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股價跌跌不休的「寧王」再次發聲。
5月5日下午,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等高層在2021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回應了原材料漲價、上游布局、技術創新、擴產能及國外建廠等諸多關鍵問題。
對于2021年業績不及預期,寧德時代再次強調,受鋰礦等原材料上漲因素,導致成本增加。
關于下一步的應對,寧德時代回應可以歸納為:一方面,加強供應鏈布局;另一方面,堅持技術、產品、商業模式、生產制造及服務等方面的創新。
從中不難發現,寧德時代股價的一路大跌,預示其自身問題的同時,也能窺探出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鏈的痛點,更預示著行業處于變局的檔口。
正如曾毓群所說:“新能源產業目前處在發展早期階段,小荷才露尖尖角,后面還有十倍以上的市場規模增長空間。”
動力電池產業鏈目前仍未成熟,這從原材料價格大幅漲價、不斷擴產能等現象,就能發現端倪。
從產業鏈上下游格局來看,供需平衡早已被打破。隨著下游終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大爆發,導致市場對動力電池需求量的陡增。然而,上游原材料苦于原材料緊張,中游動力電池廠商不僅面臨成本上漲,同時也為產能不足犯愁。
寧德時代的主業為動力電池,處于產業鏈中游。一邊是上游原材料價格大漲,另一邊是下游主機廠對動力電池的迫切需求,可謂“上下擠壓”。
據悉,今年一季度電池級碳酸鋰的均價從25萬元/噸左右暴漲至超過51萬元/噸,而去年同期的均價不足5萬元/噸。顯然,這已經違背了正常的市場規律。
另一方面,有效動力電池產能依舊稀缺。按寧德時代的觀點,鋰電池行業號稱的規劃產能太大,但單GWh產能實際投資需3-5億元,目前同行動輒宣布幾百Gwh的產能規劃,需要上千億的資金投入,所以要看最終落地情況。而且,還要面對將來的產品、技術在不斷地更新換代與現有工藝、設備的匹配性問題。
如此一來,盡管各大動力電池廠商在不斷擴產能,但有效產能依舊稀缺,還存在無效產能過剩的問題。所以,構建健康、良性發展的產業鏈格局已是迫在眉睫。
好在,近期原材料價格已經有顯著下降的趨勢。上海鋼聯發布數據顯示,5月6日部分鋰電材料報價再度下調,例如六氟磷酸鋰跌10,000元/噸。
未來,基于市場監督機制的建立以及有效產能的布局,產業鏈將走向供需平衡,并逐步從初級階段向成熟階段發展。
“任何小規模的電池制造,如果沒有顛覆性的技術,是無法改變當前競爭格局的。”
業績說明會上曾毓群的這一句話說明了,鋰電池技術還遠未到同質化競爭時代。
創新方面,寧德時代表示,聚焦在動力電池的材料、結構、制造、安全可靠等多個領域,以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尤其是材料和機構兩大領域,例如材料創新包括高鎳、高硅、M3P、鈉離子電池、無金屬電池、固態電池等新技術;結構創新則有CTP、AB電池、CTC等新技術。
事實上,如今動力電池廠商不僅僅是生產制造,早已離不開技術創新。從三元鋰到磷酸鋰鐵,再到鈉離子,以及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等等,均涉及不同的材料和結構兩方面的創新。
去年,寧德時代就宣布將推出鈉離子電池。在昨日的會上,公司宣布,計劃于今年二季度內正式發布麒麟電池(第三代CTP技術,即Cell to PACK)。其兼顧極速、無損、安全、高效等優勢,適用磷酸鐵鋰、三元電池,涵蓋乘用車、商用車領域。據悉,麒麟電池在同樣的電化學體系下比大圓柱電池能量密度高13%,所以公司認為麒麟電池作為主流產品具有極大的競爭力。
2020年相當火爆的比亞迪“刀片電池”,為新一代磷酸鐵鋰電池,采用的也是CTP。其電池單元類似“刀片”插入到電池組中,能夠達到在相同的空間內裝入更多電芯的設計目標,大幅提高了電池組的空間利用率(50%以上)。
特斯拉的4680電池(直徑46毫米、高度80毫米)就是一種大圓柱電池,也是CTC(Cell to Chassis,即底盤一體化技術)電池包設計,直接由電池組成,取消了內部模塊,提供更高的空間利用率和整個電池組的能量密度。
不難發現,企業在積極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也是對電池技術路徑的探索。因此,對于動力電池行業來說,仍然不存在固定的技術路線,且在不斷創新和變革的過程中。在技術革新和迭代中,任何廠商都無法始終占據優勢。
寧德時代之所以稱之為“寧王”,并非只因其萬億市值,更是源于其所處的領先的市場地位。
SNE Research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寧德時代已連續五年蟬聯全球最大動力電池企業,2021年動力電池使用量市占率為32.6%。而在國內市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機量市占率更是高達52.1%。
盡管受到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影響,2022年3月,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仍較2月底的34.4%有所上升。一系列數字都足以說明,寧德時代所具備的強勁綜合實力。
然而,從2021年的財報來看,即便是寧德時代也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窘境。而其身后,比亞迪、億緯鋰能、國科高軒等一眾上市企業也均遭遇同樣的境地。
由此可見,動力電池行業已經告別了暴利時代。其實,除了原材料上漲等因素之外,市場競爭的加劇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目前,除了寧德時代等上市公司外,中創新航(原名中航鋰電)、蜂巢能源等新興力量紛紛收獲巨額融資、沖刺上市,對“寧王”發起了挑戰。
同時,上游礦企、下游主機廠,乃至一大批消費電池領域的企業也紛紛加入動力電池戰局,市場變得越發擁擠。
從另一方面來說,對行業來說,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將帶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也是一個健康、成熟市場的標志之一。
“寧王”跌落神壇,并非壞事,對于寧德時代自身以及整個行業來說,都是一次警醒,更是產業重構的契機。
行業不只要有“寧王”,更需要建立成熟的市場秩序以及創新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