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在心理學上,人類存在各種各樣的認知偏見。如果你不想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一定要了解下這 15 個心理上常犯的錯誤。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沉沒成本謬誤”指的是,當你前期在某件事中投入了大量成本(時間、精力或金錢)之后,即使這件事已經注定沒有好結果,但你依舊一廂情愿地對其繼續投入。
在商界:呆在一家沒有成就感的公司,只是因為你已經在這家公司工作了 10 年。
戀愛中:一段關系已經沒必要保持下去了,但你依舊不愿放手,只是因為你們已經為彼此投入了很多。
你越快對沉沒成本謬誤采取行動,你的生活就會越早變得更好。
我們都有自己的主觀世界觀,這些世界觀受到個人經歷、信仰、價值觀、教育、家庭、朋友、同齡人和其他人的影響而隨之被塑造。
你就是到目前為止發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情的總和。你的觀點,建議,世界觀都被這一切影響著。我們很容易因為某件事而看不起或不尊敬某人,而沒有意識到他們處于自身情況下的所有變量。
不要把你對現實的看法,投射到可能與你根本不同的人身上。
我們在做決策時,會過分依賴最開始得到的信息。這個最開始的信息就是“錨”。
但是,你的大腦會欺騙你,甚至做出對你不利的決定,因為大腦不在乎你得到的信息是否準確。在每次運行中,大腦都會默認使用可用數據,而不管這些數據是什么。如果你聽到的關于某人的一切都是刻薄的八卦,那么你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也將基于這條信息,即使它不是事實。錨定效應因此扭曲了我們的行為。
在商業談判中也是這樣,第一個說出數字的人在談判中奠定了基礎,這就是錨點。
要密切注意你為自己設置的錨點,更要注意別人試圖為你設置的錨點。
級聯(cascade)在計算機科學里指多個對象之間的映射關系。級聯可以被應用在很多方面,比如網絡上的交換機,路由器級聯等?!凹壜摲裾J”在生活中很常見,你可能也做過,只是沒有意識到這是什么。
下面是“級聯否認”的例子:
“事情不是這樣子的!”
“就算是,也沒那么糟!”
“就算是,那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就算是,那不是我的錯!”
“就算是,我也不是有意的!”
“就算是我干的,那也是他們活該!”
人們這樣做是為了盡量減少傷害,或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以挽回面子。我猜你家里應該至少有一個人會用這種策略來逃避責任。
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媒體只報道那些成功的人,而從不展示成千上萬的失敗案例。幸存者偏差這個名字背后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們通過觀察從戰場返回的飛機上彈孔的位置,來決定加固飛機的部位。最初,他們會在飛機返航時查看彈孔,并在彈孔多的地方進行額外加固。這是一種常見的做法,直到一位數學家指出了其中的問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沃德教授(Abraham Wald)表示,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因為雖然機翼的彈孔多,但這些機翼中彈的飛機都順利飛回來了,而機尾中彈的飛機能飛回來的概率更小。
相關資料圖
因此,更明智的做法是加固彈孔較少及沒有彈孔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中彈最可能導致飛機墜毀。這一舉措改變了空戰的方式,“幸存者偏差”一詞也由此得來。
不要把你的成功策略建立在幸存者提供的證據上,相反,看看是什么讓其他人失敗的,然后從中吸取教訓,進行改進。
作為人類,我們熱愛二元性。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大腦在本質上是二進制的,這就是為什么代碼也要用 0 和 1 來寫。
這種特質已經滲透到現代生活中,不是“贏”就是“輸”,要么說“是”,要么說“不是”。我們喜歡非黑即白的思考,但實際上這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傆械谌N選擇是你沒有考慮到的。
生活不是零和游戲!盡可能找到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
兩件事相繼發生并不意味著它們之間有聯系。
這種心理偏差的存在,是因為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因果關系。比如,你會在雨后看到彩虹,因為空氣中的濕度允許光線折射。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遵循同樣的規則。
我們在學統計學的第一年就知道,兩個變量具有相關性并不意味著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就是那么多預測會失敗的原因。人們無法意識到,事物之間根本沒有聯系。僅僅因為兩個變量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關系,并不意味著其中一個變量會引發另一個變量。
例如,冰淇淋銷售和森林火災是相關的,因為兩者都更經常發生在炎熱的夏季,但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據我們所知,購買冰淇淋對森林火災沒有任何影響。
一般來說,人們傾向于“損失規避”。這意味著,人們寧愿穩扎穩打,保護自己擁有的東西,也不愿為了更大的利益而冒險。
圖片來源:Medium
比起贏 10 美元,輸掉 10 美元對你的情緒狀態影響要大得多,盡管輸贏總數是一樣的。
因為人們太害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所以他們默認將自己完全排除在游戲之外,將所有的獎勵留給那些愿意承擔風險的人。這就是為什么只有 1% 的人富有的原因。
僅僅因為你了解了一件事,并不意味著別人也了解這件事。僅僅因為你腦子中有一個想法,并不意味著別人腦子中也有同樣的想法。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么是這樣的,請回到第二條。這種情況尤其容易發生在管理崗位上,你希望員工和你想的一樣,但他們沒有。因為普通員工沒有你那樣的視角,他們看不到大局,也看不到多米諾骨牌會如何倒下。
所以,你必須為他們細分工作,確保員工充分了解所有必要的信息和工具。如果你沒有訓練好員工,或解釋清楚你想要的結果是什么,就不能對那些沒有按照你希望的方式完成任務的人發脾氣。
人們相信,動力是飄忽不定的,有時有,有時沒有。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只有當一個人處于創造性狀態,或已經在工作時,動機才會找到你。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人沒有靈感的原因。
如果你沒有做任何能激勵自己的事,又哪里來的靈感呢?如果你想要進球,首先需要出現在球場上。
一般來講,最不稱職的人通常也有很高的自信。如果你曾經在跨國公司工作過,那么可能遇到過一些老板或經理,其實他們沒有資格處于食物鏈這么高的位置。
圖片來源:Medium
上圖中,縱坐標表示自信程度,橫坐標表示能力。從左到右的點依次表示:
1) 我啥都知道!2)比我想象的復雜。3)我真是啥都不懂啊。4)我好像懂一點了。5)果真是挺復雜的。
我們經??吹竭@樣的情況,能力較低的人最終獲得了成功。實際上,這是一種認知偏差,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在一項任務中,能力較低的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你對眼前的情況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意識到這些變量,以及它們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
把鄧寧-克魯格效應翻譯成金融術語就是:“牛市里每個人都是股神!”
紅色汽車效應也是大腦的一種認知偏見。
如果你買了一輛紅色的汽車,那么你會發現,突然之間馬路上的紅色汽車比以前多了。真的是紅色汽車的數量增加了嗎?不是的,而是你越來越注意它們了。
這種現象的科學名稱是“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The Baader-Meinhof Phenomenon)或“頻率錯覺”(The Frequency Illusion)。你的注意力越集中,就會越覺得一件事發生的頻率高。
當人確立了某一個信念或觀念時,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尋找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的傾向。所以,我們會選擇性地相信與已有觀念相符的事實。但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相反的觀點,并對它們背后的邏輯持開放態度。
圖片來源:Medium
請看下面這張圖片,一個人說是 6,一個人說是 9,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正確無比。沒錯,你有自己的觀點,但你的觀點不見得是客觀事實。
圖片來源:Medium
你有自己的“真理”,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就是正確的。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大自然的優勝劣汰,大腦天生比較容易感到壓力。直到現代社會,我們還是會經常感到壓力。然而,加州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對人們擔心的事情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結果非常有趣:人們擔心的事情有 85% 都沒有發生!
圖片來源:Medium
上圖中,左側圓圈代表重要的事情,右側的圓圈代表你能控制的事情,相交部分表示你需要關注的事情。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生活逐漸變得更好,就要認識本文中提及的這 15 個認知偏差,讓自己不要被大腦“欺騙”。
譯者: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