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做選擇了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每天不到中午12點,我都會做很多;如,鬧鈴響,起來,還是再睡10分鐘?早餐吃餛飩還是喝豆漿?去客戶公司路上太渴,喝飲料,還是礦泉水等。
一則研究顯示,人每天,大大小小決定要做三萬多個,90%以上屬于無意識情況,里面包括思想與心態;然而,小決定并不難,涉及利益相關就會陷入“糾結”狀態。
半月前,朋友說要買個iPad。
正好前幾天,我也有此方面需求,于是找到他詢問,“到底會不會出現,買前生產力,買后愛奇藝”的情況;結果對方告訴我“別提了,我還不知道買哪一款”。
我問他,為什么還沒有入手?
他告訴我,本身預算3000元,通過小紅書等平臺搜索該價位內,有無推薦款后,博主的科普,讓大腦得到諸多奇怪的知識。
配置、像素、CPU性能、有沒有高刷等全出來了,一頓下來,發現價格也從原本3000的預算增加到3500元。
這讓我非常為難,盡管每天都在看博主們評測,當真正下單時,自己還會因為“配置”問題而煩惱;這不,最終也沒有購買。
此類場景,想必也在你身邊過。
就像買款包,大頭1萬塊,市場上黑色聯名款,要比白色是爆款貴出400元,你不會心疼1萬塊,卻會為400塊而糾結半天,為什么?其實,這是一種非注意盲視(inattentional blindness)。
什么意思呢?
從認知心理學來說,人們經常會忽略視野里的很多東西,即便他們必然“看”到,也并未“意識到”這些東西的存在,或者“必然看到的東西”會讓自己選擇障礙。
魔術師經常使用這一現象,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一個不相關的物體上,然后光天化日之下,在其它道具上做手腳。
那么,是誰在引導我們的關注?
有兩種方式在決定大腦關注什么:一是 [自下而上] ,由外源刺激主導的注意力;二是[自上而下],由內源刺激主導的注意力。
自下而上的注意力,一般是由外界一些顯著刺激決定,這些刺激大多,與周圍環境有很大不同。
例如,當你處在一片寂靜的樹林時,你會不由自主地關注一個一閃而過的影子;這種注意力,使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仍有能力探測到,周圍意想不到的變化。
而自上而下的注意力,則指的主觀地把注意力放在一個物體上;例如,捕獵者會在捕獵時,主動搜尋有關獵物的蹤跡。
換言之,當你聚集到某些細節時,就會忽略到整體,而放大到整體時,就會不在意細節,這也被稱之為“聚光燈現象”。
由此,人們更多時候會根據事物的“意義”,而非事物的顯著性,來決定關注什么。
簡單講,我不在意遠方時,就會關注當下,我關注細節時,就忽略了遠方;所以,我們往往喜歡在“多”和“更多”之間選擇,卻忽略是否需要的問題。
我想,當懂得把自己想象成別人,跳出思維定式,通過旁觀者心態來審視自己時,選擇才會撥云見霧,因此,困住你的并非問題本身,而是局限的思維方式。
然而,我們總不能每件事,都詢問朋友怎么選對不對?現實情景下,有沒有一些實際可能的解決辦法呢? “101010旁觀思維”,或許能幫你擺脫“短期盲視”問題。
什么是,101010旁觀思維?
將自我縮小,從現狀中跳脫出來,以旁觀者角度看待問題,都以“10”為時間跨度,來看待當下的決策。
如:1) 這件事,我這樣做,10分鐘后會后悔嗎?2) 這件事,10個月后會后悔嗎?3) 這件事,10年后會后悔嗎?
你可能會認為,10分鐘后我肯定不會變卦,10年后,我也不會想那么遠,現實的確這樣;你可以把它換成10小時,10天,10個月等,較小時間單元。
”數字10”間接意思在表達,第一個時間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最后一個時間是讓自己看看,是否具備長遠投資價值。
所以,101010旁觀思維的本質,讓你層層思考,自問未來,怎么看待當下的選擇與判斷。
這就像:
有段時間,我非常渴望買個云臺拍vlog,各種看網絡上的評測,我還為此找到很多下單理由,最終入手沒半個月,它躺在桌子上吃灰了。
假設我用101010旁觀思維法則,想下單時放一放,10天后再去看,我可能就不會買。
回過頭復盤發現,如何我真想拍vlog,前期正確方法,應該先用手機完成幾個,待作品在市場有反饋時,再入手。
亦或者:
你想健身,假設現在行動,10分鐘后幾十個俯臥撐搞定了;如果不做,躺在床上,10分鐘后是不是什么也沒有?
10個月后看,雖然當初堅持很累,肯定會收獲許多,若沒做,是不是什么都得不到,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用工作、職業規劃等任何事項上。
因此,人的決策在短期內受視野影響非常大。
這種情況往往不是理性狀態,完全順著慣性思路進行,做出選擇大概率會后悔。
想要稀釋“視野”盲區,就必須把時間跨度拉長,淡化短期選擇的影子,讓事情擁有立體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