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市場對于海天味業的高估值充滿信心,樂觀者認為海天將受益于消費升級,而且產品提價也是順理成章,甚至部分商超是先給錢后給貨。于是,海天味業可以被給到50倍以上的估值。但是,這一切都因為一份業績增速只有3%的中報給毀了。
8月30日,海天味業披露了一份難堪的半年報,公司2021年中期實現營業收入123.32億元,同比增長6.36%;歸母凈利潤33.53億元,同比僅增長3.07%。要知道,一季度海天味業的凈利潤增長還有21%,很多人認為,從行業龍頭的地位看,21%的業績增速給60倍的估值還勉強能找到理由,醬油漲點價這個估值就可能消化,和以前三四線白酒的估值理由一樣。但到了半年報的時候,業績增速只有3%了,醬油可以隨便提價嗎?可能很難吧,商超里的調味品打折促銷的可能更多,區域性品牌對海天的沖擊也相當大。于是,海天這個曾經的大牛股挨了一個跌停,股價從去年底最高168元算下來幾近腰斬。
不僅僅是海天味業,很多前幾年漲得不可思議的大消費品種最近都在經歷“成長的煩惱”。大消費的總龍頭貴州茅臺破天荒地高調宣布產品降價,每瓶降價200元。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茅臺酒一直都是搶手貨,不要說降價,就是漲價都難買到,于是股價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但似乎一夜之間這個產品漲價與股價上漲的支撐邏輯突然變了,讓人感慨不已;還有一度業績增長相當穩健的中藥大消費龍頭云南白藥,2021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居然比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6.57%,這也是云南白藥自1993年于A股上市以來第三次凈利潤下降,更是首次降幅超20%。至于業績下降的理由,是投資產生了虧損,但市場還是先跌為敬,看看云南白藥的K線圖,也是“半價酬賓”。
不知道在茅臺降價,海天3%微小增速,以及涪陵榨菜、千禾味業等業績下降的情況下,大消費還是不是機構的“心頭肉”。從理性的角度講,有賣方機構看高茅臺到3000元以上的邏輯是茅臺酒產品不斷漲價,且產量不斷釋放,但現在茅臺酒不僅沒漲價還降價了,看高3000元的邏輯還成立不?如果成立,那現在1500元的茅臺是不是該有多少買多少?說實話,“大消費龍頭高估值”這個說法本身就很難自圓其說,比如市場給茅臺、海天這些龍頭50倍甚至更高的估值,但為什么同樣是大消費龍頭的伊利股份估值不到20倍?伊利不僅是國內奶制品的龍頭,而且業績增速遠高于茅臺、海天,相信打醬油、喝茅臺的不比喝牛奶的多吧。
所以歸根結底,理由都是人說的,以前要抱團取暖可以找各種理由,現在要見異思遷也可以名正言順,市場永遠是正確的。筆者還是那個觀點,大消費的估值就應該和季度平均業績增速持平,也就是凈利潤按季度平均如果增速20%,就給20倍估值,像貴州茅臺、云南白藥、片仔癀這些產品護城河寬一點的再給50%的估值溢價,再高就是在收“智商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