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國內為元宇宙“瘋狂”的時候,海外市場則在猛烈推進Web3.0。該年底,美國一場國會聽證會,向這一領域傳達出前所未有的友好態度。
會上,包括加密貨幣交易平臺Coinbase、數字資產衍生品交易平臺FTX等多家公司闡述了加密市場的價值,加密礦企BitFury的首席執行官還向議員們科普了Web3.0概念。
多數議員也表達了對加密行業的正向態度,其中,眾議員Patrick McHenry更是直接“喊話”:Web3.0是互聯網的未來。
資本市場比監管部門更敏銳。在2021年,海外Web3.0相關的投資已非常活躍,根據Coinbase的研究報告,該年投向加密貨幣領域的資金高達300億美元,融資額超過之前數年的總和。包括A16Z、Coinbase Ventures、Pantera Capital、Paradigm Capital和Sequoia Capital(紅杉資本全球)在內的多家全球頂級風投機構都在大力布局Web3.0。
進入2022年,海外市場帶動下,Web3.0在中國市場的熱度也快速提升,引起一波又一波輿論熱潮;近期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一篇關于Web3.0的文章,更是讓國內市場看到了新機遇;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也先后通過投資布局Web3.0。
種種跡象讓人們相信,Web3.0極有可能在2022年取代去年火熱的NFT、元宇宙,成為中國輿論和市場的新焦點。不過,由于與加密資產關聯緊密,也讓不少人對其在中國的發展空間持保留態度。
那么,被認為是下一代互聯網的Web3.0,在中國將擁有怎樣的市場前景?又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路徑?
在過去十余年里,互聯網領域曾出現過多個關于Web3.0的提法,它代表了人們對下一代互聯網的想象。而眼下市場上所討論的Web3.0,由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加文·伍德在2014年提出。
在文章《我們為什么需要Web3.0?》中,加文·伍德將Web3.0描述為基于區塊鏈技術體系搭建的去中心化網絡系統,該系統包含一系列開源協議,能為應用開發者提供開發工具;Web3.0區別于Web2.0,將不再由傳統的中心化企業所擁有,系統中的數字資產將歸開發者和用戶所有。
Web3.0最突出的特點也是最被看重的價值,在于其重構了過去web2.0中心化網絡的價值分配規則,讓流通于數字網絡上的數字內容的所有權和對應的價值分配權,真正回到數字內容創作者手中:讓創作者、價值擁有者實現統一。
從應用層面來看,Web3.0體系涵蓋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eFi(去中心化金融 )、游戲、社交、NFT(非同質化代幣)、存儲和數據、創作者經濟平臺等細分領域。目前,在海外市場,這些領域的投資活動和創業項目都非常活躍。
那么,Web3.0在中國又意味著什么?
事實上,2022年之前,在區塊鏈、NFT、元宇宙等概念帶動下,國內關于Web3.0的討論和實踐已經在熱烈地進行。
在多地舉辦的區塊鏈峰會上,Web3.0常與“價值互聯網”、“數字經濟”等關鍵詞放在一起;雖然相關實踐涉及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存儲產業、新型組織形式DAO、新型金融應用DeFi與NFT等,但整體上看,Web3.0在中國的發展更多地被放在數字經濟發展的框架內:人們關注基于Web3.0的基礎設施將如何助力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國數字經濟發展。
近期,業內最受關注的莫過于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發布的文章《Web3.0:漸行漸近的新一代互聯網》,此文的出現也被市場認為是Web3.0在中國發展的積極信號。
在文章中,姚前指出,Web3.0是基于分布式賬本技術、密碼學技術實現價值點對點傳遞的“安全可信的價值互聯網”,同時也是綜合了5G、邊緣計算、AI、虛擬現實技術的“立體的智能全息互聯網”。在姚前看來,Web3.0將能有效解決現有的Web2.0生態中存在的“壟斷”、“隱私保護缺失”、“算法作惡”等問題。
可以看到,這其中提到的“壟斷”、“隱私保護缺失”、“算法作惡”等關鍵詞,正是近幾年中國互聯網生態的關注焦點。
自2020年以來,國家監管部門明顯加大了互聯網“反壟斷”力度,針對互聯網web2.0時代存在的“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無序擴張”等問題進行了重點整治,讓互聯網從封閉走向開放,走向互聯互通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與此同時,在全球數字化浪潮之下,數據作為資產的價值也日益凸顯,與之相應的數據隱私保護、數據安全流通等需求越來越迫切。我國自2020年以來也陸續推出了《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以期最大限度保障互聯網用戶的數據權益。
無論是互聯網的開放互通還是對數據隱私的保護,除了監管法規之外,還需要強大的技術手段作為支撐,而Web3.0所具有的技術特性與解決上述問題的契合度,一定程度上也預示了其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空間。
盡管目前中國監管層面對Web3.0傳達出正向態度,但對加密貨幣的嚴監管、對Token流動性的限制等,也讓不少創業者和投資者傾向于認為,中國將會在這場Web3.0革命中落后海外市場,Web3.0的發展路徑與海外市場也將存在不小的區別。
自2017年以來,與加密數字貨幣相關的業態在中國一直處于被嚴格監管的狀態,其中,2017年監管層出臺政策禁止代幣發行融資,2021年監管政策將比特幣“挖礦”列為淘汰產業,將“虛擬幣相關業務活動”定性為非法金融活動。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Web3.0體系中關鍵要素之一的NFT,近期也受到監管層面的“關照”。
2022年4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下稱“三會”)共同發布了《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下稱《倡議》),盡管《倡議》是三個行業自律組織的統一發聲而非部門規章,但這對NFT行業的合規發展依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倡議》內容來看,NFT在“豐富數字經濟模式”、“促進文創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價值被充分肯定,但對NFT的“金融化”、“證券化”以及其他“涉幣”行為,則受到官方的明確反對。
業內分析指出,此次三會的發聲向行業透露出,監管層對NFT這一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應用的價值的肯定,同時也表達出對這類前沿業態嚴格監管的態度。
總體上看,國內Web3.0尚處于發展初期,技術應用并不成熟,業態也不完備,在這種情況下,Web3.0對“去中心化”、“自由”的強調背后,實則醞釀著不小的風險。雖然我國對Web3.0等創新業態的監管態度與“虛擬貨幣”并不相同,但其在中國的發展必然是與強監管相伴隨的。
市場方面,國內資本雖然也高度關注Web3.0產業,但并不像海外風投機構那樣踴躍布局。客觀來看,由于國內市場對Token流動性的限制,因而Web3.0創業項目并不活躍。這也導致資本或頭部企業對Web3.0的布局,目光更多是投向了非本土項目。比如在2022年的頭幾個月里,阿里、騰訊、字節跳動都通過投資進軍Web3.0。
媒體消息顯示,2022年3月,阿里巴巴早年收購的《南華早報》成立了NFT公司“Artifact Labs”;同樣在3月,騰訊和淡馬錫、Mirae Asset等國際資本一起,投資了澳大利亞一家基于Web3.0技術的游戲初創公司Immutable,該公司投后估值25億美元;而在2021年10月,TikTok(抖音海外版)就加入到Immutable X中,推出帶有Immutable X的NFT。
產業方面,受限于國內政策和市場環境,企業對Web3.0的嘗試,也呈現出一種不同于海外市場的中國式探索。
最為直接的例子當屬去年NFT熱潮之下,螞蟻集團支付寶和騰訊等企業對NFT的嘗試。在國內明確禁止炒作NFT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更多是從版權保護切入,強調無幣化NFT的探索。
不同于海外市場NFT基于以太坊公鏈推出,一經發行即可在整個公鏈網絡上流通,騰訊和支付寶推出的NFT數字產品均基于各自的聯盟鏈發布,主要基于繪畫、音樂等IP創造,用戶對所購買的NFT商品只享有收藏和展示的權益,不可進行二手交易或作為禮品贈送等。
可以看到,兩家平臺都將立足點放在推進數字創作和知識產權保護上,強調所發布NFT的非代幣屬性,以及對其市場流通性進行了限制。
NFT如此,其他的Web3.0應用亦然。
盡管如此,作為一場進行中的信息革命,Web3.0依然有著不可阻擋的發展勢頭。從需求端來看,互聯網Web2.0時代的紅利在不斷消逝,矛盾在不斷凸顯,這場革命更是一場自我迭代和自救;從供給端來看,區塊鏈技術、邊緣計算、AI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成熟,也為Web3.0的到來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中國,監管是經濟、金融活動的堅定隨行者,無論是資本方還是產業端,選擇投身這場Web3.0革命,注定是帶著鐐銬起舞。只有緊跟監管動向,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才能避免在這場變革浪潮中落后于人甚至是被淘汰。
參考文獻:
騰訊新聞,《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
BTCover,《從概念到落地Web3.0初具雛形》
財聯社,《解讀美國眾議院加密聽證會:態度轉變,強調監管規則,展望Web3.0未來》
天元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偉,《三會<nft倡議>的解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億歐網”(ID:i-yiou),作者:林澤玲,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