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快速增長,跨境電商領域的知識產權糾紛日漸增多。對此,相關部門紛紛采取行動,促進跨境電商健康發展。在國新辦7月12日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透露,正在研究制定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指南,引導跨境電商平臺防范知識產權風險、防范假冒偽劣商品,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打擊侵權勢在必行
海關總署近日公布一批侵犯知識產權典型案例,涉及對國內外權利人商標專用權、奧林匹克標志專有權等知識產權的平等保護,涵蓋食品、化妝品、服裝、香煙、玻璃杯等消費品領域以及貨運、跨境電商、郵遞等重點渠道。
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海關共查扣侵權嫌疑貨物2.7萬批次,扣留侵權嫌疑貨物3086萬件。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跨境電商也成為知識產權侵權的高發領域。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B2B與跨境電商部主任、高級分析師張周平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跨境電商領域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主要體現在產品商標、外觀、產品名稱等方面,跨境電商知識產權問題對行業發展的潛在危害較大。一旦發生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對跨境電商企業是不小的打擊,海外法律訴訟產生的成本及賠償的金額都較高,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因此,打擊跨境電商領域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迫在眉睫。
由于跨境電商領域涉及的知識產權存在地域性保護,加之國內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管理制度尚未完善等原因,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仍然面臨著巨大挑戰。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不僅影響著跨境電商發展,而且會引發跨境電商知識產權摩擦,嚴重制約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浙江國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乃科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已成為中國跨境電商轉型發展的“痛點”所在。跨境電商發展面臨境內知識產權保護壁壘、境外知識產權維權困難的雙重壓力。
同防共治重拳出擊
7月9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信息數據、信用體系、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標準、制度。要研究制定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指南,引導跨境電商平臺防范知識產權風險。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跨國物流等領域國際合作,參與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這些工作由商務部牽頭,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張周平認為,目前大多數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認識不深,意識并未提升,制定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指南等措施將更好地提升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陳乃科表示,當前,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加強電商平臺自治規則和機制構建,強化對外貿企業和跨境電商平臺的指導和培訓,同時加強國際協調,推動構建世界電子貿易平臺,形成全球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新規則。
此外,張周平認為,跨境電商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需要政府、跨境電商平臺以及跨境電商企業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同防共治的局面,同時加強立法,使跨境電商知識產權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