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債市場持續震蕩,公募基金大方派紅包。前三季度累計分紅接近2000億元,超去年全年分紅總額;權益基金貢獻了近一半的分紅規模。
前三季度分紅近2000億
權益基金占比近半
Wind數據顯示,以紅利發放日統計,截至9月30日,2021年以來,基金已分紅1983.61億元,超過2020年全年1977.07億元的分紅總額。
從分紅基金類型來看,權益類基金和債權類基金“平分秋色”。前三季度,混合型基金分紅合計826.39億元,股票型基金分紅137.31億元,兩類基金分紅規模合計為963.7億元,占比48.58%。債券型基金分紅合計968.22億元,占比48.81%。
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年權益基金分紅規模占比大幅上升,債券基金不再占據主力地位。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債券基金分紅金額為872.64億元,占比63.84%。
對此,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場人士表示,這兩年主動權益產品整體收益較好,為分紅奠定了基礎。“而且,主動權益產品通常都會有定期分紅的合同約定,這在客觀上推動了這類基金分紅總額的攀升。”
在產品良好業績表現及公司豐厚利潤加持下,頭部基金公司分紅更顯慷慨。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9月30日,易方達基金旗下公募產品分紅金額達到了134.74億元,居行業第一。農銀匯理基金年內累計分紅也超過了100億元。中歐、華夏、南方、廣發、富國、嘉實、景順長城等基金公司也都相當慷慨。
深圳一位公募產品部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總規模的上升是帶動分紅金額增加的重要因素。“另外,一些熱門板塊估值到達較好水平。如果基金經理想要提高產品倉位,但又不想擴大風險敞口的話,可以采用分紅的辦法,被動提高倉位。還有一種可能是由于今年股市震蕩,基金面臨贖回壓力,基金公司希望通過分紅這種方式來留住投資者。”
“基金分紅是組合管理者對基金倉位進行管理的一種操作手法。假如基金管理人認為近期行情不樂觀,但又不能直接將持倉股賣掉或大幅減倉,此時基金經理就會通過分紅來降低基金成本,為的就是減少股票下跌時帶來的虧損幅度。”上述產品部人士說。
多位頂流基金經理出手
分紅總額激增,多只基金出現“土豪級”大額分紅。不少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成為今年的發紅包“大戶”。
以分紅次數來看,今年以來,寶盈核心優勢分紅次數最多,有12次。華夏回報、華夏回報二號、富國國有企業債A/B年內分紅8次,嘉實超短債、博時裕盈三個月等10只基金分紅次數都達到了7次。
從單只基金產品分紅金額來看,有23只基金今年以來分紅超過10億元,絕大多數為主動權益基金。不過,位列單只基金分紅榜首的還是一只中長期純債基金——農銀匯理金穗3個月年內已分紅3次,總額90.1億元。
周應波管理的中歐時代先鋒A緊隨其后,憑借37.06億元的分紅額成為年內“最慷慨”的權益基金。蔡向陽、林青澤共同管理的華夏回報A年內已15次分紅,總額27.46億元。葛秋石管理的易方達價值精選共4次分紅,總額為26.51億元。作為一只成立于2006年的老產品,易方達價值精選成立以來回報已超7倍。
此外,黃興亮管理的萬家優選、劉彥春管理的景順長城新興成長,分紅金額都在20億元以上。張坤管理的易方達優質精選單次分紅金額高達19億元。邱璟旻管理的廣發聚豐A、傅友興掌管的廣發穩健增長A年內分紅金額也達到15億元以上。劉格崧掌舵的廣發小盤成長A、朱少醒的代表基金富國天惠年內也已分紅超過10億元。
對于高人氣基金經理積極分紅的現象,一位公募市場部人士認為,明星基金經理擁有強大的光環效應,近兩年,伴隨著互聯網電商平臺的崛起,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資金更加迅速地向長期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及頭部公司集中。“隨著基金規模的快速擴大,基金管理人運作起來或會面臨更大難度。此時,基金公司便通過分紅,即采用凈值折算的方式提取基金部分盈利返還給投資者。這樣可以降低成本,但基金總資產不會變。”
整體來看,分紅金額居前的基金多數中長期業績比較亮眼,不少投資者也將分紅金額作為挑選基金的標準之一。不過,業內人士多建議理性看待基金分紅行為。
一位公募市場部營銷經理提示道,“業績好的基金,不一定會分紅;但分紅的基金,一定是業績還不錯,至少是能賺錢,有紅利可供分配的產品;積極分紅可以作為投資者評價產品的參考標準之一,但不能是全部。產品分紅后,投資者可以自主選擇紅利再投資或者現金分紅,這也便于投資者動態調整自己的倉位,實際上是多了一次選擇的機會。”(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