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與三伏天最配?
回答最有可能是空調房、WiFi、西瓜。
西瓜是夏天水果的C位,而中原大地河南,又是全國西瓜種植的C位,可以說為吃瓜群眾貢獻了最多的西瓜。
河南:天時地利又人和的西瓜產地
據統計數據,河南省是中國西瓜種植第一大省,近些年,西瓜種植面積穩定在400萬畝;華經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4~2019年,河南省西瓜產量均超過1000萬噸。
河南是西瓜種植老大哥,靠的不僅是種植面積和產量,最重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毗鄰黃河,黃河泛區沙地多,這是特別適合西瓜生長的土壤條件。另外,地理位置和氣候也很適宜西瓜種植。”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馬長生對河南商報記者說,“但河南西瓜有一個不足,在標準化、規模化種植方面,做得還不夠。”
馬長生介紹,河南省種植西瓜的還有很多散戶,獨家獨戶種植,西瓜的產量和質量都難以保障,“生產上不能保證穩定的輸出,‘單打獨斗’也形成不了好的品牌。”
“大農場主或者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聚集性生產,是可以規避上述風險的。”馬長生舉例,“要讓種植者獲得好收益,需要解決四個問題,市場預測、優質品種、標準化生產、訂單生產和定制生產供銷一體化。原陽的一個50畝小園區,夫妻二人經營,主要種植西瓜和辣椒,2020年就獲得了150余萬元的收入。”
“還需要大數據的加持。”馬長生說,信息化時代,種植果蔬并不能靠感覺,特別是農業數據是動態的、時用時新的,“由大數據提供服務,再加上技術的加持,河南西瓜再上一個臺階完全不是夢。”
鄭州大中小型商超少見本地瓜,咋回事?
7月13日,河南商報記者走訪了二七區銘功路附近的大中小型商超,發現河南本地瓜的身影并不多。
丹尼斯大衛城拜特超市,售賣名為麒麟瓜、牛奶瓜、墨童瓜和甜王瓜的西瓜。記者掃描二維碼,發現其產地大多為海南、浙江和河北等地,并無河南。
“我們跟附近大超市一起進瓜。”向陽水果店的老板說,“本地瓜得單獨一車拉,量少價格不劃算,量大了又怕賣不出去。”
“本地瓜質量不太穩定。”多又鮮水果店的老板說,“而且顧客也基本不會在意瓜的產地。”
百果園威尼斯水城店的店長透露,店內一年四季都賣西瓜,多以品牌名為麒麟瓜的品種占多數。
事實上,品牌名為麒麟瓜的西瓜,河南省也在種植。“只不過水果分等級,不同產區的品質不同,比如店內A級的麒麟瓜,來自海南、云南,比其他瓜要貴一些。”威尼斯水城店店長說。
“河南瓜并不比外地瓜口感差,差就差在,河南瓜的牌子沒有打起來。”百果園萬象城店的負責人分析。
品牌正崛起夏邑縣成了知名種植區
商丘市夏邑縣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夏工廠說,最近難見本地瓜,不是因為本地瓜的質量,而是因為河南本地第二批西瓜基本都下市了,而第一批西瓜,也早在6月就下市。面對旺盛的需求量,只能從外地進瓜。
這才入伏天,正是吃西瓜的好時候,怎么瓜就不夠了?
“夏邑縣的第一茬西瓜,在4月底、5月初就開始賣了。”夏工廠笑著說,“下一茬陸地西瓜還沒成熟。”
可別小看這“提前批”的西瓜,趕上5月初西瓜上市的“早班車”,早已讓夏邑縣的果農們賺了一筆。
2017年,夏邑縣就被授予“中國西瓜之鄉”稱號;同年,“夏邑西瓜”通過農業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2019年,“夏邑西瓜”獲評河南省知名區域公用品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
但是,夏邑西瓜好像并沒有開封市和中牟縣的西瓜名氣那么大。“與開封、中牟的陸地西瓜不同,夏邑縣的西瓜基本上是大棚西瓜。”夏工廠解釋,大棚西瓜多是品種為8424的西瓜,皮薄無籽、糖度高口感好、個頭兒適中,“今年,全縣17萬畝優質西瓜總產量65萬噸,產值20多億元,8424西瓜不愁賣,通過西瓜經紀人,銷往了全國50余個城市。”(河南商報記者張逸菲實習生楊逍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