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位于丹江口水庫東岸的陶岔渠首,一渠清水碧波蕩漾向北蜿蜒,跨江淮、穿黃河、依太行,在1432公里的長途跋涉中一路北上、滋潤四季。
在距離渠首560公里之外的焦作,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區的城市。在這里,老百姓每天都能喝到甘甜的丹江水。
在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總干渠入城拐角處,坐落著國家方志館南水北調分館。該館總占地面積300畝,主體建筑占地23.4畝,建筑3層、高23.9米、面積1.6萬平方米,區域建筑總面積3.7萬平方米。
目前,國家方志館南水北調分館主體建筑外部裝修基本結束,內部施工已經啟動,實物史料正加緊收集,館外陳設的穿黃工程盾構機等大型施工機械已組裝到位,計劃今年“七一”開館迎賓。
即將建好的場館里,陳列著一臺氣勢恢宏的盾構機,它是南水北調穿黃工程的大功臣。據南水北調穿黃工程相關工作人員趙整社介紹,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需要在情況復雜的黃河河床鑿出兩條隧道,工程難度極大。為了順利完成“卡脖子”工程,當時國內盾構和隧洞施工能力最強的四家央企施工單位,請來了這一“外援”——德國進口盾構機。
這是國內首例用盾構方式穿越黃河的工程。這種施工方式形成一種奇觀:黃河河底之下藏著兩條從南向北奔流的“河”,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立交河”。
從“咽喉”之地涌向黃河北岸的南來之水,為華北地區打開了“水龍頭”。(記者徐冉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