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讀者問我:覺得自己的腦子像生銹了一樣,轉不動,有什么辦法讓大腦轉起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呢?
一般情況下,我總會給一個最簡單的建議:試著去讀一些稍微復雜一點、需要費腦子的文章或書籍,從你勉強能理解的程度開始。不用強求能讀懂多少,也不用追求從中得到多少收獲,但要努力讀進去。
為什么呢?目的不在于從它們中獲得啟發,而在于,通過這種方式,鍛煉我們的大腦,讓它逐漸習慣這種「需要動腦」的模式。從而,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能夠快速讓它運轉起來。
一旦形成習慣,「思考」對于你而言,就不再是一件需要刻意去做的事情了 —— 它變成了一種非常自然、無需費力干涉的習慣。
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省下更多的精力,去專注于你要思考的問題本身,而無需去費勁地逼迫自己「思考」,跟自己的惰性作斗爭。
同樣,你也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其他「困難」的事情上面,再一步步地讓它變得簡單,成為自己的默認模式,讓自己掌握它、內化它。
我在很多文章里講過:大腦的本質是一臺貝葉斯機器。它是靠什么來理解外部世界的呢?靠輸入。
我們每天生活里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訓練它。你給它什么刺激,它就會記住,并用來調整自己;你喂給它什么,它就會成為什么。
你喂給它粗制濫造、無需動腦的信息,大腦就會變得日漸懶惰、懈怠,因為它發現這樣就足以應對每一天的生活;你喂給它高度復雜、需要反復咀嚼的信息,大腦就會努力改變自己、調整自己,來適應信息的難度,直到得心應手為止。
進一步,當你的大腦習慣并適應了這些高強度的信息之后,再回過頭來看那些無需動腦的信息,會怎么樣?你會完全讀不進去。因為你會覺得:這些信息實在太水了,毫無營養,難以下咽。
你的大腦會下意識地排斥它們,就像曾經的你排斥那些困難的、復雜的信息一樣。
終我們一生,大腦一直在做一件事情:把需要費力去做的事情,變成「不需要動腦」的自動化加工模式。
這種特性幾乎是沒有上限的。你給予它足夠強、足夠持久的挑戰跟刺激,大腦就會自己消化這些刺激,通過自我完善和構筑,改變自己的內在結構和適應性,來適應它所認為的「新情境」。
這其實就是成長的過程。成長,就是不斷把困難的事情,變成簡單的事情。
讓我們從生理上一窺這個過程背后的機制。
大腦有860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其實絕大部分在我們3歲左右的時候就發育完畢。終我們一生,大腦都不會再長出新的神經元。那么,為什么我們能夠持續不斷地學習新知識、記住新事物呢?
原因在于:大腦會不斷吸收外界輸入的信息,利用這些信息來優化神經網絡內部的結構和效率:越頻繁、越重要的信息,大腦就會給它單獨建一條「路徑」,讓它更容易被激活和提取;越不重要、越少用到的信息,大腦就會把它安排到較偏僻的位置。
通過這種方式,為外部世界「建?!梗屛覀儍仍诘男闹鞘澜绺訑M合外部世界。
這一機制大約在25-30歲的時候趨于完善。在這個階段之前,大腦主要的工作是「建模」。所以,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會感到自己充滿激情,腦子轉得非???,對一切事物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是因為大腦亟需獲取更多的信息,來搭建起這個基本的模型。
而在這個階段之后,大腦對外部世界的模型基本已經建立起來了,那么,它的主要工作就變成了「修補」。它不再借助外在的信息去「從0到1」建立對外部世界的理解,而是嘗試著把外部信息「嵌入」「融匯」到已有的框架里面,去完善和修補這個模型。
所以,為什么我們容易覺得,一個人到了三四十歲之后,在變得更加成熟的同時,也會變得更加固執,不再那么容易聽進去別人的話,也不再容易去理解別人、考慮別人的立場?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的心智世界或多或少已經「固化」了。
如同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那段經典名言: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3)任何在我35歲之后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在30多歲之后就無法再通過學習提高自己了?當然不是的。實際上,大腦理解世界的方式,處理外界輸入信息的方式,同樣也是「心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會被納入建模里面的。
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如果你在年輕時,就發自內心地認為:這個世界是復雜的、多變的,我要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和理解它;如果你在「建?!沟臅r候,就把「動腦思考」作為認知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那么,大腦同樣會把這種認知和習慣「寫進」模型里面,把它作為心智世界完善之后的行為方式。
退一萬步說,即使你的心智世界已經固化了,你現在希望重新培養起動腦的習慣,是不是沒有可能了呢?當然也不是。大腦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你持之以恒地每天去鍛煉它、刺激它,它就會一步步地完善已有的心智世界,讓它朝著你所訓練的方式再接近一點。
只不過,你越早訓練它,它成型的時間就越早;你越晚行動,它的速度就會稍微慢一些,成型的時間晚一點而已。
所以,如果要讓我分享一個最簡單又最有效的行為習慣的話,我想,會是這一個:
每天都做一點困難的事情,別讓自己沉浸于舒服之中。
這就是「終身學習」的本質和含義:我永遠假設這個世界是復雜多變的,我所經歷的每一次困難和挑戰,都會提升我的經驗值,成為我完善自己的養分和磚瓦,讓我變得更強韌,讓我的「心智世界」跟現實世界之間的差距變得更小。
這個原理,在許多地方都是適用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鍛煉。鍛煉身體的邏輯是什么呢?先用一個低強度去刺激身體,讓身體不適應,于是身體會努力去適應它;等適應了,再提高一檔強度,于是身體再度不適應,再度需要去適應它……不斷重復這么一個過程。
直到到達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那么就維持在這個強度,避免身體懈怠。
比如說,你從來沒有跑過步,那么剛開始可能只能跑10分鐘。慢慢來,等到身體適應了10分鐘,再逐漸增加到15分鐘、20分鐘……這就是一個不斷逼迫身體去適應的過程。直到最終,可以用一個比較穩定的速度跑完1小時,那么就維持在這個強度,避免自己退步。
力量訓練也是一樣的。先從最簡單的動作和最輕的重量開始,做到自己的極限;等適應了,再往上加重量……直到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重量。
也就是說,鍛煉的本質,就是不斷給身體一個外部的挑戰,讓它感到不適應,從而拼命去改變自己以適應外部的挑戰。等到適應了,再給它一個新的挑戰……不斷重復,讓它陷入「不適應 - 適應 - 新的不適應……」的循環中。
在這個過程中,身體就會不斷地強化自己、提高自己,逐步讓自己變得更強壯,更健康,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
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建議是:如果你每天非常忙,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鍛煉,那也不要讓自己長期處于「舒服」的狀態里面 —— 一定要創造機會讓自己動起來,哪怕只是做幾分鐘的運動也可以。少量多次,不斷喚醒你的身體,時不時給它一個刺激,告訴它:這種舒服的狀態是一種假象,外界環境不是這樣的,你需要去適應新的環境了 —— 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健康。
這種做法被稱為「零食運動」,它更加適應如今越來越忙碌的現代社會,因此正逐漸被學術界重視起來。
同樣,我們每天坐在辦公室里,一坐一整天,這是一種舒服的、穩定的狀態。但這種狀態健康嗎?非常不健康。2021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大約1.6%的高血壓、2.2%的多種癌癥、4.5%的2型糖尿病、5.0%的冠心病和中風、6.9%的胃癌、7.2%的抑郁癥,以及8.1%的癡呆癥,都可以歸因于久坐。(Katzmarzyk et al., 2021)
同時,久坐對大腦的思考與認知能力也會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為什么呢?因為久坐是一種安逸的狀態,久而久之,大腦就會認為:我現在這種狀態是合適的、足夠的,不需要逼迫自己去「變強」—— 于是,我們整體的運轉效率就會逐步下降,以節省更多的資源和能量。
反過來,健康的做法是什么呢?是逼迫自己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狀態,多起來活動。它沒有久坐那么舒服,也一點都不安逸,但正是這種「麻煩」,令大腦可以不斷地「居安思?!?,保持整個身體和認知能力的全速運轉。
再比如我自己在踐行的間歇性禁食,也是一種打破身體穩定狀態的做法。通過迫使身體在利用糖原供能和脂肪供能之間不斷切換,讓身體始終處于一個「運轉良好」的狀態里,讓身體的每個器官和內穩態都更順暢、更高效。
再比如,我們都知道,壓力是一個不好的東西,它會帶來焦慮和恐懼,影響我們的發揮和表現 —— 但真的如此嗎?事實上,許多研究發現:慢性壓力才是有害的,而急性壓力不但無害,反而是有利的。
因為它能夠給大腦一個刺激,推動大腦進入應激狀態,讓大腦發現已有的「心智世界」跟現實世界不契合之處,從而更好地修補它。
只要這種刺激不是長期的,讓大腦一直工作在應激狀態下,從而被迫超負荷運轉,它就是有利的。
在我們的常識里,一件東西,你使用它,它會有磨損;你放著不用它,對它是一種休養和保護;但大腦不是這樣的,它恰好相反:你越去用它,它就越好用;你放著不用,它反而會磨損。
也就是說,讓我們變強的是什么呢?是直面一個「更難一點的事情」,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做出的努力和行動。
所以,優秀的人跟普通人之間的差距是什么呢?很多時候,其實也許沒有那么復雜,可能只是在于:優秀的人能夠讓自己跨越那道一線之隔的門檻,去持續地做一些「難一點的事」。
打個比方:
第一種人:
1)學到一個方法時:哎呀這方法真不錯,我一定要用起來!
2)遇到對應的場景:上次是不是學了一個什么方法?要用一下試試看嗎?算了,感覺好麻煩,下次吧……
3)碰到困難和障礙:是不是我理解錯了?果然還是得用老法子??赡苓€是要找到更適合我的方式吧。
4)經過一段時間后:老師,你這個方法挺好的,但好像不太適合我,我一直用不上。謝謝您啦。
第二種人:
1)學到一個方法時:哎呀這方法真不錯,我一定要用起來!
2)遇到對應的場景:終于有機會可以試一試了,讓我來想想應該怎么做,然后把每一步記下來,做好復盤。
3)碰到困難和障礙:為什么這里不奏效呢?是不是需要進行微調?我來做個實驗,看看怎么調整會更好。
4)經過一段時間后:老師,你的方法特別好,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了一些調整,您可以看一下,也歡迎您給一些指導。
你是哪一種人?
你想成為哪一種人?
當然,做「難一點的事」,并不意味著你要給自己施加太大的壓力,注意適度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呢?一個經驗法則是:
1)從完成一個最小成果開始;
2)在自己感到疲憊時停下來。
舉個例子:比方說你想學習某個領域,但自己毫無基礎,很多內容都看不懂,怎么辦呢?你可以先給自己找到一個「最小成果」,也就是讓自己明確感受到「我離這個領域又近了一小步」的東西??梢允钦莆找粋€術語,解答一個問題,弄懂一個概念……
圍繞著這個最小成果,再集中精力去把它攻克掉。比如,你對一個概念感到困惑,那就先集中精力去把它弄清楚,通過查閱資料、問別人,進行主題學習,直到能夠用自己的話把它講清楚為止。不要帶著還沒弄懂的信息去貿然深入這個領域,這樣你堆積下來的問題會越來越多。
在這個過程中,注意保持一個讓自己感到較為舒適、不需要刻意去維持和推動自己的強度。比如,你每天晚上閑下來大概能有個半小時,那就可以試試用15分鐘的時候查一點資料、整理信息,把「弄懂這個概念」分拆到每一天,一點一滴地把它解決。
再比如,你想學一門編程語言,那么就可以找到一個簡單的需求(比如自動化處理某些數據),試著去把這個需求實現出來,這就是一個「最小成果」。圍繞著這個成果,你再去查資料、查教程,研究看如何把代碼寫出來,有哪些能用得上的模塊,等等。
同樣,分拆到每一天,讓自己每天都保持行動,保持「手感」。不需要追求短時間內把它完成,但一定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這樣一來,你的生活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能夠盡可能地減少持續行動的阻力,讓自己長期地踐行下去。
關鍵是什么呢?通過每天都做一點「難一點的事」,讓自己逐漸適應、習慣這樣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你可能會慢慢發現:很多看似困難的問題,其實也沒那么困難;其實我是有能力去解決它們的,我是可以做得到的。
當你回過頭看的時候,你也許會發現:你已經把那個曾經的自己,遠遠地甩開了。
這篇文章,也算是對我自己的一個總結和描述。對我來說,寫作也好,做產品也好,對我幫助最大的習慣,就是這個「做難一點的事情」。
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絕不做重復的事情。哪怕是解決同樣的問題、做同樣的工作,我也一定要往里面加入一些新東西。從而,逼迫我去思考,觀察,復盤,來完善我的數據庫。
今天也把這個習慣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