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豫北,是玉米的主產區,這次暴雨導致村子里積水最深的地方有一人高。現在天已經晴了,玉米苗泡在水里,如果2~3天水退不下去就會死苗,影響產量。”一位從事農業投資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和玉米。其中,小麥產量全國第一,僅去年就達到3753.13萬噸,占到全國小麥總產量的三成左右。
河南最近持續多日的大范圍強降雨對小麥有什么影響?一位農業從業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小麥收割已過半,收獲的小麥一半以上已經進入中儲糧和各地方糧庫,受水災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糧食經紀人,他們從農民手里收上來的小麥不少是臨時存放,存儲條件簡陋,很容易淋雨泡水,這些小麥的品質將會大打折扣。
小麥在河南被稱為夏糧,秋糧包括玉米、大豆、花生、高粱等,河南統計局數據,2020年秋糧產量3072.05萬噸,增加122.05萬噸,增長4.1%。
而隨著河南強降雨蔓延到鄰近的河北等省份,國內外糧食市場將面臨一系列連鎖反應。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撰文認為,我們不能不關注這場強降雨對國內外糧食市場的沖擊。綜合看來,憑借強大物質基礎與行動能力,中國完全有能力化解這場強降雨對國內糧食市場供給與價格的沖擊。但在國際市場,今年海外主要農業生產國遭遇嚴重災害,主要經濟體貨幣財政政策導致流動性泛濫與通貨膨脹,再加上投機壓力等因素與華北強降雨結合,很有可能成為國際游資“爆炒”糧食市場的題材。
河南受災,資本市場有反應
根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災情統計情況,截至7月23日,全省農田積水面積1132萬畝,農作物受災1068萬畝,占秋作物面積的9%(其中玉米746萬畝、花生150萬畝、大豆41萬畝、其他131萬畝);成災108萬畝,占秋作物面積的0.9%;絕收35萬畝,占秋作物面積的0.3%。當前,河南省本輪大范圍強降雨過程基本結束。
按照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公布情況分析,雖然受災范圍較大,但絕收比例小,積極應對減少損失,充足降雨一定程度確保了未受災農作物在未來一個月關鍵生長期,不會出現旱情,有利于提高單產。絕收莊稼地在積水退去后,可種植短周期作物,如白菜、鮮食玉米等。
結合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成災及絕收統計數據,洪水導致河南減產幅度有限,本輪洪災對全國玉米產量影響微乎其微。花生方面,目前河南的花生處于生長關鍵期,洪澇會導致花生減產或者絕收,但更大比例花生產區未發生積水淹沒現象,因此洪水對花生產量影響較小。前期洪澇雖然對農業影響相對較小,但周四后河南各大中型水庫集中泄洪,需要注意水庫泄洪對中下游農作物的影響。
河南是大糧倉,玉米、小麥產量都在中國靠前,小麥均已經在6月初收割入倉,不會影響生產,玉米方面目前進入關鍵期,需水量大,從相關部門統計數據來看,對玉米產量影響小,資本市場在上周三、周四已經有所反應,但最終都是沖高回落。
而在洪澇發生初期,河南作為花生最大產區,市場一度爆炒,上周三一度漲停后跳水。另外市場擔心對玉米產量影響,上周五夜盤玉米也一度反抽。
理性來看,我國玉米供需關系已經發生變化,大量小麥替代玉米,3000萬噸左右進口玉米陸續到港,加上大量高粱、大麥甚至碎米進口,用于替代玉米,而豬價走低,養殖瘋狂壓欄減少,飼料需求放緩影響,玉米上周五夜盤沖高后再回落,表明市場對當前洪水對玉米產量減產不信任。花生大幅炒高后,跳水也是市場對當前花生庫存高、今年種植面積增加、洪澇對花生產量影響小的反應。
▲花生主力2010合約
中國應對樂觀
從當前情況來看,洪水不會影響我國今年糧食整體產量增產基調,同時,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加大糧油進口,預計2021年玉米進口量達到3000萬噸左右,增加2000萬噸,大麥和高粱合計進口量超過2000萬噸,合計進口增加1000萬噸,另外還大量進口碎米、大米等,完全有保障糧食及其他農產品供應安全。
我國的夏糧主要是小麥、早秈稻、油菜籽,除了長江南部及北部部分小麥產區因持續降雨和倒伏,導致小麥質量下降,主要表現在小麥芽麥比例高、毒素高,這些小麥主要去飼料加工,小麥主產區河南、山東、河北充足降雨,小麥單產和質量高。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糧食存儲特別是儲備糧,都會有非常好的排澇設施,洪水一般不會影響糧食存儲。
不過,梅新育表示,結合上半年全國降水及自然災害總體情況,這場強降雨有可能從多個方面損害秋糧生產,特別是南方秋糧生產,對此需要給予足夠警惕。
其中,河南秋糧以玉米為主,年產量在2000萬噸左右,在全國能排到前五名。
目前,河南玉米正處于整個生長周期的前三分之一左右,當地從業者介紹,正是需要澆水灌溉的時候;雖然經歷了大范圍降雨,玉米苗沒有倒伏,另外這個階段還沒有到揚花期,不會直接影響玉米產量。目前的問題是,由于新鄉等地泄洪,一些低洼地區水位比較深,積水如果不能迅速排出,減產甚至絕收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林國發認為,農作物一般情況不是沒頂情況,只是積水,只要2~3天能及時排除積水,問題不大,但排完積水后,需要及時給作物補充肥料,防止洪水浸泡后,土壤養分流水,出現營養不足枯苗情況。
相對于洪澇,干旱對作物影響更大,如1998年全國多地洪澇,只是影響部分地區糧食產量,更多地區得益于充足降雨,作物產量提升。
對于國內暴雨對于糧食市場的沖擊,梅新育表示,中國有效化解這一沖擊的前景都是樂觀的。原因包括:中國已經取得了夏糧生產的豐收,為保障全年糧食供給打下了良好基礎。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582萬噸(2916億斤),比2020年增加296.7萬噸(59.3億斤),增長2.1%。其中小麥產量13434萬噸(2687億斤),比2020年增加258.9萬噸(51.8億斤),增長2.0%。當務之急是保證相關省份夏糧加工、儲運等環節不因暴雨而產生重大損失,但這個難度遠遠低于夏糧歉收下的無米之炊。
梅新育認為,中國糧食儲備充裕。2019年起,中國開展大規模的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根據去年5月公布的清查結果,中國糧食庫存數量可滿足全國居民一年以上正常消費需求,糧食質量總體良好。相信這一格局,今年沒有改變。
梅新育還表示,中國強大的應急組織動員能力以及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基礎設施,而且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后,能夠迅速高效調運糧食,確保供給。此外,中國財政貨幣政策空間遠遠大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市場監管等部門行動有力,能夠有效地通過直接監管與間接調控等措施保證國內糧食市場大局穩定,平穩地度過這場沖擊,并應對潛在后續沖擊。
氣候異常國際農產品高位運行
不過,國際糧食市場面臨著重大考驗。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月度報告,6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為124.6點,同比上漲33.9%。進入7月,受美洲地區氣候持續異常影響,美國和巴西兩大農作物產區面臨嚴峻挑戰,國際農產品價格上行壓力有所增大,燕麥、咖啡、橙汁、棉花等品種漲幅居前。
氣候專家認為,拉尼娜現象是造成近期美洲地區干旱現象的主要原因。根據美國氣候預測中心的數據,拉尼娜現象在8月至10月期間出現的幾率為45%,9月至11月為55%,10月至12月為62%。
在美國,燕麥期貨價格7月以來上漲18%。受美國西部持續炎熱天氣影響,預計今年燕麥作物產量可能創下自1866年有記錄以來新低,美國農業部本月更新數據顯示,今年美國燕麥產量預計為4130萬蒲式耳,遠低于該機構6月5300萬蒲式耳的預估。小麥期貨在過去一個月上漲了3.8%。由于氣象預報主產區未來數周天氣持續炎熱干燥,有望繼續推升小麥價格。
糧商正在密切關注高溫天氣的持續性及美國農業部每周更新的作物生產報告。根據AgriVisor的報道,一些糧食生產商已經考慮在即將開始的收割季中儲存更多的玉米和大豆以應對不時之需。
位于南半球的巴西則在經歷干旱后的寒潮考驗。作為全球最大咖啡豆供應商,該國上周迎來極寒氣候,種植區氣溫普遍降至零度以下,南部米納斯吉拉斯地區創下1994年以來同期最低溫度。研究機構RuralClima氣象學家多斯桑托斯(MarcoAntoniodosSantos)表示,低溫對咖啡和橘樹的破壞“非常嚴重”,霜凍可能對低齡樹苗枝條造成損害,對咖啡豆而言可能會影響到2022年的產量前景,因為咖啡樹的生長周期為兩年。
受此影響,紐約阿拉比卡咖啡期貨價格上周大漲超15%,創2014年以來新高。
當地氣象部門預測,除了霜凍以外,接下來旱情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預計拉尼娜現象將推遲南美地區的降雨季節。受極端干旱氣候影響,在圣保羅和米納斯吉拉斯咖啡種植區的土壤濕度已經降至20%,遠低于60%的生長濕度,這對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兩大品種咖啡豆產量造成了嚴重影響,美國農業部預計,巴西本季的庫存將降至1960年的最低水平,接下來星巴克和雀巢等咖啡生產商可能面臨提價壓力。
大宗商品研究機構StonexFinancial高級副總裁德拉羅什(HernandoDeLaRoche)表示,拉尼娜現象的回歸“可能會為價格注入新的動力”。不斷飆升的運價使得貿易商在全球范圍內運輸成本更高,天氣問題加劇了農作物價格上漲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