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小米就種在山西呂梁山區海拔1500多米的黃土高坡上。我們人工除草,不打農藥,不上化肥,施的是農家肥。”以磧口古渡為背景,返鄉創業的“80后”張晉保正在短視頻平臺直播賣貨。他說去年“雙11”銷售額達到500多萬元,今年有望突破600萬元。
張晉保正在磧口古鎮直播。(受訪者供圖)
磧口位于山西省臨縣,曾是黃河上的重要商貿渡口。黃河流經此地變得湍急且暗礁叢生,舊時貨物到此處就要下船,轉陸路運輸。隨著近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磧口商貿凋落,古老的磧口古鎮逐漸成為一個旅游景點。現如今,千年古渡口因為電商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資料圖)
張晉保是地地道道的山西臨縣人,初中畢業后就去大城市闖蕩,積累了資金后,就返鄉鉆研起了農產品。他通過考察發現,小雜糧產業在當地還沒有形成規模,便成立了農業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生產本土的小米等雜糧。
“直播電商作為現在新農人的‘新農技’,我要掌握好。”張晉保說。
生活在臨縣的郭凱嘉曾到廣東打工,后來返鄉種起了香菇。他創業初期雇不起工人,體力活全靠家人頂上。第一年下來,不賠不賺,第二年就有了100萬元的利潤,幾年時間產業越做越大。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磧口選擇直播地點,在直播中,他總會頻頻提起自己的家鄉磧口古鎮,向觀眾介紹家鄉的民風民俗。
“我從小就喜歡農業,我覺得我可以跟農作物對話。現在要搞直播營銷,就得學會和觀眾對話。”郭凱嘉說,他的香菇主要靠客商上門收購,將來他要繼續拓展直播銷售渠道,他準備參加更多培訓,提升自己的直播技能。
薛衛濱正在磧口古鎮直播。(受訪者供圖)
“臨縣三弦書”市級傳承人薛衛濱也進入了直播行業,在他眼里,磧口是他經常選擇的直播地點,是直播內容的靈感來源。他一邊堅持表演“臨縣三弦書”,傳播地方特色文化,一邊在表演過程中推薦紅棗、核桃、小米等當地農產品。“我帶貨的產品有的是鄰居家種的,有的是直播協會幫忙選品,質量都有保證的。”薛衛濱說,去年一年他就漲了十萬粉絲。
薛衛濱還專門組成了一個七人團隊,運營“三弦書表演+直播帶貨”。雖然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線下演出大大減少,但薛衛濱仍在直播平臺上干得有聲有色,收入不降反增。
“這幾年來,在臨縣涌現出了很多喜歡直播的農民,把家鄉的農特產品賣到全國各地。”山西省臨縣電商辦電商科科長胡志成說,目前,臨縣有電子商務園區、電商扶貧創業園等四大園區,電商運營主體企業達102家,從業人員5600余人,年銷售額達6.5億元,其中農副產品占66%,直接和間接帶動全縣10萬余人受益。(記者柴婷、馬曉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