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會”再增加一毛錢投資,3月15日瑞士信貸最主要股東沙特國家銀行總裁庫達里(Ammar Al Khudairy)對媒體表示,將不會再對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以下簡稱“瑞信”)注入資金。
(資料圖片)
由于全球金融市場仍在評估硅谷銀行和Signature銀行倒閉造成的效應,庫達里的發言立刻引起市場恐慌,全球金融股應聲大跌。瑞信股票在15日隨即遭到拋售,股價一度大跌超過30%,最后以跌幅24.24%收盤。
庫達里以監管規則為理由指出,沙特銀行目前對瑞信的持股已經達到9.88%,一旦增加到10%,就得面臨各種監管機制,無論是我們國家自己的監管、歐洲的或者是瑞士的,“我們不打算進入這種被監管狀態。”瑞信2022年尋求增資40億美元,沙特第一大銀行沙特國家銀行投資了15億美元。
庫達里發言引起的市場恐慌迫使瑞士央行和瑞士國際金融市場監督管理(FINMA)出面喊話。這兩個監管機構指出,瑞信的資本和流動性都達到瑞士針對系統性重要銀行設定的標準,如果有進一步需要,瑞士央行將會給瑞信“提供流動性”。
15日當天,瑞信董事長阿克塞爾·萊曼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出席第二屆金融行業大會。在參加一場討論被問及是否需要政府救助時,他回應說:“我們受到監管,我們有強健的資本比率、非常強勁的資產負債表,我們全員就位,無需討論是否需要政府救助。”
他表示將瑞信的問題與硅谷銀行的倒閉對比是不準確的,尤其考慮到這兩家銀行受到的監管不同。
但瑞士央行最終還是決定出手緩解市場的恐慌情緒。16日,瑞信宣布從瑞士央行獲得了500億瑞士法郎(合54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此外,瑞信還宣布,瑞士信貸國際(Credit Suisse International)將向若干運營公司優先債務證券發起現金要約回購,規模最高約為30億瑞郎。
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一國央行對主要銀行規模最大的緊急救助事件。這一消息令瑞信股價在16日歐洲股市開盤之前上漲了21%。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經濟學家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則悲觀地指出,瑞信的危機最后可能演變成“大到無法救”。
但大部分市場觀察家并不如此悲觀。瑞士投資機構百達(Pictet Group)資深經濟學家加爾比(Nadia Gharbi)對《財經》記者指出,瑞士央行的介入對市場是個定心丸,“至少短期內”能發揮一定作用。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經濟學教授法塔斯(Antonio Fatas)對《財經》記者表示,投資人原本對瑞信表現就存在擔憂,市場消息引發的恐慌讓原本投資人的擔憂被過度放大,導致股票大跌,瑞信事件提醒大家“銀行本質的脆弱”。
引發市場恐慌的庫達里16日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批評市場的反應失去理性,他指出,市場對瑞信甚至整個金融業的拋售完全是不合理、不恰當的過度反應。“很多人只是找借口”,他指出全球金融業上周確實出現一點問題,但是這些事件和2008年沒什么好相比的,硅谷銀行事件完全是個單一事件,各國監管部門迅速的控制事件的影響,避免任何蔓延的可能,“對所有系統性大銀行,監管部門做了足夠的反應”。
當媒體再度問到,如果瑞信再次增資,沙特銀行是否會再增加對瑞信的投資,庫達里強調,“9.9%就是我們的紅線,而且我得到的消息是瑞信并沒有尋求資金的意圖,我認為他們目前資金充足,更何況瑞士央行也出面表示他們的財務情況沒有問題,我不認為他們需要更多資金。”
庫達里強調瑞信并沒有向沙特國家銀行需求資金救助。“我不知道救助這個詞從哪里來,但自去年10月以來,我們就沒有進行過這樣的討論。”
法塔斯對《財經》記者指出,在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和銀行用戶不十分了解存款保險系統下,即使各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已經加強了監管,擠兌仍然容易發生。從全球銀行的健康狀態看來,他認為一方面目前全球銀行的狀態比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銀行狀態好得多,加上各國央行和政府隨時準備好阻止擠兌和大規模恐慌 ,這次事件和2008年將有所不同,只是全球央行目前正忙著對抗通貨膨脹,最后歐洲央行16日是否加息也將影響金融市場走向。
“總體而言,我仍然是謹慎樂觀擠兌的風險可能會影響特定某些銀行,但是這些取出的款項最后還是要被存到別的銀行。所以我不認為這是個系統性危機。當然,接下來的具體效應仍然取決于未來幾天的發展。不過,就像對瑞信的支持一樣,如果類似情況發生,各國央行都將會介入,提供流動性。”法塔斯表示。
與歐美股市近來銀行股的慘淡相比,A股銀行股不跌反漲,資金尤其青睞大型國有銀行。
3月16日上午,銀行股即震蕩拉升,中國銀行漲近3%,股價創逾五年以來新高,中信銀行、長沙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上揚。午后,中國銀行、中信銀行一度漲超4%,不過隨后有所回落。
截至3月16日收盤,A股銀行股整體上漲,其中大型銀行上漲領先,如中國銀行股價上漲2.9%、中信銀行上漲2.5%、工商銀行上漲1.3%,郵儲銀行上漲1.2%,也有平安銀行、常熟銀行、成都銀行等銀行小幅下跌超1%。
如果以自本周一始的四個交易日的累計漲幅計算,漲幅靠前的有中國銀行股價上漲5.8%,工商銀行上漲4.1%,建設銀行上漲4.0%。而跌幅較大的同樣多為地方性銀行,如蘭州銀行下跌4.2%、廈門銀行跌2.5%、杭州銀行下跌2.5%等。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歐美銀行股危機與中國銀行股表現,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李迅雷指出,國內銀行以國企為主,從銀行的信用體系來看,不能夠拿歐美銀行股來類比中國銀行股。而且,國內銀行資本充足率整體較好、撥備覆蓋率較高;從市場整體情況來看,歐美股市目前整體處于高位,利率也處于高位,中國市場則是低利率、低通脹、低估值情況。
銀河期貨首席策略師沈恩賢認為,硅谷銀行及美國其他中小銀行事件對市場影響有限,因為美國這些銀行是流動性問題不是債務問題,而且規模不大可以救助。但瑞信則是債務導致的流動性問題而且大到無法救助,如果無法救助繼續發展下去,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將遠遠大于美國中小銀行事件的影響,能與2008年金融危機相比也不是不可能。
中金公司在其16日發布的海外策略研究報告中表示,瑞信作為因自身內控不足引發流動性壓力的“個例”,也體現出在全球“便宜錢”消失背景下,金融體系薄弱環節不斷出現的“共性”,如此前的英國養老金、近期的美國部分區域銀行、FTX破產等等。
往后看,對于該危機是否會繼續蔓延存在較大的變數,因為隱藏的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這也是類似蔓延風險有多大,以及是否會導致更大危機等問題很難精準預判和回答的原因。一是因為,目前很少有人能完全說清楚背后潛在可能的傳染風險,尤其是期限錯配、資產嵌套和風險敞口等都無從得知,很多時候只有當暴露出以后才能知道,否則市場也就不用猜測博弈。二是因為,一些傳染的風險恰恰是市場波動本身所造成的(所謂“跌出來的問題”),可能已經不是問題的本身。
正因如此,政策的及時且對癥下藥的應對以穩定市場情緒最為關鍵,否則可能會因為市場波動本身誘發更大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