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鑒于金錢的轉換能力,很多人已經把自己的人生追求簡化為對金錢的追求,于是乎各種教人如何賺錢的書層出不窮。但問題是那些都屬于創可貼式的解決方案,如果不解決好幾個深層次的問題,你永遠也擺脫不了對金錢的焦慮。幸好,有一本書可以提供指導。文章來自編譯。
一般來說,我其實是很討厭金錢方面的書的。
【資料圖】
是,這類書教你如何投資,如何少花錢過日子,如何為退休儲蓄,等等。但問題是:這些都屬于創可貼式的解決方案。那些辦法也許能改善你的財務狀況,但卻忽略更關鍵的潛在問題:
我究竟需要多少錢? 與金錢的健康關系應該是怎么樣的? 如何才能擺脫總是想賺更多錢的想法?幸運的是,當我偶然發現了約翰·阿姆斯特朗的《如何不為錢發愁》時,我找到了一些有趣的答案。
這份體貼入微的指南并不是一張令人生畏的藏寶圖,看了可以讓你每年賺六位數。(很抱歉讓你失望了。)它也沒有告訴你怎么多賺錢或如何投資。
相反,這本書教你如何以建設性的、哲學的方式去思考金錢。它提出了一些很實際的問題讓你審視自己與金錢的關系。它還解釋了金錢與美好生活之間的聯系。
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那樣,知道如何控制對錢的擔憂遠比知道如何控制金錢有用得多。
以下是《如何減少對金錢的擔憂》中最有價值的五個經驗教訓。這些永遠改變了我看待金錢的方式。
金錢之所以讓我們的生活過得如此艱難,主要有兩個原因:
金錢困境 金錢焦慮覺得很困惑?二者的區別如下:
金錢困境嚴峻而緊迫。金錢困境在于你的汽車意外拋錨卻不夠錢去修理時,金錢困境在于你沒法更換破舊的衣服時,金錢困境在于你吃不飽時。
金錢焦慮則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金錢焦慮反映的不是現實的掙扎。這種煩惱是個人的,完全是編造出來的。億萬富翁沒有金錢的麻煩。但他們對金錢的煩惱也許與破產的賭徒一樣強烈(而且很可能就是這樣)。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說那樣:
“煩惱關乎的是你腦子里發生的事情,而不僅僅是你銀行賬戶的數字如何?!?/p>
不幸的是,我們的文化癡迷于給金錢困境提供建議。這個問題很大。因為錢不僅僅是支付每月的賬單。它也與權力、地位、自由和工作有關。
因此,“盡量多賺錢”是危險的建議。走這條路的人大部分早就解決了自己的金錢麻煩問題,但仍在不斷制造壓倒一切的金錢煩惱,即金錢焦慮。
“理想情況下,‘我怎么才能得到更多的錢?’這個問題的提出,應該在回答了我需要多少錢以及我要錢來干什么之后才被問到。”
——約翰·阿姆斯特朗,《如何不為錢發愁》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先回答金錢的“why”,然后才能追求“how”。
我們大多數人的那種擔心其實并不具備建設性。這種擔心不僅僅是金錢方面。我們為擔心而擔心。我們因焦慮而焦慮。
作為一名自由職業者,我的壓力特別大。每當我看到我的預期月收入低于平均水平時,我的腦海中就會冒出一系列的擔憂,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
我賺的錢不夠多 → 我需要多干活→ 我的工作效率不夠高 → 我是不是已經精疲力竭了? → 我沒有靈感了 → 我做不到→ 我永遠賺不到錢 → 我會流落街頭。
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樣,我的想法完全脫離了現實。就這樣,我把一絲擔憂的火花變成了一堆絕望的篝火。
關于如何減少對金錢的擔憂,阿姆斯特朗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識別擔憂、提出正確的問題,然后給出有見地的答案。具體可以這樣操作:
好消息是,幾乎所有的煩惱其實都源自更大的范疇。因此,阿姆斯特朗建議我們只需要提出這四個問題來減少煩惱:
“我要錢來干什么?也就是說,什么對我來說很重要?” “我需要多少錢去做那件事?” “我得到那筆錢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我對他人承擔什么樣的經濟責任?”我能做的只有鼓勵。你最好一天抽出約一個小時來做這個練習。只為了你自己作答。不要分心。如果你現在不能給出 100% 準確的答案,沒關系。給出你最好的猜測就行了。
當我練習回答這 4 個問題時,我感覺仿佛被一場暢快淋漓的淋浴沖走了自己腦海里面那些渾濁的金錢煩惱。老實說,我很震驚。我沒有隱瞞任何的金錢計算,甚至把每月的儲蓄都算進去了。但是計算器輸出的最終數字仍然遠低于我的預期。
要想過上美好的生活所需要的金錢比我們大多數人想象的都要少。
每當我擔心起錢的問題時,我都會回去做這個練習。這是一劑讓人心情平靜的鎮痛膏。
“很多時候深究起來,錢的問題其實不在于錢。金錢是善良的證明,是邪惡的根源,是壓倒對手的勝利,是通往愛的道路,是性快感的保證;金錢是毒藥,是童年的死亡?!?/p>
——約翰·阿姆斯特朗,《如何不為錢發愁》
除了躺在你銀行帳戶里面的數字之外,金錢還是什么?當然了,金錢是一種交換手段。金錢可以儲存價值。金錢幾乎可以隨時變成很多很酷的東西。但這對我們與金錢的關系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這本書指出了金錢影響我們生活質量的三種方式:
我們如何把金錢變成其他東西——比如財產和經驗。 我們如何把工作變成金錢。 以及兩者如何互動。不過,接下來的這一點徹底讓我驚呆了。
阿姆斯特朗寫道:“當我們遠離以上這個循環時,我們與金錢的關系就變得不健康了。”知道了這一點之后,就很容易看出我們對金錢最大的煩惱來自哪里:
你覺得自己的努力不值得。你投入的工作多,得到的東西少。 你很難將金錢變成有意義的財產和經歷。 或者你要與這兩者的結合做斗爭。這里有個例子:
假設你買了一所房子。很多人會把它看作一項投資。著很合理。金錢變成了磚頭、灰漿、玻璃和鋼鐵。有朝一日,你可以把房子變回金錢。
問題在哪?金錢永遠是首要的考慮因素。也因此,它成為了壓力的來源。氣候災害不可預測。價格會漲也會跌。泡沫會破裂。
結果呢?房子的煩惱變成了金錢的煩惱。你把自己的投資與貨幣周期分離。因此,你會覺得它不能為你的生活增加價值。
幸運的是,這不是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房子不僅僅是房地產。它們也是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房子可以用來制造回憶,邀請朋友共進晚餐,養育孩子,表達創意等等。
當我們不再將所購買的一切視為物化的貨幣時,我們與金錢的關系就會變得健康。我們會開始用值得付出的努力去做出有意義的購買。
換句話說:買房子,而不是買房地產。
顯然,有錢的一個目標是生存。但是,一旦我們滿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后,又會發生什么?為什么我們如此迫切地想繼續賺越來越多的錢?
以下是兩個常見的答案:
我們想要更多的錢,是希望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我們想要更多的錢來讓自己感覺更好。對此阿姆斯特朗有何評論?
“金錢可以買到符號,但買不到心平氣和與神清氣爽的緣由。我們必須直截了當地同意這一點:金錢買不來幸福?!?/p>
還有,事實上,研究證實了 “飽和效應”的存在。我們賺的錢越多,它對我們幸福的貢獻就越小。很顯然,我們應該重新考慮我們的金錢目標。但是該怎么做呢?
于是就引出了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想法。
在生活當中蓬勃向上意味著發揮我們自身最大的潛力,充分利用我們的時間和能力。在這件事情上,光靠金錢是幫不上忙的。但是如果沒有錢,生活遇到的大多數事情都會變得非常困難。
比方說,金錢并不能讓你成為更好的鋼琴演奏者。但你可以用它來購買課程、音樂書籍和一架三角鋼琴。
從這個意義上說,金錢可以作為行動的要素。金錢是財產、權力和影響力的推動者。相對于幸福,蓬勃向上和金錢的回報沒有上限。
但是。
這并不意味著你就得試著多賺錢。同樣地,弄清楚你為什么需要錢也很重要。只有這樣你才能回答自己需要多少錢。以下是一些需要考慮的東西:
我的真正目標是什么?(也許是想要有個不錯的家,更加精通某項技能,或者為周圍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除了金錢以外)還有哪些東西對于獲得這些東西很重要? 金錢能做出什么貢獻?為了完全掌握這個概念,我們不妨看一下這本書的最后一條經驗。這也許也是最重要的一條。
到現在為止,有一點你應該已經清楚,那就是你的需要(needs)對于你的金錢焦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需要究竟是什么呢?
問題是我們經常將我們的真正需要(needs)與想要(wants)或欲望(desires)相混淆。比方說,我們可能會陷入這個適度的陷阱:“哦,我不該買這個,因為我其實不需要?!蔽覀儗嶋H的意思是,這個東西不屬于我們最基本需求——食物、住所、安全等的一部分。
但事情是這樣的:
沒有人因為滿足了基本需求而不再需要錢。我們真正的需求不止于此。我們的真正需求等于我們的基本需求加上能幫助我們蓬勃向上的一切。阿姆斯特朗在《如何不為錢發愁》里面指出了一個關鍵:“如果我的生活中擁有這件東西的話,對我來說會有多好?”
從這個意義上說,買負擔得起而且渴望擁有的東西甚至是個糟糕想法。當然,你也許有足夠多的錢來升級手機。但新手機真的能幫助你蓬勃發展嗎?也許不能。
理想情況下,你始終都應該先定義好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看價格是多少。
《如何不為錢發愁》這本書可以經受時間的考驗。無論我是饑腸轆轆的藝術家,還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不管股市崩盤還是暴漲,無論我余生得為謀生一輩子工作還是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這本書提供的經驗教訓都非常受用。
這是我讀過的關于金錢最好的一本書。
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一本。
當然,你要是想看其他金融類的書我也不想阻止你。恰恰相反,我鼓勵你看。但是,一旦你回答了“為什么”和“用來干什么”這兩個問題,弄清楚如何賺錢就會更容易了。在這一點上,《如何不為錢發愁》是一本完美的手冊。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