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行業再現巨額融資,這次輪到了500億人民幣市值杉杉股份旗下的杉杉鋰電。
4月19日晚間,杉杉股份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全資子公司寧波杉杉新能源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寧波杉杉新能源”)與四位戰略投資人——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問鼎投資有限公司、比亞迪、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有限公司(以下分別稱“問鼎投資”“比亞迪”“寧德新能源”“昆侖資本”)對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杉杉鋰電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杉杉鋰電”)進行增資。
據介紹,本次增資金額合計30.5億元,認購上海杉杉鋰電新增注冊資本合計3.05億元,增資款將全部用于上海杉杉鋰電及其下屬子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為負極材料業務擴張提供資金保障。
本次增資完成后,上海杉杉鋰電的注冊資本將由原來的8.77億元變更為11.82億元。杉杉股份對上海杉杉鋰電的持股比例將由原來的89.99%變更為87.08%,上海杉杉鋰電仍為公司控股子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這是一樁由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合作投資的項目,背后的原因耐人尋味。
具體來看,本次,寧波杉杉新能源增資24億元,認購上海杉杉鋰電新增注冊資本2.4億元,占據了大比例的增資出資。
四位戰略投資人——問鼎投資、比亞迪、寧德新能源、昆侖資本則分別增資3億元、1.5億元、1億元、1億元,分別認購上海杉杉鋰電新增注冊資本3000萬元、1500萬元、1000萬元、1000萬元。
另天眼查顯示,問鼎投資由寧德時代100%控制,也就是說在四位戰略投資中,寧德系出資最多,為4億元。
從公告來看,本次引入的增資方均為上下游企業,其中,問鼎投資出資人寧德時代、比亞迪、寧德新能源均為杉杉股份負極材料業務下游客戶,昆侖資本大股東中國石油的下屬成員為負極材料業務上游原材料供應商。
此外,杉杉鋰電在此次增資后,董事會由7名董事組成,杉杉新能源和上海杉翮商務咨詢等有權向杉杉鋰電委派6名董事,問鼎投資有權向杉杉鋰電委派1名董事,比亞迪和昆侖資本有權分別向杉杉鋰電委派1名董事會觀察員。
在披露該項融資的同時,杉杉股份也發布了了2021年報。財報顯示,2021年杉杉股份實現營收207億元,同比增長152%,凈利潤33.4億元,同比增長2320%。
對于營收利潤雙雙暴漲的原因,杉杉股份表示:“2021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下游客戶需求旺盛,公司充分抓住市場機遇,加速推進鋰電池材料業務產能釋放,鋰電池材料業務整體銷量和盈利水平同比大幅提升。”
據悉,杉杉股份是國內唯一涵蓋正極、負極和電解液三大鋰電材料的生產企業,這意味著杉杉股份可以提供動力電池四大原料中的三種。
報告期鋰電池負極材料、電解液、正極材料分別實現凈利潤5.25億元、3.68億元、3.04億元。同時,期內新增偏光片業務并表帶來較大業績貢獻,實現凈利潤11.97億元。
從收入結構來看,偏光片也是杉杉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該產品實現營業收入99.44億元,毛利率為24.59%。負極材料營收為41.40億元,同比增加64.42%,毛利率為28.62%。正極材料營收為36.15億元,毛利率為17.88%。電解液實現營業收入13.70億元,同比增加149.59%,毛利率為47.55%,同比大漲37.02%。
同時,此次公告中,杉杉股份表示,2022年將持續聚焦鋰電池負極材料和偏光片兩大核心主業,并將對其他業務進行剝離。
一邊是積極向好的業績,一邊是產業鏈頂級公司的入股,杉杉股份緣何受到追捧?
公開資料顯示,杉杉股份成立于1992年,1996年在上交所上市,1999年開始從服裝業轉型新能源產業,先后布局正極材料和電解液等鋰電材料,并已成為國內鋰電池材料、光電顯示材料的行業龍頭。
根據鑫欏鋰電數據,去年杉杉股份負極材料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二,人造石墨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一,人造石墨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作為杉杉股份的兩大主營業務之一,負極材料在2021年產量高達10.1765萬噸,同比增長65.74%,銷售量達到10.1008萬噸,同比增長71.27%,基本上實現滿產滿銷。
與此同時,在限電和能耗雙控的大背景下,負極行業石墨化供應緊缺并不斷加劇,價格上漲。數據顯示,2020年石墨化價格在1.3萬~1.5萬元/噸,2021年8月份則達到2萬元/噸,2021年末,進一步提升至2.5萬元/噸。
市場需求噴涌而出,杉杉股份也在持續擴張產能。
據介紹,目前公司正在加速推進內蒙古包頭二期和四川眉山一體化基地的擴產。其中內蒙古包頭二期一體化產線設計產能6萬噸,石墨化產能配套5.2萬噸,已于2021年末試產,預計2022年第三季度可以實現達產;四川眉山一體化基地設計產能20萬噸,分兩期建設,一期10萬噸計劃2022年底前實現投試產。
截至2021年底,杉杉股份負極材料成品產能12萬噸,石墨化產能4.2萬噸。另按照上述項目投產計劃,2022-2023年,杉杉股份預計形成負極材料產能20萬噸和3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66%和40%。
而擴充產能最緊迫的就是資金支撐,但從去年10月至今,杉杉股份累計最大跌幅已達47.65%。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3月18日,杉杉股份曾發布公告稱,為拓展公司國際融資渠道,滿足公司海內外業務發展需求,提升公司國際化品牌和企業形象,公司擬籌劃境外發行GDR并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
杉杉股份表示,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增長,公司將持續加大海外市場資源投入,建立面向全球市場的產品創新研發、生產和銷售體系,進一步提升公司全球競爭力。
通過赴瑞士上市,杉杉股份希望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支持,與境外資本市場實現直接對接,拓寬海外金融融資能力。此外,杉杉還可以引入境外專業投資機構和產業投資者,進一步優化杉杉股權結構。
此次引入戰略投資也是考慮到鋰電池負極材料市場需求出現快速增長,為了順利完成產能擴張導致的。
不可否認,國內外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仍呈快速提升大趨勢,疊加消費電子受物聯網、智能家居拉動,負極材料需求高增。
行業人士指出,2021年負極材料受下游石墨電極漲價和部分負極材料產地產能受限等影響,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價格漲勢迅速,負極材料一度供不應求。
杉杉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公司多措并舉,不斷優化供應鏈體系,達到滿負荷生產,但市場訂單需求仍舊遠超公司供應能力。”
關于此次接受四家戰略投資者的加入,除了獲得在資金方面的支持,杉杉股份在財報會議上表示,寧德時代、比亞迪都是公司核心客戶,在貢獻營收方面本來就占比很大,此次入股是為了進一步綁定合作。
而與中國石油的深度綁定,則是為了進一步保障原材料供應的穩定和品質,有利于公司創新產品和降低成本,也保證了負極產品的按時交付,從而實現銷量的大幅提升。
如此一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能夠延伸自己的產業鏈和保障供應鏈,形成一體化戰略協作發展趨勢。
此外可以預見,在未來鋰電池負極材料供不應求的情況還很大可能將繼續持續。
東吳證券在研報中表示,預計2022年全球負極材料需求為62.1萬噸,同比增54%,其中國內需求38.3萬噸(考慮損耗)。遠期來看,預計2025年全球負極需求可達161.3萬噸,三年復合增速達37.5%。
而更為樂觀中銀證券在研報中給出了更激進的數字:預計2022年負極材料總需求約為83萬噸,2025年需求將達到183萬噸。
在此背景下,包括杉杉股份在內的負極材料廠紛紛加入擴產大軍。而除了鋰電池材料廠商,下游的電池客戶也紛紛安奈不住,開始向上游輸送資源和資金。有分析稱,負極材料作為鋰電池的四大主材之一,其性能、價格、產品供應的穩定性等對于鋰電池廠家來說至關重要,下游企業積極參股,能夠確保其在第一時間拿到產品。
特別地,我們注意到像比亞迪、寧德時代這樣的電池龍頭廠商,并非首次入股鋰電池材料企業。僅從今年來看,兩家在鋰電池材料領域的投資動作頻頻,大有你追我趕之勢。
比亞迪方面,3月22日,盛新鋰能公告稱,比亞迪擬戰略投資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盛新鋰能,該公司以鋰礦采選及鋰產品生產銷售為主營業務。此次增資后,盛新鋰能承諾,同等條件下優先保障比亞迪的鋰鹽加工產能。在今年2月,比亞迪還入股了電子銅箔生產商銅博科技,獲得后者6.44%的股份,位居第七大股東。
同樣,寧德時代也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今年一月,為了保障后期六氟磷酸鋰以及新型鋰鹽的穩定供應,其成為了永太科技控股子公司永太高新的股東。同月,又通過子公司成為了東恒新能源的股東,而東恒新能源主要從事于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及碳納米管導電劑、導電漿料的生產。
而這熱鬧的背后,是被旺盛需求與資源短缺支配的鋰電池材料軍備賽的悄然開始。