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內在美》
韓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
韓國作為“整容大國”人盡皆知,近年來與整容文化一同興起的,是以整容為主題的影視作品。近期兩部熱門韓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和《內在美》均是將“變臉”作為貫穿劇集的“劇眼”——《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主主動選擇通過整容來變臉,《內在美》是女主因特異功能而被動變臉。雖然呈現角度有所差異,但兩部劇都旨在提出共同的疑問:通過類似整容等外在手段營造出的“美”是否是真正的“美”,繼而探討當下社會語境中“美”的內核。這類作品從早先對“外在美”及“看臉的時代”的一味批判,至如今對整容持接受態度,其變化耐人尋味。
批判整容就是批判“容貌至上主義”
韓國國內始于上世紀50年代的整容技術,起初是用來治療因戰爭而受到傷害的殘障人士,至上世紀80年代開始漸漸產業化。至今,整容作為一種可以任意購買的商品服務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整容文化尤其在韓國女性間流行,據國際美容整容協會2016年的統計,每5名首爾女性中就有1人接受過整容手術。
人類天生是視覺動物,有著欣賞并追隨美麗面龐的本能,從這一角度來看,韓國女性熱衷整容本就無可厚非。但不可否認的是,美本身也具有多樣性與復雜性;因而刻意追求完美無瑕的外表,是否會讓女性甚至整個社會忽視包括高貴的品德、廣袤的胸懷、淵博的學識等內在美,繼而造成社會價值觀與道德觀的歪曲與塌陷,是彼時人們對于整容一事爭論的焦點所在。
整容潮亦有著特定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背景:韓國自上世紀后半葉開始的經濟騰飛與醫學技術的發展,的確為整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但更重要也更發人深省的原因是,由于長期身處男權社會,難以擁有社會價值的女性不得不用容貌、身材等自然價值來換取社會資源與上升渠道,女性會主動或被動地選擇整容來快速提高自然價值。因而也有學者認為,整容潮反映了韓國女性受男權社會制約與裹挾的無情現實。
早期相關題材影視作品的出現,投射出的即是文藝工作者們對于美的多樣性的思考以及對男權社會的控訴,本質上是對社會所奉行的“容貌至上主義”的批判。
21世紀初,整容題材的影視作品開始初露鋒芒,最為有名的是2006年的《丑女大翻身》,電影甫一上映便立刻斬獲年度愛情電影票房冠軍,更是獲得了包括青龍獎與大鐘獎在內的十幾項提名。“丑小鴨變身白天鵝”模式情節的《丑女大翻身》雖取材于日漫,但制作方在改編時更突出了“外表”與“內在”的二元對立矛盾——變美后站上舞臺光芒四射的女主反而是殘缺的、失敗的,而最終承認并接受自己的丑陋,才是女主獲得完整人格繼而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這種嘲諷與批判從該片的另一個名字《美女難過》也可見一斑。
無獨有偶,同年上映的恐怖片《灰姑娘》以及2009年的《瑜伽學院》則用大量血腥的鏡頭語言與驚悚的視覺效果來描寫人們對外在美的過度追求,從而反襯其心靈的丑陋,以及彼時社會價值觀的扭曲:《灰姑娘》中母親為了給女兒更好的人生,不惜以殘害他人生命的方式為女兒進行“換臉”;《瑜伽學院》中幾個女性角色為變美自相殘殺,無所不用其極。
更多的作品則通過批判整容文化來對男權社會中女性所受到的壓迫與偏見進行控訴。由知名導演金基德2006年拍攝的電影《時間》中,整容成為了討好男性的招式手段:女主為了挽回在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中對其日益煩膩的戀人,通過整容使其重獲新鮮感,繼而維系雙方關系。又如電影《恐怖故事》中,整容則成為攀援上嫁的必要條件:妹妹因為嫉妒姐姐能夠嫁給富豪,整容成姐姐的模樣妄圖取代之。不僅如此,我們在很多韓劇里都不難看到女性角色為職場路或愛情路能夠走得更順利些而紛紛踏入整容醫院的橋段。
從批判到接受背后是韓國女性意識的崛起
縱觀十幾年間韓國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對于整容的態度基本都是抗拒的、批判的,多以反派角色出現的整容者也因此給人留下自卑虛榮的刻板印象,例如,由于首爾江南洞有大量整容醫院,韓國人即用“江南美人”來暗諷整容女,這也是《我的ID是江南美人》劇名的由來。但近些年,對于整容的批判思潮突然有所變化,部分文藝工作者意識到了此前的矯枉過正,因而不再戴有色眼鏡來看待整容文化,而是對其保持了相當理性的接納態度。
這種接納大體表現為兩種觀點。其一仍然建構在對美的多樣性的思考之上,既然外表與內在本無關聯,看待他人時應當更注重內在美,不應因未整容的外表而產生偏見,那么自然也不應該對整容過的外表產生偏見。第二種則更引人深思,這類觀點弱化了整容者的被壓迫感,突出其正面形象,并且不再將整容看做女性在男權社會中“削足適履”的行為,而是認為整容與否完全受個人自由意志驅使,他人無權探究整容行為背后的原因,更不應當對整容者進行攻訐。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影視作品中所呈現的人物形象自然與現實社會中的人物群體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此番調轉船頭并非文藝工作者對于當下社會環境的妥協,背后是韓國社會近些年女性意識的崛起,以及韓國女性在社會中自我呈現機制的變化。
隨著韓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韓國女性逐漸完成了對女性意識的認知,變得愈發獨立與勇敢。她們認為個體對身體有絕對的控制權,并且拒絕一切外界評判標準與社會偏見。具體反映在看待整容這件事上,就自然呈現出“我整容我有理”的態度;此外,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認為整容者不應當背負如此沉重的輿論壓力。這種對于個性張揚的熱衷,對于自我權利與地位的捍衛,無一不在凸顯韓國女性所表現出的積極的反叛意識與重塑社會主流性別文化的嘗試。
這也是為什么從上世紀初開始,韓國影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會經歷從柔弱到堅強、從依附到獨立、從平面到立體的變化過程?,F如今,銀幕上流行的既不是《藍色生死戀》中恩熙一般純真軟弱的苦情少女,也不是《人魚小姐》中雅俐瑛一樣宜室宜家的溫柔妻子,而是《內在美》中勇于使用各種手段對抗身體缺陷的韓世界以及《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大方承認自己整容的姜美來。
整容題材作品在國內遭遇缺失困境
國內整容行業近些年在巨大需求的刺激下飛速發展。據中國產業調查網的報告,目前國內約有超過600萬人接受過整容手術。雖然與韓國相比還處于小巫見大巫的狀態,但在醫美成為藍海市場的大環境下,城市街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整容醫院,整容話題也越來越頻繁地被人們所討論。
然而,相較于韓國,國內目前以整容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寥寥無幾。從整體上來說,國產作品在劇情架構與人物塑造上,基本還停留在刻意制造外在美與內在美矛盾話題的初級階段,例如2014年的國產電影《整容日記》,其質量和完成度還不如10年之前的《丑女大翻身》;又如網絡劇《整容季》《整容攻略》等也僅僅是打著“整容”的噱頭行愛情劇之實的畫皮之作,并未涉及任何對整容話題的探討。
有趣的是,現實性與社會性更強的國內綜藝反而屢次拋出了整容話題,并且頻頻給予我們驚喜。《奇葩說》曾有一期節目的辯論主題即為“整容會讓你成為人生贏家”,節目中辯手就整容的利弊以及國內主流審美觀等觀點進行了交鋒,激烈的言語對抗與犀利的觀點思辨令觀眾在大呼過癮的同時,也不禁同步思考起整容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問題。此外,騰訊出品的談話節目《和陌生人說話——不可說》的第一期,也請來了知乎大V王諾諾與整容達人吳曉辰兩位“網紅”進行交流,節目中,對整容持接受與支持看法的吳曉辰憑借自信的態度與縝密的邏輯贏得了不少掌聲。
但整容題材相關作品若只停留于此遠遠不夠。其實不僅僅是整容題材,我們應當將目光更多聚焦于探討女性獨立意識、關注女性社會性焦慮題材的影視作品上來。然而當下許多國產作品仍然熱衷于塑造那種囿于男女關系、家庭關系中的刻板、教條、扁平化的女性角色,甚至還出現了類似《娘道》中女主角瑛娘宣揚落后的性別觀與價值觀的“開倒車”人物;想要沖破這種創作滯后的觀念,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