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雯
編輯|彭孝秋
在大疆最新的媒體交流會上,大疆高級戰略總監兼新聞發言人張曉楠談到大疆做行業級無人機的契機:
(資料圖)
2013年,美國一處油氣站著火,此時火點距離油罐很近,但遠在火場外的消防人員擔心火電會引發油罐爆炸,導致全部人員傷亡。這時,現場消防人員拿出了大疆無人機飛到上空,他們看到火點距離油罐還有一段安全距離,于是進場開始嘗試救火。
2013年,DJI大疆推出精靈Phantom2 創新一體機,這讓垂直起降多旋翼無人機從“玩具時代”走向一體式產品。這次,用戶將精靈無人機用于火災救援,大疆發現,無人機不僅可以是一款消費級航拍產品,它可以被應用于消防行業,防微杜漸,輔助快速決策,安全拯救被困人員。
盡管這兩年,大疆并沒有對外公布自己的營收情況。但據相關市場調研,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大疆市占已高達70%,成為了十足的行業龍頭。但據 Frost & Sullivan 預測,從2019 年到2024年,預計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規模增長僅2倍,但工業級無人機市場規模能夠翻10倍。
基于無人機市場增長測算,36氪了解到,早在5年前,大疆在農業、行業及車載等多個領域都有提前的布局。在大疆內部,消費級、車載、行業無人機、農業無人機各為獨立BU。
工業無人機市場增速
在打法上,行業客戶與消費級無人機的大眾市場自然不同。工業規格的產品比消費電子規格復雜,要滿足規格標準,必須能夠解決行業實際問題。大疆針對消防、警務、測繪等行業應用,需要貼近B端消費者,重新定義一臺不同于消費級無人機的“新物種”。
工業無人機市場劃分
大疆初期開拓了一些產品,也有點像摸著石頭過河,后期摸到了工業級無人機必須走進一線。譬如,大疆行業應用的研發和一線員工,入職后都要去一線體驗。負責應急管理行業的員工,每月進山里做無人機救援演習,體會救援工作流程。
事實上,很少為外界所知的是,在大疆發布消費級無人機新品同時,大疆的行業級無人機也形成了自己穩定的產品序列。從2017年開始接連發布包括經緯M200無人機、Mavic 2行業版,經緯 300RTK無人機、經緯M30、Mavic 3行業版等。
行業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則按照不同載重,形成了T40、T30、T25、T20、T10等產品序列和配套的軟件系統。
36氪曾采訪消費級無人機行業人士,其表示,大疆自精靈Phantom、Mavic系列后,消費級無人機再難變革式創新。行業級無人機更多是在已有需求之上,用技術去滿足實際用戶需求,穩重取勝。大疆正在將行業無人機做到更小的體積內,功能更多,更穩定、快速上手。
當無人機航測實現厘米級精準后,它漸漸深入行業。
今年東航“3.21”事件發生后,大疆應急聯盟負責人張學良帶著無人機去到現場?,F場有人問,無人機可以做什么?事實上,張學良到現場后發現,飛機失事后需要測量散落的每片碎片,以還原事故現場,同時不可以破壞現場環境。由于碎片散落在山谷,人力用皮尺測量十分耗時間。
當天抵達后,天蒙蒙亮之時,他們飛起了無人機在現場進行數字影像采集。無人機拍攝現場照片后,運用“司空2”軟件,測量點到點的距離、平方米、立方米,最后還原了每一片碎片所在的位置。
類似的實際行動早在2015年,當時震后的尼泊爾需要重建。這時大疆還未推出自己的行業無人機經緯M200(2017年發布),大疆總部的人員帶著消費級無人機趕往災區現場,為當地提供城市測繪圖,協助災后救援、人手調配以及災后城市重建。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更好協同救援工作,2020年,大疆在內部發動有意向的代理商加入「大疆應急聯盟組織」。現在,應急聯盟組織已達40家、覆蓋26個省份,每年參加100起應急救援事件。
在11月初,36氪跟隨大疆行業應用團隊及消防人員前往昆明北部山里,參與了一次緊急救援模擬行動。尋人時,消防人員使用了大疆經緯M30T無人機,這款無人機小巧便捷,可以隨時出動。核心相機模塊兼顧廣角、變焦、熱成像、激光測距等功能,同時搭載喊話器。
搭載了喊話器的經緯M30T
因此,救援時,飛手可以在高空拉近攝像頭確定救援人員的坐標位置 。其次,若是夜間救援,熱成像功能能夠發揮它的最大效用。當人體溫度與周圍環境有著強烈溫差下,無人機識別救援目標更為精準。
無人機紅外熱成像功能(白熱模式)發現救援目標
2017年,大疆發布了行業應用無人機經緯M200系列,正式進入行業級無人機市場。一位消防內部人士在這次內部分享會上表示,2018年壽光水災后,他們將無人機二維圖上傳到了內部系統,自此成為了消防應用。未來,消防還會增加救援需求,粗略測算,平均下來每個消防支隊至少100架無人機,這個數字今年還會翻倍。
無人機行業發展路徑
這位消防內部人士表示,未來無人化作戰裝備在救援現場未來是可以實現的。但從裝備端提出了三點需求:第一,高空長續航大重載,需要電機、動力的穩定;第二,任務自動化,機場平臺化 ;第三,集群蜂群化,這會利于slam技術,從而自主飛行。
除了應急救援,地理測繪是行業無人機另一大應用點。大疆行業應用測繪產品高級解決方案工程師鄧凱強介紹,使用大疆無人機對嘉峪關拍了1萬張照片后,3D模型能夠還原實地環境。在大疆舉辦的賽事“古建筑文物保護”中,一位參賽選手使用精靈4,在2天的飛行時間內,完成了對3000公里蒼嶺古道的測繪。
在測繪行業中,大疆行業應用市場部李雨舒向36氪介紹,機械快門、RTK(一種空間定位技術)是行業級客戶的核心技術需求。過往,測繪人員作業多使用大疆M600搭載單反相機,還需要在地面布設像控點(一種測繪定位方式),才能夠精準拍攝?,F在,無人機內置機械快門能夠在高速作業時,減小運動模糊,保證作業精度;而rtk網絡則可以精準定位,省去在路面布設像控點的費力工作。從而幫助測繪工作者,在千張、萬張照片的基礎上,在軟件端進行3d建模,完成一次“簡單”的測繪工作。
不僅是保護文物、測量冰川,無人機還參與到了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建設中國的3D google地圖),4臺無人機在1個月時間建立了東莞(2400平方公里)的實景模型。
不僅是消防、地理測繪,行業無人機還覆蓋了農林植保、電力巡檢等多個應用領域。無人機航測代替人工建模,“工業無人機+無人機場”取代人工作業或將成為未來趨勢。
需求刺激供給,工業級無人機未來市場增速較快。結合中信證券和Frost & Sullivan 的預測,當前在工業無人機的下游應用領域中,農林植保、測繪與地理信息、 巡檢所占比例最高。2019 年農林植保、測繪與地理信息、 巡檢市場規模分別達到 47、34、29 億元。到 2024 年,有望實現 319、449、122、256、198億元的市場規模。
大疆在2019年進入測繪行業后,劍指航測平民化。
鄧凱強表示,首先是價格實現平民化,過往無人機測繪和航測工作動輒上百萬元,現在一臺無人機成本幾萬到十幾萬不等;其次是技術平民化,以往航測工作者要做大量的培訓,用一周時間學習軟件及無人機飛行操作。但現在,無人機小型化、簡單易用、上手快;最后是應用平民化,除了傳統的測繪單位會用到,建筑、林業、水利、交通、應急救援等場景都可以用到測繪的技術和成果。
昆明市測繪研究院院長侯至群向36氪介紹,此前的測繪行業多使用直升機、或者拋投式固定翼無人機及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但這些產品價格高昂且使用不方便。多旋翼飛行器對起降地點較為寬容,是相比其他飛行器機型最獨特的競爭優勢。
經緯M300 RTK搭載禪思L1
技術、產品、商業、創新之間,大疆如何平衡和考量?
相比垂直起降,大疆遲遲沒有推出固定翼的無人機機型,這也與企業定位相關。大疆產品經理Sam向36氪解釋,“大疆不是沒有這種技術能力,但對場地的要求決定它成本高、使用難度大、非常小眾。在達到易用性前,難以形成規模?!边@與大疆的發展邏輯背道而馳。
Sam表示,對于很多產品形態,大疆內部技術都有探索和嘗試。但大疆將技術產品化前,內部會設置很多“門檻”,“我們會經過層層考量,去思考產品能否真正帶給客戶利益,能否變革行業。
值得一提的是,大疆今年推出了無人值守機場,但這個項目10年前在大疆內部就有預研及工程樣機。在推出無人值守機場產品化項目之前,大疆行業團隊調研發現,有的旗艦級無人機場重一噸,但賣100多萬,還需要配一個維護員工。“這實際上失去了無人值守機場本身的意義。實用、劃算才是無人機場的產品趨勢?!?/p>
大疆希望無人機場可以6個月內免維護,配合完善的功能和業務流,每天提供關鍵數據,甚至用戶忽略機場的存在。謹慎的推出產品,也代表著,大疆已經認可自己是一家成熟的商業公司。
Sam向36氪補充道,大疆工業級無人機產品發展有兩個核心綱領,一是讓無人機廣泛應用,產生普遍的社會價值;二是產品易用且穩定。具體到產品策略上,一是提供像電動螺絲刀一樣的簡便、可靠、易獲得的生產力工具,二是在重復性勞動的場景最終實現無人值守。
(本文中Sam為化名)
掃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