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充滿“寒氣”的上半年,整個港股市場迎來了回暖跡象。那些在上半年遞交招股書但未能一擊即中的品牌們,也迅速開啟了二次沖擊IPO的征程。這其中不乏像蕉下、Keep、達美樂中國、途虎養車等名頭很響的品牌。
而二次沖擊IPO的“蕉下”們,前途幾何?要回答這個問題,最終還是要回歸企業本身的發展。
(資料圖)
以近期更新招股書的蕉下為例,作為創建于2021年的城市戶外品牌,蕉下以防曬傘切入市場,打造了防曬小黑傘、防曬服、面罩、墨鏡等經典爆品,且在2021年逐步拓展至非防曬品類,推出戶外緊身褲、厚底帆布鞋等爆品,從優衣庫、Lululemon等休閑和運動玩家中,殺出一條生路,赴港沖擊“城市戶外第一股”。
從招股書數據來看,蕉下的收入連續三年保持增長,盈利規模也在逐年擴大。2019年-2021年,蕉下收入從3.85億元增長至24.0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50.1%。2022年上半年的營收規模達到22.11億元,已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經調整凈利潤從1968萬元增長至1.36億元,至2022年上半年達4.03億元,凈利率達到18.2%。
在“城市戶外”這個風口背后,作為新消費品牌的代表,蕉下為何能打破行業今年整體的頹勢,若想沖擊IPO還應在哪些方面增加砝碼?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解讀。
蕉下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其近三年半的營收和凈利潤都保持了較高增長。這向外界傳達了這樣一個信號——蕉下是一家成長性強、盈利能力強的公司。
2019年-2021年,蕉下營收從3.85億元漲至24.0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50%。即便在新消費品牌普遍遇冷的情況下,營收依舊保持增長,2022年上半年營收達22.11億元,同比增長81.3%,規模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
利潤方面,蕉下2022年上半年的凈利潤達4.91億元,而去年同期凈虧損35.12億元,主要來自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如果扣除公允價值變動,2019年-2021年,蕉下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1968萬元、3941萬元及1.3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62.6%,2022年上半年這一數據為4.03億元。
可以看出,蕉下的盈利能力正在持續提高,而蕉下能盈利,與其在渠道層面堅持自營、在產品層面拓展品類有關。
從渠道來看,蕉下一直以自營渠道為主,既能強化品牌形象,還能穩住價格體系。從2019年開始,蕉下八成以上的收入都來自于以線上為主的自營渠道。
在品類上,蕉下最早靠防曬傘起家,而截至今年上半年,蕉下已持續孵化出多條產品線,產品收入結構也與2019年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2019年營收占比僅有0.8%的服裝品類,到2021年已經開始取代傘具,成為第一支柱品類,今年上半年這一趨勢得以延續。除防曬系列外,蕉下的服裝產品目前已經拓展至保暖、家居和運動等非防曬功能系列。
另外,得益于墨鏡及口罩等爆款,配飾系列的營收占比也從2019年的5.3%,升為2021年的25.4%,成為第二支柱品類,今年上半年依舊排在第二位。
從招股書來看,蕉下多品類并行的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其非防曬產品的收入由2019年的280萬元,增至2020年的7650萬元,2021年進一步增長五倍以上,達4.96億元,收入貢獻率由2019年的0.7%增至2021年的20.6%。
易觀分析品牌零售行業資深分析師李應濤指出,數據證明,蕉下產品結構的抗風險能力正在逐漸加強,但如何維持產品的長生命周期,是蕉下在不斷打造爆品的過程中需要思考的。
據招股書顯示,蕉下在渠道上堅持采用DTC全渠道模式。國際知名的運動或休閑服飾品牌安德瑪、Nike、Lululemon等,較早就開始采用DTC模式,而國內運動品牌是近幾年才開始嘗試這一模式。例如安踏在2020年8月公告稱將進行DTC轉型。而蕉下作為一家從一開始就堅定走DTC路徑的城市戶外運動品牌,并不多見。
與此同時,大品牌對DTC戰略的重視及由此帶來的強勁增長,讓國內玩家看到了這一模式中蘊藏的機會。
例如,Nike在2015年將DTC作為集團戰略,根據財報,2015-2020年,其DTC業務所帶來的收入復合增長率為14.37%;Lululemon于2017年通過DTC策略完成數字化轉型,根據財報,2019年,lululemon的DTC營收占比為29%,到2022年二季度,其DTC營收占比達42%。
作為一家DTC品牌,營銷的投入是必要的,可以打響品牌知名度,加深消費者心智。有效營銷的前提是,營銷投入要與收益回報成正比,且公司擁有持續的造血能力來覆蓋投入成本。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一眾新消費品牌中,蕉下沒有虧損已屬不易,上半年財報中兩個關鍵數據也表明其營銷投放的轉化率滿足預期。
以蕉下主要銷售渠道之一的天貓旗艦店為例,其付款客戶總數已由2019年的100萬人增長至2021年的750萬人,今年上半年達550萬,同比增加100萬人;復購率也在3年內從18.2%提升至46.5%,截至2022年上半年,購買兩款或以上單品的客戶比例達35.8%,而2021年數據為29.4%。
同時,2022年上半年,蕉下營銷效率提升,廣告和營銷開支為2.64億元,占比降至11.9%,而2021年為24%。這兩個數據的一漲一降,是蕉下打破“新消費品牌就是營銷怪”固有認知的體現之一。
另一方面,在產品上,蕉下采用OEM代工模式。實際上,在休閑和運動服飾領域,OEM代工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模式,迪卡儂、安踏、探路者等運動服飾品牌都采用了這一模式,并發展出了成熟的柔性供應鏈,蕉下也不例外。
據李應濤介紹,例如一件防曬服從紐扣、拉鏈、面料到標簽等,都分別有專業的代工廠。生產商先按蕉下要求購買原材料,并按要求進行生產,但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等核心環節都掌握在蕉下自己手里。
蕉下在招股書中介紹,已擁有172項專利,正在申請56項專利。為此,2019年-2022年上半年,蕉下投入研發開支約1990萬、3590萬、7160萬及6320萬元,呈逐年上漲趨勢。
調研過戶外防曬賽道的投資人陳兮兮指出,這幾年蕉下跑在前面,后續如VVC、 OhSunny等類似的品牌發展起來,蕉下要想保持一枝獨秀,撬動更廣闊的市場,還需要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持續不斷的面料研發能力。“如果能持續挖掘這項能力,即使有一天防曬衣賣不動了,還可以做褲子、做內衣等。”
李應濤則認為,這個行業越往后,越需要挖掘新材料和新技術,這也是中國服裝品牌目前都在發力的方向。
實際上,這也是蕉下的目標,其在招股書中稱,未來,公司還計劃搭建性能檢測實驗室、產品設計和創新空間,加大對面料、特殊材料等基礎研發的投入。
此次上市,蕉下意在挖掘“城市戶外”藍海。要知道,城市戶外是近兩年伴隨露營火起來的新賽道,蕉下之所以能快速趕上風口,得益于前些年的布局。
成立10年至今,蕉下一步步在細分賽道里突圍,從防曬傘到戶外防曬品類,再進一步拓展至戶外品類,擴充多個SKU,正好踩準了這一風口。
市面上以女性用戶為主的休閑運動服飾品牌眾多,但實際上,蕉下與它們的用戶群有很大差異。
先來讓我們腦補這樣的場景,一位18-35歲的都市女性,想和朋友一起去城市周邊玩飛盤、露營或徒步,奢侈品品牌太貴,戶外品牌過于專業,運動品牌不夠好看且其他場景穿不到。而蕉下瞄準的就是這個場景——輕城市戶外,區別于Lululemon、Nike涵蓋的專業運動用戶,如健身房教練、瑜伽愛好者等,也區別于優衣庫主要覆蓋的休閑人群。
不管是與新入局玩家VVC、 OhSunny等防曬類品牌相比,還是與扎根單一品類 (運動品類、瑜伽品類、戶外品類) 的大品牌相比,蕉下抓住輕城市戶外的垂直人群,利用自身的“爆品邏輯”,不斷推出兼具功能性和設計感的新單品,加深自己的護城河。
“蕉下的爆品打法,就是建立在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上,然后通過數據支撐和消費者反饋,不斷進行迭代和改進。遇到數據不佳的品類,也能及時‘調頭’。”一位專家在接受Third Bridge高臨咨詢的訪談時稱。
在轉入城市戶外賽道后,蕉下意識到,和防曬強調功能屬性不同,城市戶外賽道包含著消費者對“理想生活”的想象,轉而優化自己的品牌運營方式。招股書顯示,蕉下會定期舉辦露營、徒步、飛盤等多種線下活動,并組織相關運動社群。
可以看到,蕉下從售賣產品進一步向售賣“場景”和“生活方式”進行升級,而這則與Lululemon通過舉辦瑜伽活動,傳遞“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應濤表示,在前一個發展階段,蕉下通過“爆品”順利切入城市戶外賽道,但根本目的還是賣貨;之后,通過場景營銷和用戶運營,蕉下也有較強的品牌勢能與消費者建立更強的情感連接,通過品牌口碑不斷轉化為品牌心智的方式,蕉下也將保持穩步且更長久地發展。
“蕉下的亮點足夠亮,不如就放大自己的爆品和運營優勢。”陳兮兮稱,如何用自己的長板不斷建立起規模優勢和競爭壁壘,同時做合理延伸,將是以蕉下為代表的新興品牌在沖擊IPO的路上最具火力的助燃劑。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兮兮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