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勛
以互聯網投資見長的騰訊,正重金投入下一代光伏電池技術。
5月13日,昆山協鑫光電材料宣布完成數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此次投資領投方為騰訊,光源資本擔任財務顧問。
根據天眼查信息,昆山協鑫光電材料有限公司股東新增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增加1100萬元。
此次騰訊“出手”的昆山協鑫光電,主要研發和生產鈣鈦礦太陽能組件,大股東為國內硅料龍頭保利協鑫集團。后者在整個光伏產業鏈條位于最前端,光伏電池片都以硅制造。
此前騰訊只在下游光伏建筑和電池領域有些動作,包括在自己的各大數據中心建分布式電站,投資鋰電池。這算是騰訊第一次深入到光伏行業上游,開始涉足最基礎的制造材料。
投資協鑫光電顯然是戰略考慮,而非單純的財務投資。雖然龍頭們表示出興趣,但鈣鈦礦離實際大規模落地還有很長距離,短期內很難產業化。
騰訊此次投資的時機不錯。光伏行業投資門檻高,此前并沒有太多積累的騰訊在項目早期投入,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
幾乎所有C端行業都有騰訊的身影。人口紅利消退后,他們需要找到下一個增長點。“雙碳”作為國家戰略,是個可以投資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機會,騰訊手握豐沛資金當然不會遺漏。
光伏廠商中,協鑫走得相對激進。隆基對外表示“鈣鈦礦電池目前來看不具備商業化條件”,硅料大王通威股份只是泛泛地保持“技術跟蹤與研發論證。”
鈣鈦礦對普通人來說是極陌生的名詞,它其實是種化合物,和“礦產”并無關系。目前主流仍然是晶硅做成的單晶或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這是第一代太陽能電池,也有部分薄膜電池,也就是第二代電池。薄膜電池其實就是在玻璃板上加了一層可以將光能轉化為電能的化合物,可以用在建筑外墻上。
鈣鈦礦比起這兩者,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更多光能轉化成電能。現在晶硅電池只能將23%光能轉化為電能,哪怕用最新型的異質結或Topcon技術,轉化率也只能達到27-28%——這已經是晶硅電池的極限,薄膜電池的效率更低,只有晶硅電池一半。
實驗室中產出的鈣鈦礦樣品,圖片來自Shaun Tan/UCLA
如果用鈣鈦礦材料,光能轉電能理論上能達到33%,如果幾塊疊加在一起做成電池快,轉化率能超過50%。
相比硅料,鈣鈦礦原料便宜、純度要求也不如硅料高。在后續生產時,鈣鈦礦不需要很高的加工溫度,不少環節甚至不需要真空。它還能和晶硅電池兼容,做成晶硅+鈣鈦礦的電池組。
制造材料便宜、制造過程要求也更寬松,還能兼容其他材料,自然成本更低。現在以硅為原料的電池批發價高達500-1000美元/kw,鈣鈦礦電池價格只有一半,重量只有十分之一。如果能大規模用在電動車上,在有限空間中能裝進更多電池,里程數會明顯增長,價格可能還更便宜。很多建筑也能以低價安裝光伏組件發電。
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寧德時代會更感興趣。5月5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他們的鈣鈦礦電池已經在搭建產線,正式進入了鈣鈦礦領域。另一家做鈣鈦礦的創業公司極電光能,背后支持者是汽車巨頭長城集團。
但鈣鈦礦電池的短板和優點一樣明顯。
這種材料穩定性很差,高溫、強光、水甚至氧氣都會加快它的衰減。在嚴苛的實驗室條件下,2000個小時后,鈣鈦礦的初始效率就只剩下90%。普通的晶硅電池使用25年后,還有83%的轉化率。
目前技術甚至很難做出大尺寸的高效率鈣鈦礦電池。晶硅電池組件尺寸已經超過了200平方厘米,但即便在實驗室條件下,高效率的鈣鈦礦電池尺寸也只能做到26平方厘米,還不到手掌大小。
太陽能電池剛剛走到第二代,甚至晶硅電池未來會走什么技術路線仍懸而未決。鈣鈦礦電池已經是第三代技術,很多投資機構仍在觀望。“比較前沿,離落地比較遠。”一位投資人告訴36氪。
當然,騰訊并不急于收獲回報,所以愿意押注這一五年甚至十年后才能成熟的產業。
騰訊投資版圖龐大且風格強勢,而他們也越來越依賴投資,根據騰訊2021年年報,其投資收益占了總盈利的65%。
消費領域的好標的越來越少,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21年第四季度,國內互聯網投融資案例數同比減少5.7%,披露的總金額同比減少49.2%。
“雙碳”賽道是下一個風口,但進入這一陌生領域是對騰訊的考驗。“新能源相關的賽道成長性是比較確定的,不過的確離他們原來的方向有大跨度。”一位投資人告訴36氪。
它習慣在互聯網、消費領域的攻無不克,但在光伏這種門檻極高的傳統大型制造業,騰訊不會如投資游戲、互聯網那樣順遂。
騰訊正想盡辦法躋身產業鏈上游。今年4月,廣西騰訊創業還投資了電池獨角獸廣州巨灣技研,后者為廣汽集團內部孵化的創業公司。
然而在光伏行業,僅僅只是有錢、有名也很難拿下好的投資標的。這次投資的昆山協鑫光電早在2020年就完成了Pre-A輪融資,投資方中包括法國知名能源公司達道爾和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控制的兩家基金。
在一個極度依賴政策和產業資源的行業,騰訊分蛋糕也沒有那么容易。2021年1月,鈣鈦礦明星公司纖納光電走到C輪,獲得3.88億元融資,他們的資方包括三峽資本、京能集團等,都是大型央企。一位偏PE的基金投資人告訴36氪,這類項目“非產業方基本沒機會入場。”
即便是早期項目,騰訊也面臨不小的競爭。和纖納光電同一年拿到融資的還有極電光能和曜能科技,領投方名錄中不乏高瓴資本和碧桂園創投。而協鑫光電的天使投資人是國資辦授權委托的昆高新集團,A輪和A+資方也都是能源行業巨頭。
這其實也是雙碳行業明星創業公司拿投資的習慣,他們更偏好政府基金、產業投資或者長期跟蹤相關領域的基金。前者會帶來政策、稅收、土地優惠,后者有技術和行業人脈資源。如騰訊參與的巨灣技研,同一輪投資方還有政府背景的南粵基金、廣州科金控股以及很早就投資新能源的博潤資本。
騰訊的優勢在實力足夠雄厚,可以給到公司成長時間。相比很多存續期短的風投基金,騰訊更穩健。只是他們需要拋棄過去的驕傲,以新人的姿態進入光伏這樣一個技術壁壘極高的產業。
36碳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