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彥彤、周有輝
編輯|彭孝秋
36氪獲悉,房產交易“輕中介”平臺「宅貓找房」已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萬物云投資。萬物云為萬科集團分拆后的子公司,9月30日于港股上市,在物業股中市值僅次華潤萬象生活,達433億港元。融資資金主要用于拓展以上海為立足點的長三角業務和產品研發等。
(資料圖)
2016年開始, “存量房時代”的到來與否一再為行業所熱議。存量房既指新購得的房屋,又指未居住過的二手房。數據表現上,存量房交易額和增長率也確實在近三年連年上升。相關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二手房交易額占住房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41%。2017年-2021年數據顯示,全國二手房交易整體處于穩定增長的狀態。
2017年-2021年全國新房、二手房銷售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貝殼研究員
不過,存量房交易旺起來了,買賣雙方卻很缺乏高效的交易渠道 。 “房地產中介門店直接獲得的房源信息比例較低,往往需要經紀人靠腿跑出來。” 宅貓找房創始人楊曉松告訴36氪。
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宅貓找房摒棄了傳統中介公司大量招收經紀人的做法,轉而從物業公司入手,賦能其成為專業的經紀人,定位為一家面向全國房產交易的“輕中介“平臺。為什么選擇了物業公司,宅貓找房基于了以下三點的考量。
第一,房地產中介行業的入行門檻低,并且職能較為單一。在國外房地產行業,市場參與者有Broker(經紀人)和Agent(代理),雙方合作對所管理的片區展開交易。Broker的任職時間很長,對管理的片區了解度高,持有房地產經營的執照,在交易過程中進行法律背書的作用。但是,國內的經紀人并沒有被賦予法律背書的職能,只需解決信息不對稱和專業化交易缺失。
第二,低門檻使得國內房地產市場供過于求,經紀人競爭殘酷。國內存量房的市場需求約有6~7萬億元,但中介門店(包括新房)卻在各大城市遍地開花。據貝殼研究院數據,2020年我國房地產經紀人總數已接近200萬。
第三,內卷激烈導致房地產銷售虛假宣傳普遍。相較于受信譽約束的Broker,國內經紀人不自覺地傾向用夸張的話術和博人眼球的宣傳手段,吸引消費者注意以達成最終交易。
更進一步,對于物業公司來說,缺乏的是專業長期的經紀服務,而不是多家門店的重復競爭。從物業端來看,2015年-2020年,全國物業公司在管面積已經從175億平方米翻倍上升到了310億平方米,物業收入也由4092億元上升到了11800億元。
龐大可期的市場規模卻缺乏有效管理房源的工具。基于此,宅貓找房率先搭建了一套S2B2C模式,C端面向客戶及業主、B端面向物業、S端面向宅貓找房管理人員。通過三款APP,宅貓找房連接起交易各方,實現了高效的房源客源搜集。
宅貓找房核心產品
具體來說,宅貓找房充分發揮了物業人員的優勢,安排他們作為不同社區的“片區經理”,與國外房地產市場交易的Broker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套模式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人效的提高。 “宅貓找房的平臺人效是傳統中介十倍,一位片區經理平均每個月能成交1.5-2套房產交易,而傳統的中介經紀人一年只能成交1.5-2套。并且至今為止仍保持著交易零投訴。”楊曉松對36氪表示。
降本增效的原因在于,物業人員可以就近社區跑業務,節省了時間成本。另外,物業人員更了解社區情況,能與客戶建立長期聯系,這降低了交易過程中的信任成本。據了解,宅貓找房向C端僅收取房款的0.88%,扣除運營成本和各環節的分傭之后,宅貓找房的收?仍能實現連續三年100%的增?。
今年年初,宅貓找房還拓展了社區合伙人(業委會)、社區工作站(G端)兩個角色,提出“三股繩戰略”, 優化房產社區化運營,同時提升了C端用戶的體驗感。 “房產交易由不得半點水分,宅貓找房的擴展節奏一直都以盈利為前提,在單個社區未跑通前不會進入新的社區。”楊曉松對36氪說道。宅貓找房將繼續把私域往深往強地扎根和覆蓋,提升核心競爭力。
目前,宅貓找房已開通了11座城市,服務了全國300余家物業公司,1400余個社區。六個直營城市——天津、深圳、廣州、北京、鄭州、蘇州,均實現前端盈利,另外宅貓找房也已對唐山、臨沂等五個三四線城市開放加盟代理。
以深圳為例,深圳的社區總量為3700余個,而宅貓找房已覆蓋400多個社區。2022年至今,宅貓找房在深圳的簽約量達到540套,市占率在5.1%。未來,宅貓找房將與萬科進行密切合作,打開一二線的中高端小區市場,瞄準存量房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