產品迎接港澳投資者。
融通基金早已啟動了跨境理財通“北向通”投資產品的布局。融通基金國際業務部副總監陳瀛表示,“北向通”的投資產品范圍包括經內地公募基金管理人和內地代銷銀行評定為R1至R3風險等級的公募基金,融通90%以上的公募基金產品都符合要求。“大部分與我們合作的代銷銀行都上架了這些產品,未來我們會在零售條線加大灣區9個城市的各個合作銀行持續營銷。”
平安基金表示,公司已與外方股東、部分境內代銷銀行以及港澳合作銀行進行初步溝通,梳理了符合要求的優勢產品線及產品類型。“擬優先篩選出固定收益類績優基金推介上架,并積極探討港澳銷售渠道的合作模式,期望借成熟的渠道資源打開港澳市場,積累客戶基礎。未來,在條件成熟時,將針對港澳渠道特點,境外市場環境及客戶偏好開發設計新產品,布局新的業務條線。”
基于此,基金公司認為風格穩健、追求絕對收益的公募產品,更契合港澳投資者在低利率環境下追求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穩健風格的純債基金、攻守兼備的“固收+”基金等產品,有望受到港澳投資者的青睞。
內地基金公司布局跨境理財通業務也面臨不少挑戰。陳瀛認為,挑戰主要在產品的宣傳和營銷方面,“因為國內的產品要銷售給香港、澳門的客戶,必須遵守當地的宣傳和營銷方面的合規要求,這與內地存在較大的差異。”平安基金則表示,主要的挑戰在于大灣區金融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兩個方面。
不過,相比挑戰,基金公司更看好跨境理財通帶來的機遇。
香港逾200只基金符合資格
在9月跨境理財通正式公布試點實施細則前,香港基金業就已在積極籌備。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半時間里,提供人民幣類別的香港基金數量增加了104只,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295只基金提供人民幣類別。
隨著試點細則的落地,基金業開始加快布局。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透露,香港的基金公司正積極與分銷銀行緊密溝通,確保能在計劃框架容許的范圍內提供合適的基金產品或服務,同時也在研究需要增加哪些符合中低風險要求的產品,并商議如何做好投資者教育以及產品售前和售后服務安排。
華夏香港負責人表示,已經挑選了符合理財通第一階段產品要求的基金,向香港本地銀行機構推薦,并已加入其理財通產品池中。同時針對業務特點、營銷計劃等也做了專門的培訓和團隊討論。未來還會充分考慮內地投資者的投資習慣、投資特性,有針對性地推出相應的產品。
瑞銀資管表示,目前已有三只專為跨境理財通而設的香港注冊基金,目前正與10多家分銷合作伙伴密切合作,未來將會推出新產品和落實更多分銷合作伙伴。
“大灣區擁有超過7000萬人口,當中也包括占全國1/5以上的高凈值家庭。跨境理財通為基金經理及其分銷商帶來了機遇,擴大其投資者基礎。”景順大中華、東南亞及韓國區行政總裁潘新江表示,景順密切關注大灣區投資者對中低風險產品的需求規模及其競爭力,相信跨境理財通會給景順帶來機會,加強和深化其與分銷商的聯系,同時有望帶來更多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產品。
摩根資產管理香港業務總監吳家俐表示,摩根資產管理自去年就已經在為理財通做積極籌備,與分銷銀行伙伴在產品設計和分銷方案方面緊密合作,目前旗下有30只香港注冊的基金,其中部分符合理財通資格。
根據試點細則,跨境理財通運行初期,南向通的合資格理財產品包括投資產品及存款。投資產品包括經銷售產品的香港銀行評定為低風險至中風險及非復雜的產品,以及在香港特區注冊成立并經香港證監會認可的基金及債券。存款則包括人民幣、港元和外幣。
將改善“南冷北熱”局面
作為跨境理財通的銷售前線,香港銀行業的熱情更為高漲。
香港特區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透露,已有20間銀行申請參與跨境理財通,其中18間申請南北雙向業務,2間主攻南向通業務。這些銀行提供超過100種投資基金產品,超過200種債券投資產品,并提供監管允許的11個幣種的存款產品。
中銀香港總裁孫煜表示,跨境理財通是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新突破,中銀香港已經積極做好準備工作,爭取早日獲得監管機構同意推出跨境理財通服務。
匯豐銀行聯席行政總裁廖宜建透露,該行在設施、產品等方面已全面準備就緒,目前在大灣區有超過5000名零售銀行職員,將提供超過100種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恒生銀行也表示,已經選定內地合作銀行,并優化線上線下服務渠道,計劃為南向通客戶提供超過140種投資不同資產和市場的基金、債券及外幣存款產品。
花旗銀行香港總裁及總經理林智剛表示,花旗香港將與一家內地的伙伴銀行合作,為南向通客戶提供超過100種中低風險類型的財富管理產品,同時,為配合整體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還計劃在2025年底前在香港增聘超過1000名員工。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認為,跨境理財通業務將改善“南冷北熱”局面。
黃王慈明表示,基金互認計劃規定嚴格。例如,50/50比例的規定,要求基金在香港募集到1000萬,在內地最多也只可募集1000萬;由于兩地市場規模有極大差異,這項規定帶來很大的制約。同時,基金互認計劃不允許委托投資管理,令不少全球基金公司卻步。此外,在“基金互認”下,產品即使已獲香港證監會認可,仍需再由內地監管機構審批,復雜的流程讓產品推出的時間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汲取中港基金互認計劃的經驗,跨境理財通有了很大的改善。
陳瀛也表示,與基金互認受到監管單獨審批及基金規模比例規定等要求相比,跨境理財通產品的銷售和購買都更為便利,產品可以直接出現在內地代銷銀行的貨架上,客戶可以直接在香港、澳門申購;同時,跨境理財通的產品范圍非常廣,投資者參與的熱度肯定與基金互認不同。
博時國際認為,基金互認機制中“南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資機構的產品在香港渠道上架較為困難,香港的本地銀行,特別是外資銀行對互認基金的認知較少,與中資基金公司的合作較少,推動相關產品的上架較為困難;二是中資基金公司在香港零售市場的品牌影響力還有待增強,這導致雖然南下互認的都是各個公司的旗艦產品,但實際的銷售效果并不佳。”
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跨境理財通與基金互認是不同的互聯互通機制,二者各具特色、相互補充。
華夏香港負責人指出,第一,兩者在銷售對象上有所區分。基金互認理論上面向所有投資者,包括機構和個人,但實際上部分基金的客戶群上向機構投資者傾斜。理財通主要針對個人投資者,且有個人額度上限。第二,產品范圍有所不同。基金互認并不對基金的風險等級進行限制,而理財通目前只納入了中低風險產品。第三,可購買的份額不同。基金互認產品一般會采取單獨設立份額的形式供當地投資者認購,而理財通則預計是讓投資者認購現有份額。“總體來說,二者在銷售端、產品端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未來將成為跨境產品渠道的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